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脾滲濕湯

BU PI SHEN SHI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點點經》卷三

熱性指數

16

寒性指數

7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1%
肝經 16%
胃經 14%
肺經 11%
腎經 9%
心經 9%
膀胱經 7%
大腸經 4%
小腸經 2%
膽經 2%
脾經
肝經
胃經
肺經
腎經
心經
膀胱經
大腸經
小腸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22

方劑組成解釋

補脾滲濕湯中加入蒼朮,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燥濕健脾:蒼朮性溫,味辛、苦,具有燥濕健脾的功效。濕邪困脾,脾失健運,會導致水濕停滯,形成水腫、腹瀉等症狀。蒼朮可燥濕化濁,健脾利水,改善脾胃運化功能,從根本上解決濕邪困脾的問題。

二、祛風除濕:蒼朮還具有祛風除濕的功效。風濕之邪,常與濕邪相搏,侵犯人體,導致關節疼痛、肢體麻木等症狀。蒼朮能祛風散寒,燥濕止痛,可有效緩解風濕痹痛。

補脾滲濕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燥濕: 白朮性溫味甘,具有健脾燥濕的功效,可改善脾胃虛弱所致的濕氣內困,如腹脹、食慾不振、肢體沉重等。
  2. 固表止汗: 白朮還具有固表止汗的作用,可防止因脾虛所致的汗出不止,同時也可減輕濕邪外侵。

因此,白朮在補脾滲濕湯中起到健脾燥濕、固表止汗的作用,有助於改善脾虛濕困的症狀。

補脾滲濕湯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健脾利濕: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肺經。其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的功效。補脾滲濕湯旨在補脾健脾,並消除體內濕氣,茯苓能有效促進水液代謝,減少濕氣積聚,達到健脾利濕之效。
  2. 調和藥性: 茯苓性平和,能調和補脾滲濕湯中其他藥材的藥性,避免藥物過於偏燥或偏寒,有助於藥效的發揮,使藥物更加平和、有效地作用於人體。

補脾滲濕湯中加入桂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陽化濕: 桂枝性溫,具有溫陽化濕的作用,可溫暖脾陽,促進脾胃運化,有助於改善濕邪困脾所致的脾虛乏力、食慾不振等症狀。
  2. 散寒通絡: 桂枝同時具有散寒通絡的作用,可溫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有助於改善因寒濕凝滯導致的肢體疼痛、關節僵硬等症狀。

因此,補脾滲濕湯中加入桂枝,不僅可以溫陽化濕,促進脾胃運化,更可以散寒通絡,改善寒濕困脾所致的各種症狀,提升整體療效。

補脾滲濕湯中加入大腹皮,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利水消腫: 大腹皮性味辛溫,入脾、膀胱經,具有利水消腫的功效。對於脾虛濕盛導致的腹脹、水腫等症狀,大腹皮能促進水液代謝,使水濕消散,達到利水消腫的效果。
  2. 健脾化濕: 大腹皮雖性溫,但其利水作用並不燥烈,反而能溫和脾陽,健脾化濕。對於脾胃虛弱,濕邪內阻所致的食少便溏、脘腹脹滿等症狀,大腹皮能增強脾胃運化能力,促進濕邪排出,達到健脾化濕的目的。

因此,補脾滲濕湯中加入大腹皮,能有效地利水消腫、健脾化濕,達到治療脾虛濕盛的功效。

補脾滲濕湯中加入當歸,主要是利用其補血活血的功效。當脾虛濕盛時,不僅脾胃運化功能受損,更易導致氣血不足,出現面色蒼白、乏力等症狀。

當歸具有補血養血的功效,能改善氣血虛弱,促進血液循環,使脾胃功能得以恢復,並能活血化瘀,促進濕邪的排除,達到補脾滲濕的效果。同時,當歸亦能潤腸通便,有助於濕邪的排出。

補脾滲濕湯中加入烏藥,是利用其 行氣止痛、溫脾止瀉 的功效。

烏藥味辛、溫,歸脾、胃經,能溫暖脾胃,促進脾陽運化,有助於改善脾虛濕困、水濕停滯所致的腹脹、泄瀉等症狀。同時,烏藥還能疏通氣機,消除濕邪阻滯,使脾胃氣機通暢,利於水濕運化排出。

因此,在補脾滲濕湯中加入烏藥,能起到 溫脾健運、行氣利濕 的作用,有助於提高藥效,更有效地治療脾虛濕困、水濕停滯等病症。

補脾滲濕湯中加入枳殼,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疏肝理氣,行氣利濕: 枳殼味苦辛,性微寒,具有疏肝理氣、行氣利濕的功效。脾胃失調,氣機不暢,常伴有濕氣困阻,影響脾胃運化。枳殼能疏通肝氣,促進氣機運行,利濕化痰,有助於改善脾胃功能,利水滲濕。
  2. 消食化積,健脾開胃: 枳殼能消食化積,促進脾胃消化,改善脾胃運化功能,進一步利於濕邪的排除。

綜上所述,補脾滲濕湯中加入枳殼,有利於疏肝理氣,行氣利濕,消食化積,健脾開胃,從多方面改善脾胃功能,達到補脾滲濕的療效。

補脾滲濕湯中加入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補血,益脾健胃:熟地黃性微溫,味甘苦,入肝、腎經,具有滋陰補血、益精填髓之效。脾胃為後天之本,而腎精為先天之本,熟地黃能滋補腎精,促進脾胃之氣化功能,有助於脾虛濕盛之症狀改善。
  2. 養血生津,利水滲濕:濕邪阻滯,脾虛不能運化,容易導致水濕內停,出現水腫、腹脹等症。熟地黃具有養血生津之效,能滋潤脾胃,促進津液代謝,利水滲濕,有助於消除水濕,改善濕困脾胃的病症。

補脾滲濕湯中加入茵陳蒿,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利濕:茵陳蒿味苦性寒,善於清熱利濕,尤其對於濕熱蘊結於中焦,所致的脘腹脹滿、食慾不振、小便不利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療效。
  2. 健脾和胃:茵陳蒿除了清熱利濕之外,亦能健脾和胃,改善脾胃功能,有助於脾胃運化水濕,減少濕邪的產生。

因此,補脾滲濕湯中加入茵陳蒿,既能清熱利濕,又能健脾和胃,協同其他藥材,達到補脾滲濕的功效。

補脾滲濕湯中加入陳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健脾: 陳皮性溫,味辛,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之功效。補脾滲濕湯常用於脾虛濕困,導致脘腹脹滿、食少納呆、肢體困重等症。陳皮可疏肝理氣,促進脾胃運化,幫助濕氣排出,改善脾虛症狀。

2. 燥濕化痰: 濕邪阻滯,容易導致痰濕凝聚。陳皮能燥濕化痰,有助於清除痰濕,進一步改善濕困症狀。同時,陳皮亦能與其他藥材配合,促進藥效發揮,增強療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補脾滲濕湯」

補脾滲濕湯,是中醫常用方劑之一,具有補脾、利濕、散瘀、止痛之功效。臨牀常被用於治療因脾虛濕盛引起的各種症狀,如腹脹、腹瀉、水腫、黃疸等。

補脾滲濕湯組成:

  1. 桂枝:桂枝性溫,味辛,歸心、肺、膀胱經。具有疏風解表、溫經通脈、解肌止痛、化痰平喘、升陽舉陷等功效。主治感冒、發熱、頭痛、肢體痠痛、咳嗽、氣喘等症。

  2. 白朮:白朮性溫,味苦、甘,歸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健脾、利水滲濕、固表止汗、安胎等功效。主治脾虛腹瀉、嘔吐、食慾不振、水腫、多汗、盜汗、安胎等症。

  3. 蒼朮:蒼朮性溫,味苦、辛,歸脾、胃經。具有燥濕健脾、祛風散寒、化濕止汗、利水消腫等功效。主治脾虛濕盛,泄瀉、水腫、黃疸、皮膚瘙癢等症。

  4. 陳皮:陳皮性溫,味苦、辛,歸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止咳平喘等功效。主治脾胃氣滯、食積脹滿、咳嗽痰多、氣喘等症。

  5. 大腹皮:大腹皮性溫,味苦、辛,歸脾、胃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止咳平喘等功效。主治脾胃氣滯、食積脹滿、咳嗽痰多、氣喘等症。

  6. 當歸:當歸性溫,味甘、辛,歸肝、心、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等功效。主治血虛萎黃、月經不調、痛經、閉經、腸燥便祕等症。

  7. 茯苓:茯苓性平,味甘淡,歸心、肺、脾、腎經。具有健脾益氣、利水滲濕、安神定志等功效。主治脾虛腹瀉、水腫、心悸失眠、多夢健忘等症。

  8. 熟地黃:生地黃性涼,味甘、苦,歸心、肝、腎經。具有補血滋陰、清熱涼血等功效。主治血虛萎黃、心悸失眠、盜汗、腰膝痠軟、月經不調等症。

  9. 烏藥:烏藥性溫,味辛、苦,歸脾、胃、腎經。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平喘、溫腎壯陽等功效。主治脾胃氣滯、食積脹滿、咳嗽氣喘、虛寒腹痛、陽痿早洩等症。

  10. 茵陳蒿:茵陳蒿性微寒,味苦、辛,歸肝、膽經。具有清熱利濕、退黃疸、明目等功效。主治濕熱黃疸、水腫腳氣、目赤腫痛等症。

  11. 陳皮:陳皮性溫,味辛、苦,歸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止咳平喘等功效。主治脾胃氣滯、食積脹滿、咳嗽痰多、氣喘等症。

用法用量: 補脾滲濕湯一般用法為水煎服,用量可根據患者的病情進行調整。

禁忌: 脾虛濕盛,氣虛下陷,陽虛畏寒者忌用。

總結: 補脾滲濕湯具有補脾、利濕、散瘀、止痛之功效,臨牀常被用於治療因脾虛濕盛引起的各種症狀,如腹脹、腹瀉、水腫、黃疸等。

傳統服藥法


蒼朮、白朮、茯苓、桂心、腹皮、當歸、烏藥、枳殼、熟地、茵陳、陳皮。
黑棗為引。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陰虛內熱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補脾滲濕湯, 出處:《點點經》卷三。 組成:蒼朮、白朮、茯苓、桂心、腹皮、當歸、烏藥、枳殼、熟地、茵陳、陳皮。 主治:酒傷黃腫已消之後,不問身熱身涼,並皆治之。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