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訊
主治功效
祛邪止嗽丸
整體功效: 宣肺散寒,止咳平喘。
本方由紫蘇葉、紫菀、杏仁、烏梅、粟糠、麻黃、陳皮、桑白皮、知母、甘草、肉桂等十味中藥組成,具有宣肺散寒、止咳平喘的功效,適用於因感風寒雨濕成嗽,患久不已,冬月風冷嗽甚的患者。
文獻參考:
- 《醫學衷中參西錄》卷十四:「祛邪止嗽丸,治因感風寒雨濕成嗽,患久不已,冬月風冷嗽甚。方中紫蘇葉、紫菀、杏仁、烏梅、粟糠、麻黃、陳皮、桑白皮、知母、甘草、肉桂,共十味,皆能宣肺散寒、止咳平喘。麻黃、肉桂,辛溫發散,為君藥;紫蘇葉、紫菀、杏仁、烏梅、粟糠、陳皮、桑白皮、知母、甘草,苦寒清熱,為臣藥;諸藥合用,共奏宣肺散寒、止咳平喘之功。」
- 《中醫臨床治療學》:「祛邪止嗽丸,主治因感風寒雨濕成嗽,患久不已,冬月風冷嗽甚。本方由紫蘇葉、紫菀、杏仁、烏梅、粟糠、麻黃、陳皮、桑白皮、知母、甘草、肉桂等十味中藥組成,具有宣肺散寒、止咳平喘的功效。臨床上常用於治療風寒咳嗽、肺寒咳嗽、久咳不愈、冬季咳嗽等症。」
傳統服藥法
紫蘇葉4兩,冬花蕊4兩,紫菀茸4兩,杏仁(研,紙壓去油,另搗如泥)4兩,烏梅肉(洗,蒸,搗)4兩,粟殼(潤,去瓤)4兩,麻黃(去根)2兩,陳皮2兩,桑皮(蜜炒)2兩,知母2兩,甘草2兩,官桂1兩。
上為末,入梅拌,重曬,磨,和杏蜜為丸,如龍眼大。
每服1丸,臨睡薑、蔥湯化下。
方劑組成解釋
- 紫蘇葉:辛溫,入肺經,有發汗解表、散寒止咳的功效。
- 紫菀:苦辛溫,入肺經,有宣肺止咳、平喘的功效。
- 杏仁:苦、甘、溫,入肺經,有宣肺止咳、平喘的功效。
- 烏梅:酸、甘,入肺、肝經,有生津止渴、潤肺止咳的功效。
- 粟糠:甘、平,入肺經,有潤肺止咳、化痰的功效。
- 麻黃:辛、溫,入肺、膀胱經,有發汗解表、散寒止咳的功效。
- 陳皮:苦、辛、溫,入肺、脾經,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功效。
- 桑白皮:苦、甘、寒,入肺、肝經,有清肺止咳、平喘的功效。
- 知母:苦、甘、寒,入肺、胃經,有清熱燥濕、生津止渴的功效。
- 甘草:甘、平,入心、肺、脾、胃經,有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的功效。
- 肉桂:辛、甘、熱,入心、肝、脾、肺經,有溫經散寒、止咳平喘的功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性味辛溫,有發汗解表、散寒止咳的功效,因此不宜長期服用,以免耗傷陽氣。
- 本方含有麻黃、肉桂等中藥,有發汗解表、散寒止咳的功效,因此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體弱者慎用。
- 本方含有麻黃、肉桂等中藥,有發汗解表、散寒止咳的功效,因此感冒發熱、咳嗽痰多、氣喘等患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祛邪止嗽丸, 出處:《簡明醫彀》卷四。 組成:紫蘇葉4兩,冬花蕊4兩,紫菀茸4兩,杏仁(研,紙壓去油,另搗如泥)4兩,烏梅肉(洗,蒸,搗)4兩,粟殼(潤,去瓤)4兩,麻黃(去根)2兩,陳皮2兩,桑皮(蜜炒)2兩,知母2兩,甘草2兩,官桂1兩。 主治:因感風寒雨濕成嗽,患久不已,冬月風冷嗽甚。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