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脾滲濕湯

BU PI SHEN SHI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點點經》卷三

熱性指數

16

寒性指數

7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1%
肝經 16%
胃經 14%
肺經 11%
心經 9%
腎經 9%
膀胱經 7%
大腸經 4%
小腸經 2%
膽經 2%
脾經
肝經
胃經
肺經
心經
腎經
膀胱經
大腸經
小腸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4-01-29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補脾滲濕湯」

補脾滲濕湯,是中醫常用方劑之一,具有補脾、利濕、散瘀、止痛之功效。臨牀常被用於治療因脾虛濕盛引起的各種症狀,如腹脹、腹瀉、水腫、黃疸等。

補脾滲濕湯組成:

  1. 桂枝:桂枝性溫,味辛,歸心、肺、膀胱經。具有疏風解表、溫經通脈、解肌止痛、化痰平喘、升陽舉陷等功效。主治感冒、發熱、頭痛、肢體痠痛、咳嗽、氣喘等症。

  2. 白朮:白朮性溫,味苦、甘,歸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健脾、利水滲濕、固表止汗、安胎等功效。主治脾虛腹瀉、嘔吐、食慾不振、水腫、多汗、盜汗、安胎等症。

  3. 蒼朮:蒼朮性溫,味苦、辛,歸脾、胃經。具有燥濕健脾、祛風散寒、化濕止汗、利水消腫等功效。主治脾虛濕盛,泄瀉、水腫、黃疸、皮膚瘙癢等症。

  4. 陳皮:陳皮性溫,味苦、辛,歸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止咳平喘等功效。主治脾胃氣滯、食積脹滿、咳嗽痰多、氣喘等症。

  5. 大腹皮:大腹皮性溫,味苦、辛,歸脾、胃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止咳平喘等功效。主治脾胃氣滯、食積脹滿、咳嗽痰多、氣喘等症。

  6. 當歸:當歸性溫,味甘、辛,歸肝、心、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等功效。主治血虛萎黃、月經不調、痛經、閉經、腸燥便祕等症。

  7. 茯苓:茯苓性平,味甘淡,歸心、肺、脾、腎經。具有健脾益氣、利水滲濕、安神定志等功效。主治脾虛腹瀉、水腫、心悸失眠、多夢健忘等症。

  8. 熟地黃:生地黃性涼,味甘、苦,歸心、肝、腎經。具有補血滋陰、清熱涼血等功效。主治血虛萎黃、心悸失眠、盜汗、腰膝痠軟、月經不調等症。

  9. 烏藥:烏藥性溫,味辛、苦,歸脾、胃、腎經。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平喘、溫腎壯陽等功效。主治脾胃氣滯、食積脹滿、咳嗽氣喘、虛寒腹痛、陽痿早洩等症。

  10. 茵陳蒿:茵陳蒿性微寒,味苦、辛,歸肝、膽經。具有清熱利濕、退黃疸、明目等功效。主治濕熱黃疸、水腫腳氣、目赤腫痛等症。

  11. 陳皮:陳皮性溫,味辛、苦,歸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止咳平喘等功效。主治脾胃氣滯、食積脹滿、咳嗽痰多、氣喘等症。

用法用量: 補脾滲濕湯一般用法為水煎服,用量可根據患者的病情進行調整。

禁忌: 脾虛濕盛,氣虛下陷,陽虛畏寒者忌用。

總結: 補脾滲濕湯具有補脾、利濕、散瘀、止痛之功效,臨牀常被用於治療因脾虛濕盛引起的各種症狀,如腹脹、腹瀉、水腫、黃疸等。

傳統服藥法


蒼朮、白朮、茯苓、桂心、腹皮、當歸、烏藥、枳殼、熟地、茵陳、陳皮。
黑棗為引。

方劑組成解釋


蒼朮、白朮健脾燥濕;茯苓利水滲濕;桂枝、大腹皮、當歸、烏藥、枳殼行氣和中;熟地黃補血養陰;茵陳蒿、陳皮清熱利濕。諸藥合用,共奏健脾利濕,和中消腫之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陰虛內熱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補脾滲濕湯, 出處:《點點經》卷三。 組成:蒼朮、白朮、茯苓、桂心、腹皮、當歸、烏藥、枳殼、熟地、茵陳、陳皮。 主治:酒傷黃腫已消之後,不問身熱身涼,並皆治之。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