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加味竹瀝湯中包含竹瀝,主要原因在於其清熱解毒、化痰止咳之效。竹瀝,乃取自竹子之液,性寒涼,味甘,具清熱解毒、生津止渴、化痰止咳等功效。
竹瀝善於治療因熱毒蘊肺引起的咳嗽、痰多、氣喘等症狀,與方中其他藥材相配合,可增強藥效,使治療更具針對性。同時,竹瀝還具有清熱生津之效,有助於緩解口渴、咽喉腫痛等症狀,提升整體療效。
加味竹瀝湯中加入黃芩,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
- 清熱解毒: 竹瀝本身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而黃芩則能清熱燥濕,瀉火解毒,與竹瀝相輔相成,加強清熱解毒的功效。
- 涼血止血: 黃芩具有涼血止血的功效,可以治療熱毒壅盛、血熱妄行引起的出血症狀,而竹瀝則有助於清熱解毒,緩解熱毒對血液的影響,共同達到涼血止血的效果。
總而言之,黃芩的加入,可以增強加味竹瀝湯的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使其更有效地治療相關疾病。
加味竹瀝湯中包含麥門冬,主要原因有二:
- 潤肺止咳:麥門冬性寒,味甘,入肺、心經,具有滋陰潤肺、清心除煩的功效。竹瀝清熱解毒,二者合用,能有效緩解肺熱咳嗽、乾咳少痰等症狀。
- 養陰生津:麥門冬可滋養陰液,生津止渴。竹瀝亦有生津止渴之效,二者配合,可有效改善因陰虛津虧引起的口乾舌燥、咽喉腫痛等症狀。
因此,加味竹瀝湯中加入麥門冬,旨在增強其潤肺止咳、養陰生津的功效,更全面地治療相關疾病。
加味竹瀝湯中加入知母,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 清熱瀉火:知母性寒,味苦鹹,具有清熱瀉火、滋陰降火的功效。竹瀝本身也具清熱解毒之效,兩者合用,可更有效地清除體內熱邪,適用於熱證所致的病症,例如熱病、高熱、口渴、咽喉腫痛等。
- 滋陰潤燥:知母除了清熱瀉火,還能滋陰潤燥,緩解津液不足所致的口乾舌燥、皮膚乾燥等症狀。竹瀝也有滋陰潤燥的功效,兩者共同作用,可增強潤燥生津的效果,更適合陰虛火旺的患者使用。
加味竹瀝湯中加入茯苓,主要是為了其利水滲濕的功效。竹瀝性寒,善於清熱解毒,但其單獨使用,容易傷脾胃。茯苓則具有健脾益氣、利水滲濕的作用,能補脾胃之氣,防止竹瀝寒性過於傷脾胃。
此外,茯苓還能與竹瀝協同作用,加強利水滲濕的效果。竹瀝清熱解毒,能將體內濕熱排出,而茯苓利水滲濕,則能幫助竹瀝將水濕排出體外,達到更好的療效。
主治功效
加味竹瀝湯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古文記載,加味竹瀝湯主要用於治療兩種不同證型的病症:
一、妊娠期子煩
- 主治: 妊娠 3-4 月,因心包、三焦二經氣逆,導致的煩悶不安,口乾舌燥等症狀。
- 病機分析: 妊娠三、四月,胎兒的成長與手心主包絡(心包)、少陽三焦經脈有關。這兩條經脈都屬「相火」,若氣機逆亂,相火上炎,則會出現心煩、口乾舌燥等症狀。
- 治療原理:
- 竹瀝: 清熱化痰,通經絡。用於清除心包、三焦經的熱邪,並疏通經絡,使氣機順暢。
- 黃芩: 清熱燥濕,瀉火解毒。針對相火上炎,清瀉熱邪。
- 麥門冬: 滋陰潤燥,清心除煩。用於滋養陰液,緩解口乾舌燥,並清心安神,緩解煩躁不安。
- 知母: 清熱瀉火,滋陰潤燥。與麥門冬協同作用,增強滋陰清熱的效果。
- 茯苓: 健脾利濕,寧心安神。用於健運脾胃,防止痰濕內生,並有助於安神。
- 黃柏(少量): 增強清熱燥濕之力。
二、風火痰阻、昏不知人
- 主治: 風火熾盛,胃津不能上行,痰塞靈竅,導致昏迷不醒。
- 病機分析: 風邪侵入胃腑,引動胃中之火,導致胃火熾盛。胃火灼傷津液,水穀精微不能化生津液反而化為痰涎。痰隨火升,蒙蔽清竅,導致神志昏迷。
- 治療原理:
- 麥冬、石斛: 滋養胃陰,補充津液,防止胃火進一步灼傷陰津。
- 羚羊角: 熄風清熱,平肝潛陽。用於平息內風,清解熱毒。
- 橘紅: 理氣化痰。用於行氣化痰,疏通氣機。
- 膽星: 清熱化痰,熄風定驚。針對痰熱,加強清熱化痰之力。
- 殭蠶: 祛風化痰,解痙止搐。用於祛除風邪,並有助於化痰解痙。
- 天麻: 平肝熄風,通絡止痛。用於平息肝風,並通絡止痛。
- 淡竹瀝: 清熱化痰,滑痰利竅。用於清除痰熱,並滑利痰涎,使之易於排出,以通暢氣道和開竅。
- 薑汁: 溫中化痰,降逆止嘔。用於溫化寒痰,並降逆止嘔,防止痰涎上湧。
總結:
加味竹瀝湯的組成和用量會根據不同病症和病機而調整。在治療妊娠子煩時,以清熱滋陰、安神為主;在治療風火痰阻時,則以熄風清熱、化痰開竅為主。這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靈活應用。
傳統服藥法
淡竹瀝1合, 黃芩1錢, 麥冬1錢, 知母1錢, 白茯苓1錢半。
上(口父)咀。水2盞,加炒黃柏3分,煎1盞,入竹瀝再煎1-2沸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加味竹瀝湯, 出處:《廣嗣紀要》卷九。 組成:淡竹瀝1合,黃芩1錢,麥冬1錢,知母1錢,白茯苓1錢半。 主治:子煩。妊娠3-4月,因心包、三焦二經氣逆,致煩悶不安,口乾舌燥者。
加味竹瀝湯, 出處:《醫醇剩義》卷一。 組成:麥冬2錢,石斛3錢,羚羊角1錢5分,橘紅1錢,膽星5分,僵蠶1錢5分(炒),天麻8分,淡竹瀝半杯,薑汁1滴(同衝服)。 主治:中風,風火熾盛,胃津不能上行,痰塞靈竅,昏不知人,證屬中腑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