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加味瀉肝湯中包含龍膽草,主要原因如下:
- 清泄肝火: 龍膽草味苦寒,善於清泄肝膽之火,能有效治療肝火上炎所致的目赤腫痛、口苦咽乾、頭脹痛等症狀。
- 瀉熱通便: 龍膽草亦具有一定的瀉熱通便作用,可配合其他藥物,治療肝火鬱結、濕熱內蘊導致的便祕、腹脹等症狀。
因此,龍膽草的加入,不僅能清泄肝火,更能促進肝氣疏泄,達到整體治療效果。
加味瀉肝湯中加入當歸,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緩解肝火所致的瘀血:加味瀉肝湯主要針對肝火旺盛導致的頭暈目眩、耳鳴、口苦等症狀。當歸具有活血化瘀、養血調經的功效,可以緩解肝火所致的瘀血,改善血液循環,達到舒緩頭暈目眩、耳鳴等症狀的目的。
- 滋陰養血,協調藥性:加味瀉肝湯中含有較多清熱瀉火藥物,可能導致陰血虧虛。當歸可以滋陰養血,補益氣血,有助於平衡藥性,避免清熱瀉火藥物過於燥烈,造成脾胃受損或陰虛火旺等不良反應。
加味瀉肝湯中加入車前子,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利水滲濕: 車前子性寒,味甘,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之功效。加味瀉肝湯主治濕熱下注,小便不利,而車前子可以幫助利尿消腫,將體內濕熱排出,減輕下焦濕熱之症。
- 清熱解毒: 車前子亦具有清熱解毒之功效,可以配合其他藥物,更有效地清熱解毒,緩解濕熱所致的發熱、口渴、小便赤澀等症狀。
總之,加味瀉肝湯中加入車前子,可以增強利水滲濕、清熱解毒之功效,更有效地治療濕熱下注、小便不利等病症。
加味瀉肝湯中加入澤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利水滲濕: 澤瀉味甘淡性寒,入膀胱、腎經,具有利水滲濕之效。加味瀉肝湯中,肝火上炎,可致目赤腫痛、口苦咽乾等症,而澤瀉能利水滲濕,協助清熱瀉火,緩解肝火上炎所致的症狀。
- 健脾利濕: 澤瀉亦具健脾利濕之功效。肝火上炎,亦可導致脾胃濕熱,脾虛濕困,出現腹脹、食慾不振等症。澤瀉利水滲濕,可改善脾胃濕熱,促進脾胃運化,增進食慾。
加味瀉肝湯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涼血:生地黃性寒,味甘,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功效。肝火旺盛易導致血熱,生地黃可清瀉肝火,涼血止血,緩解肝火上炎引起的目赤腫痛、口苦咽乾等症狀。
- 滋陰降火:加味瀉肝湯主要針對肝火上炎引起的症狀,生地黃可滋陰降火,與其他藥材共同作用,可使肝火得到有效控制,避免燥熱之氣進一步傷陰,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加味瀉肝湯中加入白芍,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緩解肝鬱氣滯: 白芍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痛的功效,可以緩解肝鬱氣滯所致的脅肋疼痛、胸悶不舒等症狀。瀉肝湯以瀉肝火爲主,但肝火旺盛往往伴隨着肝氣鬱滯,白芍的加入可以起到疏肝解鬱的作用,使瀉肝效果更加明顯。
- 保護脾胃: 白芍性微寒,可以緩解瀉肝湯中某些藥材對脾胃的刺激,避免因瀉肝火而傷脾胃。此外,白芍還能起到養血的作用,有助於改善脾胃功能,使藥物更容易被吸收和利用。
加味瀉肝湯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瀉火,解毒消炎: 黃連味苦寒,入心、肝、胃經,具有清熱瀉火、解毒消炎之效。對於肝經濕熱、肝火上炎所致的目赤腫痛、口苦咽乾、煩躁易怒等症,黃連能起到清熱瀉火、解毒消炎的作用,配合其他藥物,可更好地改善症狀。
- 制約藥性,調整脾胃: 加味瀉肝湯中,其他藥物如柴胡、龍膽草等,性偏寒涼,容易損傷脾胃。黃連性寒,但能收斂脾胃,起到制約其他藥物寒涼之性,避免傷及脾胃的作用,使藥物更安全有效。
加味瀉肝湯中加入黃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除濕止癢: 黃柏味苦寒,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瀉火、除濕止癢的功效。加味瀉肝湯針對的是肝經濕熱,黃柏可有效清泄肝火,同時去除濕邪,達到止癢的效果。
2. 抑制細菌感染: 黃柏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可抑制部分細菌的生長,尤其對於化膿性感染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加味瀉肝湯針對的是一些伴隨感染的皮膚病,黃柏的抗菌作用可以輔助治療。
加味瀉肝湯中加入知母,主要是為了清熱瀉火、滋陰潤燥。
知母味苦寒,入肺、腎經,具有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的功效。加味瀉肝湯以瀉肝火為主要目的,而肝火上炎往往會引起心煩失眠、口苦咽乾等症狀,知母的清熱瀉火作用可以幫助緩解這些症狀。同時,肝火旺盛也容易導致津液虧損,知母的滋陰潤燥作用可以滋養陰液,使症狀得以改善。
總之,知母的加入可以更好地達到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的目的,使加味瀉肝湯的療效更加完善。
加味瀉肝湯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疏散風熱,止癢止痛: 防風性味辛溫,入肺、膀胱經,具有疏散風熱、止癢止痛的功效。瀉肝湯主治肝膽濕熱,而風熱亦可加重濕熱,導致皮膚瘙癢、疼痛等症狀。防風加入方中,可疏散風熱,減輕濕熱之邪,達到止癢止痛的效果。
-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 防風性溫,能調和瀉肝湯中其他藥物的寒涼之性,避免寒涼過度損傷陽氣。同時,防風還能增強其他藥物的功效,例如與柴胡、黃芩等藥物配合,更能有效疏散風熱、清熱利濕。
加味瀉肝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緩和藥性: 方劑中含有較為寒涼的藥物,如柴胡、黃芩等,容易傷及脾胃。甘草性甘溫,可緩解寒涼藥物的寒性,保護脾胃,避免藥物過於寒涼而損傷正氣。
- 調和諸藥: 甘草味甘,性平和,有調和諸藥的作用。它可以協調方劑中各藥物的功效,使藥性更加和緩,並增強藥效,使藥物發揮更好的療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 加味瀉肝湯 」
主要成分:
- 龍膽草:清熱燥濕,清熱瀉火。
-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
- 車前子:清熱解毒,利尿消腫,清肺化痰,降氣止咳,補血養肝,清肝明目,瀉下。
- 澤瀉:利水滲濕,清熱利尿,澀精止遺,強筋骨,止嘔,清熱利濕。
- 生地黃:清熱涼血,清熱瀉火,滋陰,補血。
- 白芍: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
- 黃連: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 黃柏:燥濕,清熱瀉火,清熱解毒,滋陰和解毒。
- 知母:清熱瀉火,滋陰潤燥。
- 防風:散風邪,解表發汗,活血止痛,祛風除濕,解毒透疹。
- 甘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
主治功效:
- 肝經濕熱導致氣血運行不暢,陰囊腫脹疼痛,甚至潰爛脫皮。
- 睾丸下墜。
- 毒瘡及下疳,腫痛或者潰爛。
中藥方劑組成介紹:
- 甘草:
- 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
- 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 白芍:
- 性微寒,味酸甘,歸肝、脾經。
- 具有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等功效。
- 車前子:
- 性寒涼,味甘。
- 具有利水滲濕、清熱瀉火、止咳化痰、降氣、補血養肝、清肝明目、瀉下等功效。
- 當歸:
- 性溫,味甘辛,歸肝、心、脾經。
- 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等功效。
- 防風:
- 性溫,微苦,歸肺、脾、膀胱經。
- 具有散風邪、解表發汗、活血止痛、祛風除濕、解毒透疹等功效。
- 黃柏:
- 性寒,味苦,歸腎、大腸經。
- 具有燥濕、清熱瀉火、清熱解毒、滋陰和解毒的功效。
- 黃連:
- 性寒,味苦,歸心、胃、大腸經。
- 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
- 龍膽草:
- 性大苦大寒,歸肝、膽、脾經。
- 具有清熱燥濕與清熱瀉火的功效。
- 生地黃:
- 性寒,味甘,歸心、肝、腎經。
- 具有清熱涼血、清熱瀉火、滋陰、補血等功效。
- 澤瀉:
- 性寒,味甘,入腎、膀胱經。
- 具有利水滲濕、清熱利尿、澀精止遺、強筋骨、止嘔、清熱利濕等功效。
- 知母:
- 性寒、味苦,歸肺、胃、腎經。
- 具有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的功效。
總結:
中藥方劑「 加味瀉肝湯 」主要用於治療肝經濕熱導致的各種症狀,其組成藥物各具功效,協同作用,可以起到清熱解毒、活血化瘀、補氣養血的功效,從而緩解症狀,改善患者的病情。
傳統服藥法
龍膽草(酒拌炒)1錢, 當歸梢1錢, 車前子(炒)1錢, 澤瀉1錢, 生地黃1錢, 芍藥(炒)1錢, 黃連(炒)1錢, 黃柏(酒拌炒)1錢, 知母(酒拌炒)1錢, 防風1錢, 甘草梢5分。
上作1劑。水2鐘,煎8分,食前服。外敷烏金散。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加味瀉肝湯性味苦寒,脾胃虛寒者慎用。
- 孕婦及哺乳期婦女慎用。
- 長期服用加味瀉肝湯,應注意補充水分,以免引起脫水。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加味瀉肝湯, 出處:《外科經驗方》。 組成:龍膽草(酒拌炒)1錢,當歸梢1錢,車前子(炒)1錢,澤瀉1錢,生地黃1錢,芍藥(炒)1錢,黃連(炒)1錢,黃柏(酒拌炒)1錢,知母(酒拌炒)1錢,防風1錢,甘草梢5分。 主治:肝經濕熱不利,陰囊腫痛,或潰爛皮脫,睾丸懸掛,或便毒及下疳腫痛,或潰爛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