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圖表

甲字化毒丸

JIA ZI HUA DU WAN

出處典籍:《瘡瘍經驗全書》卷六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19

複方歸經比例學習使用方法

肝經 20%
胃經 14%
脾經 13%
肺經 12%
心經 9%
大腸經 8%
腎經 7%
三焦經 4%
小腸經 2%
心包經 2%
膽經 2%
膀胱經 1%
最後更新日:2022-01-02

主治功效

瘡瘍,肝經內外前後形症;梅毒。

傳統服藥法

升麻2錢,牛黃4分,生生乳1錢(配礬石,用佐藥煉百日而成),雄黃1錢(須擇舊坑所產透明不臭者),朱砂1錢7分,乳香1錢7分,月月紅1錢5分,白僵蠶1錢5分,川山甲1錢5分,白鮮皮(各取頭末)1錢5分,廣木香2錢5分,熟大黃2錢5分,牡丹皮2錢5分。
上為末,用神曲末5錢打稠糊為丸,如梧桐子大,另研朱砂為衣。
每早空心服13丸,每晚空腹服9丸,人參湯送下;炒米湯亦可。病重者逢3、6、9日加服3丸,元弱者不必加,病去藥減,如余邪未盡,藥不可撤。
忌惱怒焦躁、茶、酒。

方劑組成解釋

升麻性味辛、甘、微寒。既可升散、又可清泄、升以升散表邪、更長於升舉清陽之氣、多用於氣虛下陷證、泄則以透散之力、達到瀉火解毒的作用。發表透疹、清熱解毒、升舉陽氣用於風熱頭痛、麻疹不透。

牛黃性味苦、甘、涼。主治清心、豁痰、開竅、涼肝、息風、解毒。用於熱病神昏、中風痰迷、驚癇抽搐、癲癇發狂、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癰腫疔瘡。

白礬性酸澀、寒、有毒。主治祛痰燥濕、解毒殺蟲、止瀉止血。主中風、癲癇、喉痹、疥癬濕瘡、癰疽腫毒、水火燙傷、口舌生瘡、爛弦風眼、聤耳流膿、鼻中息肉、瘡痔疼痛、崩漏、衄血、損傷出血、久瀉玖痢、帶下陰癢、脫肛、子宮下垂。

雄黃性辛、苦、溫、有毒。主治解毒殺蟲、燥濕祛痰、截瘧。用於癰腫疔瘡、蛇蟲咬傷、蟲積腹痛、驚癇、瘧疾。

硃砂性甘、涼、有毒。主治鎮心安神、清熱解毒、明目。主癲狂、驚悸、心煩、失眠症、眩暈、目昏、腫毒、瘡瘍。

乳香性苦,辛,溫。主治活血行氣;通經止痛;消腫生肌。用於心腹諸痛、筋脈拘攣、跌打損傷、瘡癰腫痛、心腹疼痛、風濕痹痛、經閉痛經、腸癰。外用於消腫生肌、瘡潰不斂。

月季花性甘,溫,無毒。主要功效活血調經;解毒消腫。主月經不調;痛經;閉經;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瘰癧;癰腫;燙傷

白僵蠶性鹹、辛、平。主治祛風解痙、化痰散結解毒利咽。治中風失音、中風口歪眼斜、驚癇、頭風、偏正頭痛、喉風。喉痺、瘰癧結核。風瘡癮疹、丹毒、乳腺炎、咽喉腫痛、瘰癧、痄腮、風疹、瘡毒

穿山甲性味鹹、微寒。主治通經下乳、消腫排膿、搜風通絡。用於經閉癓瘕、乳汁不通、癰腫瘡毒、關節痺痛、麻木拘攣。

白癬皮清熱燥濕、又袪風通痹、主治清熱燥溫,瀉火解毒,袪風止癢。用於濕熱瘡毒,濕疹疥癬、皮膚搔癢、黃疸、尿赤、濕熱痹痛。

木香性辛味辛、苦、溫。主治行氣止痛、健脾消食。 用於胸脘脹痛、瀉痢後重、食積不消、不思飲食、泄瀉腹痛。

大黃性苦寒、主治瀉熱通腸、涼血解毒、逐瘀通經。常用於治療實熱便秘、積滯腹痛、濕熱黃疸、血熱吐衄、目赤、咽腫、腸癰腹痛、癰腫疔瘡、瘀血經閉、跌打損傷。

牡丹皮性辛苦、涼、微寒。主治清熱涼血、活血化瘀。 用於溫毒發斑、吐血衄血、夜熱早涼、無汗骨蒸、經閉痛經、癰腫瘡毒、跌撲傷痛。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甲字化毒丸, 出處:《瘡瘍經驗全書》卷六。 組成:升麻2錢,牛黃4分,生生乳1錢(配礬石,用佐藥煉百日而成),雄黃1錢(須擇舊坑所産透明不臭者),朱砂1錢7分,乳香1錢7分,月月紅1錢5分,白僵蠶1錢5分,川山甲1錢5分,白鮮皮(各取頭末)1錢5分,廣木香2錢5分,熟大黃2錢5分,牡丹皮2錢5分。 主治:瘡瘍,肝經內外前後形症;梅毒。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己字化毒丸

相似度 76%

戊字化毒丸

相似度 69%

乙字化毒丸

相似度 69%

庚字化黴丸

相似度 61%

牛黃化毒丹

相似度 61%

癸字化毒丸

相似度 60%

丙字化毒丸

相似度 59%

丁字化毒丸

相似度 55%

辛字化毒丸

相似度 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