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通竅湯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疏散風寒,通利竅道: 防風性溫,善於疏散風寒,且具有通竅之效。風寒阻遏經絡,則氣血運行不暢,容易引起鼻塞、頭痛、肢體麻木等症狀。防風能散寒解表,通暢氣血,改善鼻竅不通等症狀,配合其他藥物,達到通竅之目的。
二、引藥上行,助藥力達病所: 通竅湯多用於治療頭面部疾病,防風具有向上升散之性,能引藥上行,將藥力引導至頭面部,使藥效更好地發揮,提高治療效果。
通竅湯中加入羌活,主要基於其 祛風解表、散寒止痛 的功效。
羌活味辛性溫,入膀胱經,善於 疏散風邪,通利鼻竅,對於風寒襲表引起的鼻塞、流涕、頭痛等症狀有顯著療效。此外,羌活還能 散寒止痛,對於風寒濕痹引起的肢體疼痛,也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因此,在通竅湯中加入羌活,可以 增強其祛風解表、通竅止痛的效果,進一步提高治療效果。
通竅湯中包含藁本,主要基於其以下兩個原因:
- 疏散風寒,通利鼻竅:藁本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疏散風寒、通利鼻竅的功效。對於風寒襲肺、鼻塞流涕、頭痛發熱等症狀,藁本能有效地驅散寒邪,通暢鼻竅,改善呼吸不暢的狀況。
-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通竅湯中其他藥物如荊芥、防風等也具有疏散風寒、通利鼻竅的作用,藁本與之配合,能相輔相成,增強藥效。同時,藁本還能起到引導藥力直達鼻竅的作用,提高治療效果。
通竅湯中加入升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疏散風寒,通竅止痛:升麻性味辛涼,入肺經,具有疏散風寒、清熱解毒的功效。對於風寒阻滯經絡,導致鼻塞、頭疼、耳鳴等症狀,升麻可起到疏風散寒、通竅止痛的作用,幫助藥物直達病竈。
- 升陽舉陷,通利水道:升麻還具有升陽舉陷的作用,能提升陽氣,改善氣血循環,利水消腫。對於風寒侵襲,導致氣機不暢、水濕停滯的情況,升麻能提升陽氣,通利水道,促進水濕代謝,緩解水腫、頭暈等症狀。
因此,通竅湯中加入升麻,可起到疏散風寒、通竅止痛、升陽舉陷、通利水道的功效,有助於治療風寒感冒、鼻塞頭疼、耳鳴等症狀。
通竅湯中加入葛根,主要考量其疏散風寒、解肌退熱、通經活絡的功效,與方劑整體疏風解表、通竅止痛的治療目的相符。
葛根味甘性涼,善於疏散風寒,對於因風寒阻滯經絡而導致的鼻塞、頭痛、肢體疼痛等症狀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此外,葛根還具有通經活絡的作用,有助於促進氣血流通,緩解因經絡不通暢引起的疼痛。
因此,葛根的加入,不僅能協助通竅湯疏散風寒,同時也能促進經絡通暢,增強其治療效果。
通竅湯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通竅散寒: 川芎性溫,具有活血行氣、通竅散寒之功效。其辛香氣味可上行通鼻竅,對於因寒邪阻滯、經絡不通所致的鼻塞、頭痛等症狀,能起到疏風解表、通竅止痛的作用。
- 活血化瘀: 川芎亦能活血化瘀,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有助於解除鼻腔黏膜充血,緩解鼻塞、流涕等症狀。
因此,通竅湯中加入川芎,可有效改善因寒邪阻滯、經絡不通所引起的鼻竅不通,達到通竅散寒、活血化瘀的效果。
通竅湯中加入蒼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開竅通鼻:蒼朮味辛性溫,具有燥濕化痰、開竅通鼻之效。其辛散之性可疏風散寒,燥濕之性可化解鼻腔內濕濁之氣,從而達到開竅通鼻、改善鼻塞流涕等症狀。
- 祛風除濕:通竅湯常用於治療風寒濕邪引起的鼻塞、流涕、頭痛等症。蒼朮具備祛風除濕的作用,能驅散體內風寒濕邪,進而緩解鼻塞等症狀,使鼻竅通暢。
通竅湯中加入白芷,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通鼻竅,散風寒: 白芷味辛、甘,性溫,入肺經。具有散風寒、通鼻竅、止痛的功效。對於因風寒外襲所致的鼻塞、流涕、頭痛等症,白芷能起到疏風散寒、通利鼻竅的作用。
- 消腫止痛,排膿生肌: 白芷還具有消腫止痛、排膿生肌的功效。對於因外傷或感染引起的鼻腔腫痛、流膿等情況,白芷能起到消腫止痛、促進傷口癒合的作用。
因此,白芷在通竅湯中起到了疏風散寒、通利鼻竅、消腫止痛、排膿生肌的多重功效,有助於治療鼻塞、流涕、頭痛等症。
通竅湯中加入麻黃,主要是因為其具有 發汗解表、宣肺通竅 的功效。
麻黃性溫,味辛,入肺、膀胱經,具有 發散風寒、宣肺止咳、利水消腫 等作用。在治療鼻塞、流涕、頭痛等外感風寒證時,麻黃能 疏散風邪,通利鼻竅,使鼻腔通暢。同時,麻黃也能 宣肺利氣,促進肺氣宣通,改善呼吸道阻塞,減輕咳喘症狀。
因此,麻黃在通竅湯中扮演著 發汗解表、宣肺通竅 的重要角色,有助於快速緩解鼻塞、流涕等外感風寒症狀。
通竅湯中加入花椒,主要原因有二:
一、溫散寒邪,通經活絡: 花椒性溫,味辛,具有溫經散寒、通竅止痛之效。對於寒邪凝滯,經絡不通所致的鼻塞、頭痛、牙痛等症狀,花椒能溫散寒邪,疏通經絡,起到通竅止痛的作用。
二、輔助其他藥物發揮功效: 通竅湯中常配伍其他溫性藥物,如川芎、白芷等,花椒與之相配,能起到引藥上行,增強藥效的作用,使藥力更有效地作用於病竈部位,達到更好的療效。
通竅湯中加入細辛,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辛溫通竅: 細辛性辛溫,具有通竅散寒、止痛的功效。對於因寒邪阻滯經絡而引起的鼻塞、頭痛、流涕等症狀,細辛能溫經散寒,通利鼻竅,緩解病症。
- 配合其他藥物: 通竅湯中其他藥物,如蒼耳子、辛夷等,也具有通竅散寒的功效。細辛與這些藥物配伍,可以互相增效,達到更好的通竅效果。
總之,細辛在通竅湯中起到了辛溫通竅的作用,與其他藥物配合,可以更好地治療因寒邪阻滯經絡引起的鼻塞、頭痛等疾病。
通竅湯中包含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 通竅湯方劑中多用辛溫之品,如川芎、白芷等,容易燥烈傷陰。甘草性甘平,味甘而緩,能調和藥性,避免藥物過於辛燥,減輕對人體的副作用。
- 增強療效: 甘草味甘,入脾肺經,具有補氣益血、緩和藥性、解毒生津等作用。與其他藥物配伍,能增強藥效,促進藥物更好地發揮通竅止痛、散寒解表的功效。
總而言之,甘草在通竅湯中起著調和藥性和增強療效的雙重作用,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主治功效
通竅湯主治功效分析
通竅湯出自多本古代醫書,從上述古文內容可以歸納出其主要功效為治療 感冒風寒,鼻塞聲重,流清涕 以及 鼻不聞香臭。
組成分析與治療原理
通竅湯的組成,各家記載略有差異,但主要藥材包含:
- 發散風寒藥: 防風、羌活、藁本、麻黃、白芷 - 這些藥物具有辛溫解表的功效,能發散肌表之風寒,解除鼻塞、流涕等表證。
- 升陽散邪藥: 升麻、葛根 - 升麻可升舉清陽,透散鬱遏之邪氣;葛根能解肌退熱、生津止渴,在此用於輔助發散,並緩解風寒束表、津液不布的症狀。
- 活血行氣藥: 川芎 - 具有活血行氣、祛風止痛的功效,可促進氣血運行,通暢經絡,改善鼻塞症狀。
- 燥濕健脾藥: 蒼朮 - 可以燥濕健脾,與發散藥物合用,可增強祛邪之力,並防止發汗太過而耗傷津液。
- 溫通鼻竅藥: 花椒、細辛 - 花椒溫中散寒,細辛溫肺化飲,此二味藥具有溫通鼻竅、止痛的作用,可直接針對鼻不聞香臭、鼻塞的症狀。
古文記載的治療機轉
- 《萬病回春》、《雲林神彀》、《古今醫鑑》與《濟陽綱目》皆記載此方用於治療 感冒風寒,鼻塞聲重流涕。這與方中大量使用發散風寒藥物相符,通過發汗解表,祛除風寒邪氣,使肺氣宣暢,鼻竅通利。
- 《雲林神彀》提到「肺經有風熱,鼻不聞香臭」,並推薦使用通竅湯或麗澤通氣湯。此處的「風熱」應理解為風寒化熱,或風邪夾熱。通竅湯中雖以辛溫藥為主,但配伍了升麻、葛根等具有清熱作用的藥物,故也能用於風寒化熱的初期階段。
綜合分析
綜合以上分析,通竅湯以發散風寒為主要治療手段,通過辛溫解表、宣肺通竅的藥物組合,達到疏散風寒、通利鼻竅的效果。對於感冒初期,表現為鼻塞、流清涕、聲音重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療效。同时对于鼻不聞香臭症狀有直接針對的作用。
傳統服藥法
防風1錢,羌活1錢,藁本1錢,升麻1錢,乾葛1錢,川芎1錢,蒼朮1錢,白芷1錢,麻黃3分,川椒3分,細辛3分,甘草3分。
肺有邪火,加黃芩1錢。
上銼一劑。
加生薑3片,蔥白3根,水煎,熱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通竅湯, 出處:《回春》卷五。 組成:防風1錢,羌活1錢,藁本1錢,升麻1錢,乾葛1錢,川芎1錢,蒼朮1錢,白芷1錢,麻黃3分,川椒3分,細辛3分,甘草3分。 主治:鼻不聞香臭者,肺經有風熱;感冒風寒,鼻塞聲重,流涕。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