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連黃柏知母丸

黃連黃柏知母丸

HUANG LIAN HUANG BAI ZHI MU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40

熱/寒比例

極寒 (0.03)

複方歸經比例

大腸經 16%
腎經 16%
胃經 16%
膀胱經 8%
心經 8%
肝經 8%
膽經 8%
脾經 8%
肺經 8%
大腸經
腎經
胃經
膀胱經
心經
肝經
膽經
脾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黃連是黃連黃柏知母丸的組成成分,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瀉火: 黃連味苦寒,具有清熱瀉火、燥濕解毒的功效,可有效治療熱證,例如熱病發熱、心煩口渴、咽喉腫痛等。
  2. 燥濕止瀉: 黃連還具有燥濕止瀉的作用,可用於治療濕熱下痢、腹痛泄瀉等。

在黃連黃柏知母丸中,黃連與黃柏、知母等藥物共同作用,起到清熱瀉火、燥濕止瀉、滋陰降火的功效,用於治療因熱邪內蘊、溼熱下注引起的多種疾病。

黃連黃柏知母丸中加入黃柏,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瀉火,燥濕解毒:黃柏味苦寒,入腎、膀胱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解毒的功效。與黃連、知母相配,能增強清熱瀉火之力,並有助於燥濕解毒,治療熱毒蘊結於下焦,或濕熱下注所致的各種疾病。
  2. 配合黃連、知母,增強藥效:黃柏與黃連、知母共同使用,能互相協同,增強藥效。黃連善於清心火,知母善於清肺火,黃柏則能清下焦濕熱,三者合用,共奏清熱瀉火、燥濕解毒之功,更能有效治療各種熱毒蘊結、濕熱下注之症。

「黃連黃柏知母丸」方劑中包含「知母」,主要原因有二:

  1. 清熱瀉火: 知母性寒,味甘苦,入肺、胃經,能清肺熱、瀉胃火,與黃連、黃柏同為清熱瀉火之要藥,三者合用,共奏清熱瀉火之效。
  2. 滋陰潤燥: 知母兼具滋陰潤燥之功,可緩解黃連、黃柏燥烈之性,避免傷陰,使清熱瀉火之效更為平和,並兼顧陰液的補充。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方劑分析:黃連黃柏知母丸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足下時熱如火,表則惡寒」,即患者足底常有灼熱感(如火燒),但體表卻表現出惡寒(怕冷)之症。此病機可能涉及:

  1. 下焦熱盛,上熱下寒:足下熱如火,反映下焦(腎、膀胱或陰分)有鬱熱或陰虛火旺;表層惡寒,則可能因熱鬱於內,陽氣不能外達,導致體表失於溫煦。
  2. 濕熱下注:濕熱鬱結於下肢,阻滯氣機,化火而發熱;同時濕邪困遏陽氣,導致表衛不固而惡寒。

此方針對「內熱外寒」的矛盾症狀,旨在清瀉下焦火熱,調和內外陰陽。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方中三藥均屬苦寒之品,協同清熱,但各有側重:

  1. 黃連

    • 性味苦寒,歸心、胃、大腸經,擅長清「中上焦」濕熱,尤治心火亢盛。
    • 在此方中,可能用於清心降火,防止心火下移於腎(心腎不交),間接緩解下焦之熱。
  2. 黃柏

    • 性味苦寒,歸腎、膀胱經,長於清瀉「下焦」濕熱,兼能退虛火。
    • 針對足下熱症,直折腎與膀胱之火,並燥濕以除鬱熱。
  3. 知母(酒制)

    • 性味苦甘寒,歸肺、腎經,既能清熱瀉火,又能滋陰潤燥。
    • 酒制後增其上行之性,但仍以滋腎陰、退虛熱為主,緩解熱盛傷陰之象。

配伍邏輯:

  • 苦寒直折,清熱為要:三藥合用,集中清瀉三焦火熱,尤其針對下焦濕熱與陰虛火旺。
  • 瀉中寓滋:知母滋陰,黃柏堅陰,既可防苦燥傷陰,又能標本兼顧(清實熱、退虛火)。
  • 表裡分消:內熱得清,陽氣外達,表寒自解,符合「火鬱發之」之理。

治療原理:
通過苦寒降火、清利濕熱,使內鬱之熱從小便或三焦氣化而除。熱去則陰陽自和,體表陽氣得以布散,惡寒隨之緩解。


三、現代應用延伸

此方思路可類比於以下現代病症:

  • 周圍神經病變(如糖尿病足灼熱感):清熱燥濕以改善微循環。
  • 慢性泌尿道感染(濕熱下注):黃柏、黃連抗菌消炎,知母緩解尿澀。
  • 自律神經失調(寒熱錯雜):調和內熱與體表循環障礙。

總結:此方以簡馭繁,集中清瀉下焦濕熱與虛火,體現中醫「苦寒堅陰」與「清熱存陰」的辨證思路,適用於熱鬱於內、陽遏於外的複雜症候。

傳統服藥法


黃連、黃柏、知母(酒制)各等分。
上為末,水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70-80丸至100丸,空心以百沸湯送下,以飲食壓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較強的瀉火作用,因此不宜長期服用。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黃連黃柏知母丸, 出處:《松崖醫徑》卷上。 組成:黃連、黃柏、知母(酒制)各等分。 主治:足下時熱如火,表則惡寒。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