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圖表

加味香連丸

JIA WEI XIANG LIAN WAN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20

複方歸經比例學習使用方法

脾經 17%
胃經 17%
肝經 15%
大腸經 15%
心經 9%
肺經 9%
膽經 5%
腎經 3%
膀胱經 1%
三焦經 1%
最後更新日:2022-01-02

主治功效

過食生冷,濕熱凝結,腹痛下墜,紅白痢疾。

傳統服藥法

黃連4兩(用吳萸水炒過), 木香1兩, 阿芙蓉2錢。
上為末,陳米糊為丸,如綠豆大。
每服20-30丸,急將蓮肉煎湯送下。被蓋取睡。

方劑組成解釋

黃連性苦、寒。主治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用於濕熱痞滿、嘔吐吞酸、瀉痢、黃疸、高熱神昏、心火亢盛、心煩不寐、血熱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癰腫疔瘡、外治濕疹、濕瘡、耳道流膿。

木香性辛味辛、苦、溫。主治行氣止痛、健脾消食。 用於胸脘脹痛、瀉痢後重、食積不消、不思飲食、泄瀉腹痛。

檳榔性味苦、辛、溫。主治殺蟲消積、降氣、行水、截瘧。用於絛蟲、蛔蟲、薑片蟲病、蟲積腹痛、積滯瀉痢、裡急後重、水腫腳氣、瘧疾。

枳殼性苦、酸、微寒。主治理氣寬中、行滯消脹。 用於胸脅氣滯、脹滿疼痛、食積不化、痰飲內停、胃下垂、脫肛、子官脫垂。

吳茱萸性辛、苦、熱、小毒。主治散寒止痛、降逆止嘔、助陽止瀉。用於厥陰頭痛、寒疝腹痛、寒濕腳氣、經行腹痛、脘腹脹痛、嘔吐吞酸、五更泄瀉、外治口瘡、高血壓。

黃芩性味苦、寒。主治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用於肺熱咳嗽、熱病高熱神昏、肝火頭痛、目赤腫痛、濕熱黃疸、瀉痢;熱淋;吐衄血;崩漏;胎熱不安;癰腫疔瘡

厚朴性苦、辛、溫。主治燥濕消痰、下氣除滿。用於濕滯傷中、脘痞吐瀉、食積氣滯、腹脹便秘、痰飲喘咳。

黃柏性苦、寒。主治清熱燥濕、瀉火除蒸、解毒療瘡。用於陰虛火旺、濕熱瀉痢、黃疸、帶下、熱淋、腳氣、痿{闢}、骨蒸勞熱、盜汗、遺精、瘡瘍腫毒、濕疹瘙癢盜汗骨蒸。

白芍性苦、酸、微寒。主治平肝止痛、斂陰止汗、養血和營。治療月經不調、經行腹痛、崩漏、自汗、盜汗、脅肋脘腹疼痛、四肢攣痛、頭痛、眩暈等症。

延胡索性辛、苦、溫、無毒。主治活血、利氣、止痛。 用於胸脅、脘腹疼痛、經閉痛經、產後瘀阻、跌撲腫痛。

當歸性味甘辛、苦、溫。主治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燥滑腸。用於血虛諸證、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症瘕結聚、崩漏、虛寒腹痛、痿痹、肌膚麻木、腸燥便難、赤痢後重、癰疽瘡瘍、跌撲損傷等症。

甘草性甘、平。主治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用於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四肢攣急疼痛、癰腫瘡毒、緩解藥物毒性、烈性。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腹痛胰臟炎痢疾志賀桿菌病細菌性食物中毒阿米巴病大便膿血

相同名稱方劑

加味香連丸, 出處:《扶夀精方》。 組成:黃連(炒)10兩,大黃4兩(酒蒸),木香2兩,檳榔1兩。 主治:痢疾。

加味香連丸, 出處:《方症會要》卷二。 組成:黃連10兩(吳萸、酒炒),木香(不見火)2兩,檳榔2兩,枳殼1兩,陳皮1兩。 主治:痢疾。

加味香連丸, 出處:《古今醫鑑》卷五。 組成:黃連2兩(炒),吳茱萸(滾水泡,炒)2兩,木香1錢,白豆蔻(帶殼,面裹火煨)1錢5分(秘方加乳香1錢、沒藥1錢)。 主治:諸痢。

加味香連丸, 出處:《胎産要訣》卷下。 組成:黃連5兩(切片,用吳茱萸7錢,水2鍾,煎汁1鍾,浸黃連,炒燥用),厚朴(薑制)6錢,陳皮6錢,木香1兩,甘草4錢。 主治:産後痢疾,赤白膿血,裏急後重,腹痛。

加味香連丸, 出處:《萬氏家抄方》卷一。 組成:黃連2兩(一半薑汁炒,一半芒硝水炒),木香1兩,大黃(酒蒸九次)1兩,青皮(炒)1兩,枳殼(炒)1兩,黃芩(炒)1兩,白芍2兩(酒炒),甘草5錢。 主治:赤白痢。

加味香連丸, 出處:《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 組成:黃連6兩,木香4兩,檳榔2兩,枳殼(炒)4兩,吳萸(炙)2兩,黃芩4兩,厚朴(炙)4兩,黃柏2兩,白芍4兩,玄胡(炙)2兩,當歸2兩,甘草1兩。 主治:祛濕散寒,導滯化痢。主治:過食生冷,濕熱凝結,腹痛下墜,紅白痢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黃連芍藥湯

相似度 73%

宣胃散

相似度 73%

歸芍葛芩湯

相似度 72%

消補丸

相似度 70%

歸芍香連丸

相似度 66%

三黃承氣丸

相似度 66%

芩連湯

相似度 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