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涼髓丹中加入地骨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涼血止血: 地骨皮味甘微苦,性寒,入肺、肝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止血之效。對於因熱邪入血所導致的發熱、口渴、盜汗、咽喉腫痛、吐血、衄血等症,地骨皮都能起到很好的治療作用。
- 滋陰養血,潤燥生津: 地骨皮還具有一定的滋陰養血作用,可以滋潤肺燥、生津止渴,改善因陰虛火旺引起的口乾舌燥、皮膚乾燥等症狀。
總之,地骨皮在涼髓丹中起著清熱瀉火、涼血止血和滋陰養血等作用,有助於改善因熱邪入血或陰虛火旺所導致的相關症狀。
涼髓丹方劑中包含牡丹皮,主要考量其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功效。
牡丹皮性寒,味苦,入心、肝、脾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熱毒壅盛、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疾病,如高熱神昏、吐血衄血、斑疹發熱、瘡瘍腫毒等,均有較好的療效。
此外,牡丹皮還能緩解瘀血阻滯所致的疼痛,如跌打損傷、經期腹痛等。在涼髓丹方劑中,牡丹皮可起到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作用,與其他藥材共同發揮功效,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涼髓丹中加入麥門冬,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滋陰養肺:麥門冬味甘性寒,入肺經,具有滋陰潤肺、清心除煩的功效。涼髓丹作為清熱解毒、滋陰降火的方劑,加入麥門冬可以緩解因熱邪傷肺所致的燥熱咳嗽、口乾舌燥等症狀,達到滋陰降火、清肺止咳的效果。
- 清心安神:麥門冬還可入心經,具有清心安神、養陰生津的作用。對於因熱邪入心而導致的心煩失眠、神志不安等症狀,麥門冬可以起到清心降火、安神寧心之效,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治療目的。
涼髓丹中包含石斛,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清熱生津:石斛性寒,味甘,具有清熱生津、滋陰潤燥的功效。涼髓丹主治熱病傷津,口渴咽燥,因此加入石斛可有效緩解熱邪對人體的損傷,滋養津液,達到清熱生津的作用。
二、養陰益胃:石斛還具有養陰益胃的功效,能改善胃陰不足、脾胃虛弱等症狀。涼髓丹中常與其他滋陰益胃藥材配合,共同達到滋陰養胃、清熱生津的治療效果。
涼髓丹方劑中加入川牛膝,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利濕,通經活絡: 川牛膝性寒,味苦,入肝、腎經。其具有清熱利濕、通經活絡、消腫止痛之效,可有效治療因濕熱內蘊導致的發熱、口渴、小便不利、肢體疼痛等症狀。
- 引藥下行: 川牛膝藥性偏於下行,能引導藥力向下,並有助於將體內濕熱之邪排出體外,配合其他清熱涼血、解毒消腫的中藥,更能達到涼血解毒、清熱利濕、消腫止痛的功效。
因此,川牛膝在涼髓丹方劑中發揮著清熱利濕、引藥下行的作用,有助於更有效地治療相關病症。
涼髓丹中包含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清熱利濕: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腎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的功效。涼髓丹常用於治療熱病煩渴、神志不清等症,茯苓可清熱利濕,降低體內熱邪,改善煩躁不安等症狀。
二、健脾益氣:茯苓能健脾益氣,增強脾胃運化功能,使機體更好地吸收營養,提高抵抗力,有利於病後恢復。涼髓丹在清熱利濕的同時,也注重脾胃功能的修復,茯苓的健脾作用有助於藥效的發揮。
主治功效
涼髓丹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分析
涼髓丹出自《辨證奇聞》及《辨證錄》,由地骨皮、牡丹皮、麥門冬、石斛、川牛膝、茯苓六味藥組成,主要針對腎水不足,虛火上炎所致的骨蒸勞熱證。
主治功效:
古籍記載,涼髓丹主治「腎水不能制火,每夜發熱如火,至五更身涼,時而有汗,時而無汗,覺骨髓中內炎,飲食漸少,吐痰如白沫。」以及「陰虛火動,夜熱如火,五更身涼,汗時有時無,骨髓蒸炎,飲食漸少,痰如白沫」。
總結而言,涼髓丹主治以下症狀:
- 夜間發熱,五更身涼: 這是本方證的典型表現,患者每晚發熱,熱勢如火,但到五更時分體溫又下降,身體感到涼意。
- 骨髓內熱: 患者自覺骨髓深處有灼熱感。
- 盜汗: 出汗情況不規律,時有時無。
- 飲食減少: 食慾減退。
- 吐白沫痰: 痰液呈白色泡沫狀。
治療原理:
涼髓丹的治療原理,主要體現在「滋陰降火,清熱涼血,補腎益精」三方面。
滋陰降火:
- 中醫認為「腎主水」,「水」能制「火」。本方證的病機為「腎水不能制火」,即腎陰虧虛,不能制約陽火,導致虛火上炎。
- 方中麥門冬、石斛滋陰潤燥,養肺生津,能夠補充腎陰,增強制約虛火的能力。
清熱涼血:
- 地骨皮、牡丹皮為方中君藥。地骨皮清熱解毒,尤擅清虛熱,能直達骨髓,清退骨中之熱;牡丹皮活血化瘀,清熱涼血,可清散骨外血分之熱。二者合用,共奏清熱涼血之效,以治「骨髓中內炎」及「骨外血熱」。
- 《辨證錄》及《辨證奇聞》中均強調「骨中髓熱,必耗其骨外之血,骨外血熱,必爍其骨中之髓」,因此地骨皮、牡丹皮兩藥合用,可謂針對病機,直達病所。
補腎益精:
- 川牛膝活血通絡,且能補益肝腎,引藥下行,直達腎經;茯苓利水消脹,健脾安神,與麥門冬、石斛相配,更強滋補腎陰之效。
- 諸藥合用,既能清熱涼血,又能滋補腎陰,使「陰旺則陽平,水勝則火退」,從而達到「骨蒸不蒸,而癆瘵何能成」的目的。
總結:
涼髓丹以地骨皮、牡丹皮清熱涼血為君,以麥門冬、石斛滋陰降火為臣,以川牛膝補腎引藥下行為佐,以茯苓健脾安神,利水滲濕為使,全方配伍精當,滋陰、清熱、涼血、補腎四法兼顧,共奏滋陰降火,清熱涼血,補腎益精之功,故對於腎水不足,虛火上炎所致的骨蒸勞熱證有顯著療效。
傳統服藥法
地骨皮1兩,丹皮1兩,麥冬5錢,金釵石斛3錢,牛膝2錢,茯苓2錢。
補腎水。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熱涼血、滋陰降火的功效,因此不宜長期服用。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油膩生冷的食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涼髓丹, 出處:《辨證錄》卷八。 組成:地骨皮1兩,丹皮1兩,麥冬5錢,金钗石斛3錢,牛膝2錢,茯苓2錢。 主治:補腎水。主治:腎水不能制火,每夜發熱如火,至五更身涼,時而有汗,時而無汗,覺骨髓中內炎,飲食漸少,吐痰如白沫。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