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黃散

SAN HUANG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21

熱/寒比例

(0.48)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6%
腎經 13%
胃經 12%
心經 12%
脾經 10%
大腸經 10%
膽經 7%
肺經 3%
小腸經 2%
肝經
腎經
胃經
心經
脾經
大腸經
膽經
肺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2-21

方劑組成解釋

三黃散中加入松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引藥入骨:松香性黏,能將藥物引導至骨骼深處,以達治療骨病之效。三黃散常用於治療骨骼疾病,如跌打損傷、骨折等,松香的引導作用有助於藥效發揮。
  2. 收斂生肌:松香有收斂生肌之效,可促進傷口癒合,預防感染。三黃散中常加入金黃散,而松香能與金黃散的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功效相輔相成,加速傷口癒合,達到最佳治療效果。

「三黃散」中加入五倍子,主要是利用五倍子的收斂止瀉、止血作用。五倍子對於治療久瀉不止、崩漏等症狀有良好療效,與三黃散的其他成分一起使用,可以增強整體的收斂止瀉效果。

三黃散中包含黃連,主要由於其苦寒的藥性,能清熱瀉火,燥濕解毒。

首先,黃連苦寒入心、胃經,可清心火,治療心煩失眠、口舌生瘡等熱證。其次,黃連能瀉胃火,針對胃熱引起的口乾舌燥、胃脘灼痛、便祕等症狀。此外,黃連還具備燥濕解毒的功效,能治療濕熱引起的腹瀉、黃疸等疾病。

總而言之,黃連在三黃散中發揮着清熱瀉火、燥濕解毒的重要作用,與其他藥物相輔相成,共同治療相關病症。

中藥方劑[三黃散]的組成中包含鉛丹。鉛丹具有毒性,會對人體造成嚴重健康風險,包括鉛中毒和內臟損害。現代醫療已完全禁止使用鉛丹,因此,在方劑中使用鉛丹是不安全的。應選擇安全的替代藥材,以避免鉛丹對健康的潛在危害。

三黃散的組成中,包含海螵蛸,其原因主要有二:

一、 收斂止血: 海螵蛸性寒,味鹹,入肝、胃經,具有收斂止血之功效。三黃散中,黃芩、黃連、黃柏皆具清熱燥濕之性,容易導致腸胃燥熱,進而引起出血。海螵蛸的收斂止血作用,可以緩解此種情況,避免藥物過於燥烈。

二、 制酸止嘔: 海螵蛸具有制酸止嘔的效果,可以緩解三黃散清熱燥濕之性所造成的胃酸過多、噁心嘔吐等副作用。

總而言之,海螵蛸在三黃散中起著緩和藥性、收斂止血、制酸止嘔的作用,使藥效更為平和,並減輕副作用。

三黃散之組成中,包含輕粉,其原因主要有二:

  1. 清熱解毒:輕粉性寒,具有清熱解毒之功效,可有效抑制熱毒在體內蔓延,對於外感熱病、濕熱黃疸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2. 瀉火通便:輕粉能瀉火通便,對於熱結便祕、濕熱蘊結所致的腹痛、腹脹、便祕等症狀,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然而,輕粉毒性較強,需謹慎使用,並遵醫囑服用,不可自行服用。

三黃散中包含雄黃,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解毒:雄黃性溫,味辛,入心、肝、脾經,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癢、殺蟲止痛的功效。三黃散以黃芩、黃連、黃柏為主要藥物,同樣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而雄黃的加入能增強其清熱解毒之力,對於熱毒壅盛、瘡瘍腫毒、濕疹瘙癢等病症效果更佳。
  2. 殺蟲止癢:雄黃對於殺蟲止癢效果顯著,對於濕疹、疥瘡等皮膚病症有良好的治療作用。三黃散中加入雄黃,能有效抑制病原微生物的滋生,並消滅寄生蟲,達到止癢消腫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三黃散主治功效分析

古文內容綜合分析:

三黃散在多本古籍中均有記載,主治功效與組成略有不同,主要分為內服與外用兩種。

外用方面:

  • 《証治準繩‧幼科》《幼科切要》《驗方新編》皆指出三黃散可治小兒風熱、疳熱生瘡,水浸淫,膿流處,便濕爛,或頭面熱瘡、肥瘡、耳根濕爛等症狀。
  • 《博濟方》記載三黃散可治久患瘡瘍,需先用蔥湯洗淨患處,再用藥末塗抹。
  • 《瘍醫大全》提到三黃散可用於治療頭癰、面癰、小兒丹毒等,並可根據具體病情加減藥物,如熱甚加三消散,有風加羌活、防風等。
  • 《世醫得效方》 則提出可用於貼敷腫毒。
  • 《聖濟總錄》記載三黃散可用於治療小兒瘡疥,需製成藥膏塗抹患處。

內服方面:

  • 《聖濟總錄》提及三黃散可治傷寒發黃,服藥瘥後,未全除,餘熱發動
  • 《醫心方》引《千金方》記載三黃散可治黃疸身體面目皆黃
  • 《嬰童百問》指出三黃散可用於小兒傷寒初得,渾身發熱無汗,多啼哭,以及傷寒夾驚等症狀,並可與羌活散、柴胡散等方劑配合使用。
  • 《仁齋直指方論》《世醫得效方》皆提及川芎三黃散,主治實熱衄血
  • 《普濟本事方》記載三黃散可治經水沸溢,即血熱妄行之症。
  • 《幼幼新書》 提到三黃散可治小兒急慢驚風,喉中有涎,以及正受傷寒,並可與解表散、南星丸等方劑配合使用。

治療原理分析:

從上述古文記載可以看出,三黃散的應用廣泛,其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以下幾點:

  1. 清熱解毒: 多本醫書皆指出三黃散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這與方劑中黃連、黃芩、大黃等藥物的藥性相符。這些藥物能夠清除體內的熱毒,緩解發熱、紅腫等症狀。

  2. 燥濕收斂: 三黃散外用時,能夠燥濕收斂,促進瘡面癒合。這與方劑中可能包含的枯礬、黃丹等藥物有關,這些藥物具有收斂止血、燥濕生肌的作用。

  3. 發散透邪: 在治療傷寒、傷寒夾驚等症狀時,三黃散常與羌活散、柴胡散等發散藥物配合使用,以達到發散透邪、解表退熱的目的。

  4. 涼血止血: 川芎三黃散主治實熱衄血,其治療原理在於通過清熱涼血、活血化瘀來達到止血的目的。

  5. 祛風清火: 如《驗方新編》所載,春天木旺生火,三黃散配合金銀花、歸尾等藥物,能達致祛風清火的功效。

總結:

三黃散是一個具有多種功效的傳統中藥方劑,其外用可治療各種瘡瘍、腫毒,內服可治療傷寒發黃、黃疸、實熱衄血等症狀。其治療原理主要基於清熱解毒、燥濕收斂、發散透邪、涼血止血等中醫理論。不同醫書中記載的三黃散組成和用法略有差異,反映了古代醫家根據不同病情靈活運用該方劑的經驗。

傳統服藥法


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黃芩半兩,梔子仁1分。上為粗散。
每服1錢,以水1小盞,煎至5分,去滓,不拘時候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毒,使用時應注意用量,並遵醫囑服用。

相關疾病


目赤爛疥癬大便秘結尿道炎丹毒酒渣癬皮膚異色症大腸激擾綜合症黃熱病四肢抽搐胃腸脹氣腹瀉無尿及少尿口乾口渴多痰流鼻血皮膚顏色發黃牙齦出血身體發低熱舌苔乾燥(舌乾)

相同名稱方劑


三黃散, 出處:《點點經》卷一。 組成:大黃2錢,黃芩2錢,黃柏2錢。 主治:酒病,骨節紅腫,或已潰而紅腫,久註不退。

三黃散, 出處:《古今醫鑑》卷十五。 組成:雄黃5錢,硫黃5錢,黃丹3錢,天南星3錢,枯礬3錢,密陀僧3錢。 主治:白癜風。

三黃散, 出處:《本事》卷五。 組成:大黃1兩(濕紙裹,甑上蒸),黃連半兩(去須),黃芩(去皮)半兩。 主治:衄血無時,小兒傷寒發黃。

三黃散, 出處:《喉舌備要》。 組成:大黃1兩,黃柏5錢,生甘草5錢,羌活3錢,陳皮2錢,梔子3錢,地骨皮2錢,青黛2錢。 主治:一切咽喉所患屬陽症者。

三黃散, 出處:《保嬰撮要》卷十二。 組成:松香1錢,五倍子1錢,黃連1錢,黃丹1錢,海螵蛸1錢,輕粉,雄黃各少許。 主治:小兒風熱、疳熱生瘡,水浸淫膿流處便濕爛。

三黃散, 出處:《梅氏驗方新編》卷六。 組成:金銀花5錢,歸尾5錢,大黃4錢,黃芩3錢,黃柏3錢,赤芍3錢,荊芥2錢,薄荷2錢,山慈姑2錢,甘草2錢,防風1錢,黃連1錢。 主治:癰瘍潰後,膿血不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