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陰丸

ZI YIN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40

熱/寒比例

極寒 (0.03)

複方歸經比例

大腸經 16%
腎經 16%
胃經 16%
膀胱經 8%
肺經 8%
心經 8%
肝經 8%
膽經 8%
脾經 8%
大腸經
腎經
胃經
膀胱經
肺經
心經
肝經
膽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滋陰丸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清熱瀉火:黃連味苦性寒,具有清熱瀉火、燥濕解毒的功效。滋陰丸多用於陰虛火旺、內熱熾盛的病症,黃連能清泄虛火,改善口燥咽乾、心煩失眠等症狀。
  2. 制約滋陰:滋陰藥物多偏滋膩,容易滋生痰濕,黃連的苦寒之性可以制約滋陰藥物的滋膩之性,防止滋陰過度,避免出現痰濕內阻等副作用。

總之,黃連在滋陰丸中起到清熱瀉火、制約滋陰的作用,有助於達到平衡陰陽、滋陰降火的目的。

滋陰丸中加入黃柏,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瀉火解毒,清熱燥濕: 黃柏性寒,味苦,入腎、膀胱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解毒之效。滋陰丸常用於治療陰虛火旺、虛熱內生所致的症狀,而黃柏可清瀉虛火,降低體內熱度,緩解相關症狀。
  2. 配伍增效: 黃柏與滋陰丸中其他藥材配伍,可起到協同作用。例如,黃柏可與生地黃、麥冬等滋陰藥材相配,以更好地清熱解毒,同時滋陰降火,達到更佳的治療效果。

滋陰丸中包含知母,主要基於其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的功效。知母性寒,味苦,入肺、腎經,能清肺熱、瀉腎火,並兼具滋陰潤燥之效。

滋陰丸多用於治療陰虛火旺所致的症狀,如口乾舌燥、心煩失眠、潮熱盜汗等。知母在此方劑中,一方面可清熱瀉火,降解體內過盛的熱邪,另一方面可滋陰潤燥,補充因陰虛而不足的津液,達到滋陰降火、平衡陰陽的效果。

主治功效


滋陰丸主治功效分析

古代功效主治

夏熱厥逆,其症氣上衝咽,不得息而喘息有音,不得臥。

現代主治功效分析

滋陰丸在古代主要應用於以下幾種病症:

  1. 痿證: 多篇古文提到滋陰丸用於治療足痿、痿厥、手足痿軟等症狀,尤其與「神龜滋陰丸」相關的記載較多。這些症狀與現代醫學的痿證類似,指肢體筋脈弛緩,軟弱無力,日久不用,甚至肌肉萎縮的一類疾患。

    • 《保嬰撮要》記載一例小兒「左腿自膝下至脛細小,行步無力」,用地黃丸加味治療,而後「其腿內熱,足心如炙」改用滋陰丸,推測此處滋陰丸用於「陰虛火旺」型的痿證。
    • 《雜病源流犀燭》、《醫宗必讀》、《証治準繩‧類方》、《醫碥》、《醫學綱目》等多部著作均提及「神龜滋陰丸」治療足痿、痿厥,並指出多因濕熱傷腎、膏粱厚味、陰虛火旺所致。
    • 《辨舌指南》提到口角流涎不止,口眼歪斜,手足痿軟,宜用神龜滋陰丸。
    • 《醫學綱目》提到「濕熱痿,東垣健步丸加芩、柏、蒼朮。東垣補益腎肝丸,治腳膝無力」,並引蕭炳神龜滋陰丸。
  2. 淋證: 《濟陽綱目》、《明醫雜著》提到滋陰丸可用於治療淋證,特別是與「心火克肺金,不能生腎水」相關的小便不利。

    • 《濟陽綱目》詳細論述了淋證的病因病機,並指出「熱在下焦血分,不渴而小便不利者,腎與膀胱無陰,而陽氣不化,水枯火升,宜氣味俱陰之藥,除熱瀉閉,以滋水之下源,滋腎丸,腎氣丸」,並提到「膀胱陰虛,陽無以生者,滋陰丸」。
    • 《明醫雜著》指出「若心火克肺金而不能生腎水者,用人參平肺散以治肺,用滋陰丸以滋小便」。
  3. 水腫: 《証治準繩‧雜病》、《明醫雜著》、《醫辨》提到滋陰丸可用於治療水腫,尤其是與「心火克肺金,不能生腎水」相關的小便不利而成的水腫。

    • 《証治準繩‧雜病》指出「有心火克肺金,不能生腎水,以致小便不利,而成水證者,用人參平肺散以治肺,滋陰丸以滋小便」。
    • 《明醫雜著》指出「若心火克肺金而不能生腎水者,用人參平肺散以治肺,用滋陰丸以滋小便」。
    • 《醫辨》指出「有心火克肺金,不能生腎水,以致小便不利而成水證者,用人參平肺散以治肺,滋陰丸以滋小便」。
  4. 血證: 《羅氏會約醫鏡》提到「失血之久則陰虛,陰虛自必相火上炎」,雖未直接提及滋陰丸,但根據其滋陰降火的功效,推測可用於陰虛火旺型的血證。

  5. 其他: 《慎柔五書》提到「腎熱者,按至骨分。甚熱蒸手,其症骨酥如蟲蝕,困熱不能起於床,用滋陰丸,此治實熱之法也」,指出滋陰丸可用於治療腎熱骨蒸。《竹林女科證治》提到「性躁多氣傷肝,而動衝任之脈,宜服九味四物湯,兼服滋陰丸」,說明滋陰丸在婦科疾病中也有應用。

治療原理分析

從上述古文記載可以看出,滋陰丸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以下幾點:

  1. 滋陰降火: 多篇古文強調「濕熱」、「陰虛火旺」、「心火克肺金」等病機,而滋陰丸的主要成分黃連、黃柏、知母均有清熱燥濕、滋陰降火的功效,符合病機。

  2. 補益肝腎: 痿證、淋證、水腫等病症多與肝腎虧虛有關,滋陰丸中的龜板、枸杞子、鎖陽等藥材具有補益肝腎、強筋健骨的作用,有助於恢復肝腎功能。

  3. 清利濕熱: 濕熱下注也是導致痿證、淋證等病症的重要原因,滋陰丸中的黃連、黃柏等藥材具有清熱燥濕的功效,可以清除體內濕熱。

  4. 調理氣機: 部分古文提到氣機不暢與疾病的關係,例如《濟陽綱目》提到「小腸有氣則脹」,滋陰丸的具體組成雖未完全明確,但推測其中可能含有理氣的藥物,以調理氣機,促進疾病康復。

總結

綜合以上分析,滋陰丸是一個以滋陰降火為主要功效的方劑,在古代主要用於治療痿證、淋證、水腫等疾病,其治療原理主要包括滋陰降火、補益肝腎、清利濕熱、調理氣機等方面。現代臨床應用中,可以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和體質,辨證施治,合理應用滋陰丸。

傳統服藥法


酒黃連、酒黃柏、酒知母各等分。
上為細末,熱湯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200丸,空心白湯下。仍多飲熱湯,服畢少時,便以米飲食壓之,使不令胃中停留,直至下元,以瀉衝脈之邪。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滋陰丸性寒,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滋陰丸, 出處:《保命歌括》卷五。 組成:酒黃連、酒黃柏、酒知母各等分。 主治:夏熱厥逆,其症氣上衝咽,不得息而喘息有音,不得卧。

滋陰丸, 出處:《普濟方》卷三二二。 組成:南木香半兩,沉香半兩,山藥末6兩(煮糊)。 主治:婦人血熱氣虛,經候不通,或血聚肢體麻木,肌熱身重,倦怠少力,將成勞瘵。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