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圖表

加味三仁蔥豉湯

JIA WEI SAN REN CONG CHI TANG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13

複方歸經比例學習使用方法

肺經 25%
胃經 21%
脾經 15%
肝經 8%
心經 8%
膀胱經 5%
腎經 4%
小腸經 3%
大腸經 3%
三焦經 2%
心包經 1%
最後更新日:2022-01-02

主治功效

風暑濕合病(乙型腦炎)。

傳統服藥法

鮮藿香2錢,杏仁2錢,苡仁4錢,白蔻1錢,厚朴2錢,法半夏2錢,白蒺藜3錢,菊花2錢,僵蠶2錢,豆豉3錢,蔥白(後下)3寸,六一散(包煎)5錢,竹葉1錢半。
祛風利濕,調和三焦。
乙型腦炎陳某某,女,4歲。1964年8月15日診。發熱八天,住院五天,診為乙腦。頭痛劇烈,煩躁,昏睡,汗出時體溫即降,小便少,大便乾,舌淡苔黃膩,脈浮滑數。由風暑濕合病,治宜祛風利濕,調和三焦。投以上方。8月17日復診,周身有微汗,體溫正常,頭痛已除,大便尚乾,前方去蔥白,豆豉,加神曲一錢半、檳榔一錢半,調治而愈。

方劑組成解釋

藿香性味辛、性微溫。主治芳香化濁、開胃止嘔、發表解暑。 用於濕濁中阻、脘痞嘔吐、暑濕倦怠、胸悶不舒、寒濕閉暑、腹痛吐瀉、鼻淵頭痛。

杏仁性苦、溫、有毒。主治止咳平喘、潤腸通便、喉痹、食滯脘痛、血崩、耳聾、疳腫脹。

薏苡仁性甘、淡、微寒。主治利濕健脾、舒筋除痹、清熱排膿。主水腫、腳氣、小便淋瀝、濕溫病、泄瀉帶下、風濕痹痛、筋脈拘攣、肺癰、腸癰、扁平疣。

白荳蔻性味辛、溫。主治化濕行氣、溫中止嘔。可寬胸開胃、理氣、寬胸、止嘔,行氣暖胃,消食。治療氣滯,食滯,胸悶,腹脹,噫氣,噎膈,吐逆,反胃,瘧疾等症。

厚朴性苦、辛、溫。主治燥濕消痰、下氣除滿。用於濕滯傷中、脘痞吐瀉、食積氣滯、腹脹便秘、痰飲喘咳。

半夏性味辛、溫。主治降逆止嘔,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用於痰多咳喘、痰飲眩悸、風痰眩暈、嘔吐反胃、胸脘痞悶、梅核氣。

白蒺藜性性微溫,味辛,苦。主要功效平肝解鬱,活血祛風,明目,止癢。

菊花性味甘、苦、微寒。主治用於風熱感冒、發熱頭痛。本品體輕達表、氣清上浮、微寒清熱、長於疏散風熱、故常用治風熱感冒、或溫病初起、溫邪犯肺、發熱、頭痛、咳嗽等症。

白僵蠶性鹹、辛、平。主治祛風解痙、化痰散結解毒利咽。治中風失音、中風口歪眼斜、驚癇、頭風、偏正頭痛、喉風。喉痺、瘰癧結核。風瘡癮疹、丹毒、乳腺炎、咽喉腫痛、瘰癧、痄腮、風疹、瘡毒

淡豆豉性苦、辛、平。主治透散表邪、宣散鬱熱、主治風寒、風溫初盛、或餘熱內擾、欲其透發者。傷寒熱病、寒熱、頭痛、煩燥、胸悶、瘴氣惡毒、陰莖生瘡、溫毒發斑。

蔥白性味辛、溫。主治發汗解表、通陽、利尿、解毒、殺蟲。用於感冒頭痛、鼻塞、小便不利、癰癤腫毒、陰寒腹痛、二便不通、痢疾、瘡癰腫痛、蟲積腹痛等症。

淡竹葉性甘淡、寒、主治清熱、除煩、利尿。用於熱病煩渴、小便赤澀淋痛、口舌生瘡、牙齦腫痛、小兒驚啼、小便赤澀、淋濁等症。

甘草性甘、平。主治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用於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四肢攣急疼痛、癰腫瘡毒、緩解藥物毒性、烈性。

滑石性甘淡、寒、無毒。主治利水通淋、清解暑熱、祛濕斂瘡。用於熱淋、石淋、尿熱澀痛、暑濕煩渴、濕熱水瀉、外治濕疹、濕瘡、痱子。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加味三仁蔥豉湯, 出處:《蒲輔周醫療經驗》。 組成:鮮藿香2錢,杏仁2錢,苡仁4錢,白蔻1錢,厚朴2錢,法半夏2錢,白蒺藜3錢,菊花2錢,僵蠶2錢,豆豉3錢,蔥白(後下)3寸,六一散(包煎)5錢,竹葉1錢半。 主治:祛風利濕,調和三焦。主治:風暑濕合病(乙型腦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