方劑組成解釋
山芋散為一傳統中藥方劑,其中地瓜(又稱為山芋)為主要成分之一。地瓜性平味甘,歸脾、胃經,具有補中益氣、健脾養胃、潤腸通便之效。在中醫理論中,脾胃為後天之本,主運化水谷精微,地瓜滋補脾胃,增強消化吸收功能,適合脾胃虛弱、食少便溏之人。此外,地瓜富含膳食纖維,可促進腸道蠕動,對於便秘患者有良好療效。其內含豐富的β-胡蘿蔔素、維生素C與E等抗氧化物質,能提高身體免疫力,延緩細胞老化,亦有研究指出其對血糖控制有益,適於糖尿病患者輔助治療。總體而言,地瓜在山芋散中扮演著滋補強身、調理腸胃的重要角色,是此方劑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山芋散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調和藥性: 山芋散主要用於治療肺熱咳嗽,而甘草性甘平,能緩和藥性,避免藥物過於燥烈,防止傷陰。
- 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清熱解毒、止咳化痰、緩和藥性的功效,與山芋散中其他藥材配合,可以增強藥效,促進肺熱咳嗽的緩解。
總而言之,甘草在山芋散中起着重要的調和藥性和增強療效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藥材。
山芋散中加入五味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固腎澀精: 五味子味酸性收斂,入腎經,具有固腎澀精的作用。山芋散主要用於治療腎虛遺精、滑精、尿頻等症,五味子的加入有助於補腎固精,改善這些症狀。
- 滋陰斂肺: 五味子同時入肺經,具有滋陰斂肺的作用。山芋散中可能還含有其他針對肺虛的藥材,五味子的加入可以起到協同作用,幫助滋養肺陰,緩解肺氣虛弱導致的咳嗽、氣短等症狀。
山芋散中加入菊花,主要原因有二:
一、清熱解毒:菊花性涼,味甘苦,入肺、肝經,具有清熱解毒、平肝明目之效。山芋散用於治療瘡瘍腫毒,而菊花能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有助於緩解病症。
二、涼血止血:菊花還有涼血止血的作用,能抑制炎性反應,減少傷口感染。山芋散中加入菊花,可增強其清熱解毒、消腫止血的功效,加速傷口癒合。
山芋散中加入細辛,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經散寒,止痛止咳: 細辛味辛溫,性燥,具有溫經散寒、止痛止咳的功效。山芋散主要用於治療寒性咳嗽、胸痛、腹痛等症,細辛的溫暖特性可助於驅散寒邪,緩解疼痛。
- 宣通鼻竅,利竅通竅: 細辛還能宣通鼻竅,利竅通竅,對於寒邪阻滯鼻竅導致的鼻塞、流涕等症,也能起到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山芋散中加入細辛,可增強其通竅止痛的效果。
綜上所述,細辛在山芋散方劑中發揮着重要的作用,既能溫經散寒,止痛止咳,又能宣通鼻竅,利竅通竅,幫助改善患者的症狀。
山芋散是一種傳統的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山茱萸,這具有特定的藥用價值。山茱萸,學名為山茱萸果,是一種常用的中藥材,具有滋陰補腎、健脾消食的功效。其性味酸、甘,偏溫,能夠調和脾胃,增強消化功能,並且對於陰虛所致的發熱、口燥等症狀有良好的改善效果。
在山芋散中,山茱萸的加入能夠增強方劑的整體療效,特別是在治療脾胃虛弱、飲食不振等方面,能起到調理和補充的作用。同時,山茱萸的酸味也有助於平衡方中其他藥材的性質,促使更好的協同作用,因此在配方中加入山茱萸是十分合理的選擇。此外,山茱萸的藥理成分也有助於增強人體免疫力,促進康復,進而達到整體的治療效果。
山芋散方劑中加入升麻,主要基於其 疏風散熱 和 升舉陽氣 的功效。
山芋散主治風寒濕邪阻滯肌膚,導致的皮疹瘙癢、肢體麻木等症狀。升麻性味辛溫,具有 發散風寒、升發陽氣 的作用,可幫助驅散體內寒濕之邪,並提升陽氣,促進血液循環,加速皮疹消退。
此外,升麻還可 解毒,對於山芋散中其他藥材可能產生的毒性,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因此,升麻在山芋散中起著 疏風散寒、升陽解毒 的作用,有助於整體療效的提升。
山芋散中包含蔓荊子,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清熱解表,疏風散熱:蔓荊子性涼,味辛,具有清熱解表、疏風散熱之效,可用於治療風熱感冒、頭痛、目赤腫痛等症狀。山芋散本身也具清熱解毒之效,蔓荊子加入其中,可加強此功效,達到清熱解毒、疏風散熱的治療目的。
- 通竅開鬱,醒腦明目:蔓荊子入肝經,可通經絡、開竅,並有醒腦明目之效,可用於治療頭痛、頭暈、目眩等症狀。山芋散中加入蔓荊子,可加強通竅開鬱的效果,改善頭部不適,使患者頭腦清醒,視力清晰。
山芋散方劑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祛風散寒:防風味辛、性微溫,具有祛風解表、散寒止痛的功效。山芋散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痺,肢體麻木、疼痛等症,防風可有效驅散風寒,緩解疼痛,改善肢體麻木。
- 疏通經絡:防風入肺、膀胱經,可疏通經絡,使氣血流通,促進藥物有效成分的吸收和發揮作用。山芋散中其他藥物,如白芷、川芎等,也具有疏通經絡的作用,與防風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治療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山芋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頭風目眩,眼痛耳聾」,屬風邪上擾頭面諸竅之證。古人認爲,風邪易挾寒、熱上攻清竅,導致頭目不清、耳竅不通。眩暈、眼痛爲風邪留滯經絡;耳聾或爲風寒閉阻耳竅,氣血不暢所致。方名「山芋散」以山芋爲君,配合祛風通絡之品,旨在驅外風、暢氣機、和清竅。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君藥:山芋(薯蕷)
性甘平,歸脾肺腎經。古代醫家認爲其能「補虛羸、益氣力」,兼可「鎮心神、聰耳明目」。此處取其補益脾腎之效,固本以助祛邪,同時緩解眩暈(如《本經》載其主「傷中,補虛羸」)。臣藥:防風、細辛
- 防風:辛溫,爲「風藥之潤劑」,祛風解表,善治頭面風邪(如《珍珠囊》稱其「治上焦風邪」)。
- 細辛:辛溫走竄,散寒通竅,《本草綱目》言其治「風寒頭痛鼻塞」,助防風驅散頭面風寒之邪。
佐藥:山茱萸、蔓荊實、芍藥、升麻
- 山茱萸:酸微溫,補肝腎、斂虛火,防風藥辛散太過,且助山芋固本。
- 蔓荊實:辛涼,專清頭目風熱,《別錄》言其治「風頭痛、腦鳴」,合防風一溫一涼,調和風邪偏性。
- 芍藥:此處當爲白芍,酸甘斂陰,緩解眼部脹痛,制約風藥之燥性。
- 升麻:升舉清陽,《醫學啓源》謂其「升胃中陽氣上行」,助氣血上榮頭目。
配伍特點:
全方以「祛風散邪」爲主,輔以「補益斂陰」。風藥(防風、細辛、升麻、蔓荊實)佔比逾半,體現「辛散上行」之勢;山芋、山茱萸、白芍則補斂並行,既防辛散傷正,又針對眩暈之本(肝腎不足、氣血失和)。酒調服可助藥力上行頭面,增強通絡之效。
推論延伸:
此方可能適用於外感風邪未盡、內有輕微肝腎不足之證。風寒或風熱不顯著時,以蔓荊實微涼、細辛微溫平衡藥性。現代或可類比於偏頭痛、前庭功能紊亂(眩暈)或輕度感音性耳鳴,然須具體辨證調整。
傳統服藥法
山芋1兩,防風(去叉)1兩,細辛(去苗葉)1兩,山茱萸3分,蔓荊實(去白皮)3分,芍藥半兩,升麻半兩。
上為散。
每服2錢匕,溫酒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祛風散寒、通絡止痛的功效,適合風寒侵襲所致的頭風目眩、眼痛耳聾等症狀。但本方性味偏溫,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山芋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十六。 組成:山芋2兩,防風(去叉)2兩半,升麻1兩半,山茱萸1兩半,細辛(去苗葉)1兩,甘菊花(擇)1兩,蔓荊實1兩1分。 主治:風頭眩轉耳聾。
山芋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十六。 組成:山芋半兩,甘草(炙,銼)半兩,五味子半兩,甘菊花(擇)半兩,細辛(去苗葉)3分,山茱萸3分,升麻3分,蔓荊實3分,防風(去叉)1兩。 主治:頭風目眩,眼痛耳聾。
山芋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八。 組成:山芋1兩,防風(去叉)1兩,細辛(去苗葉)1兩,山茱萸3分,蔓荊實(去白皮)3分,芍藥半兩,升麻半兩。 主治:肝虛血弱,風邪毒氣,乘虛客搏、眼輪昏濁,黑白不明,發爲目暈。
山芋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四。 組成:山芋1兩,白芷1兩,桔梗(炒)1兩,防風(去叉)1兩,羌活(去蘆頭)1兩,石膏1兩,寒水石(煅)1兩,石決明1兩,當歸(切,焙)1兩,赤茯苓(去黑皮)1兩,藿香葉1兩,零陵香1兩,大黃(蒸3度,曬乾)1兩,牛膝(酒浸,切,焙)1兩,人參1兩,決明子1兩,鬱金1兩,梔子仁1兩,桑根白皮(銼)1兩,葛根(銼)1兩,狗脊(去毛)1兩,甘草(炙,銼)2兩,生乾地黃(焙)2兩,木賊(銼)2兩,蒺藜子(炒,去角)2兩,陳橘皮(去白,焙)2兩,玄參2兩,沙參2兩,木香1兩,蒼朮(米泔浸1宿,切,焙)4兩。 主治:風毒衝目,瞼眥赤腫,癢痛難任。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