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三黃真珠散方中加入松香,主要是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清熱解毒: 松香性苦寒,具有清熱解毒之效,能有效抑制細菌感染,對一些熱毒壅盛的疾病具有較好的療效。
- 收斂止痛: 松香外用具有收斂止痛的功效,可以促進傷口癒合,並減輕疼痛。
三黃真珠散中,松香配合其他藥物,共同發揮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等功效,治療一些熱毒瘡瘍、燙傷等疾病。
三黃真珠散的組成中,包含五味子,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固精止瀉: 五味子味酸收斂,具有固精止瀉之效。三黃真珠散中,黃芩、黃連、黃柏清熱燥濕,容易造成脾胃虛弱,而五味子能收斂脾胃,防止藥物過度燥烈,避免腹瀉。
2. 滋補心腎: 五味子性平,入心、腎經,能補益心腎,與三黃真珠散中其他藥材如珍珠、琥珀等,共同起到安神定驚、滋陰養血的作用,避免藥物過度耗傷陰液。
總之,五味子在三黃真珠散中起到收斂固精、滋補心腎的作用,平衡藥性,使藥效更趨完善。
三黃真珠散中包含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 黃連味苦寒,善於清熱解毒,對於熱毒蘊結所致的口舌生瘡、咽喉腫痛、目赤腫痛等症狀有顯著療效。三黃真珠散以清熱解毒為主,黃連作為主要藥物之一,可有效控制熱毒,達到治療目的。
- 瀉火燥濕: 黃連還具有瀉火燥濕的作用,可治療濕熱所致的脘腹脹痛、嘔吐、泄瀉等症狀。三黃真珠散中,黃連與其他藥物配合,可有效控制濕熱,並促進體內濕邪排出,達到治療效果。
三黃真珠散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清熱解毒、利咽消腫,其中的重要成分之一是鉛丹。鉛丹,化學名為硫化鉛,是一種古老的中藥材,歷史悠久。它在傳統中醫中常用於清熱解毒、安神鎮痛。其特有的化學性質使其能夠有效抑制細菌生長,對於一些熱性病症的治療具有良好的效果。
然而,鉛丹的使用在現代醫學中受到嚴格的限制,因為鉛的毒性和可能造成的慢性中毒影響健康。因此,儘管鉛丹在古代中醫中有著其獨特的療效,其安全性仍需注意,尤其在當前的醫療環境中,應謹慎使用。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針對其成分和效果的再研究可能有助於找到更安全的替代品,以延續中醫的優良傳統,並保障患者的安全與健康。
三黃真珠散中加入海螵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制酸止嘔: 海螵蛸性寒,味甘鹹,具有收斂、制酸、止嘔的功效。三黃真珠散本身以黃芩、黃連、黃柏三味苦寒之藥為主,容易引起胃寒、嘔吐等副作用。海螵蛸的加入,可以中和藥性,緩解胃部不適,使藥物更易於服用。
- 固澀止瀉: 海螵蛸還具有收斂固澀的作用,可治療脾胃虛弱導致的腹瀉。三黃真珠散除了清熱解毒外,也兼具止瀉功能,海螵蛸的加入,可以加強止瀉效果,使藥效更加全面。
三黃真珠散中包含輕粉,主要原因在於其「瀉火解毒」的功效。輕粉為硃砂的升華物,性寒涼,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可治療熱毒蘊結、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目赤腫痛等症。
在三黃真珠散中,輕粉與黃芩、黃連、黃柏等三黃藥物配合使用,可加強清熱解毒的效果,對於治療熱毒熾盛所致的各種疾病具有顯著療效。
三黃真珠散中含有雄黃,主要是因為雄黃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癢的功效。
雄黃性溫,味辛,入心、肺、肝經,能清熱解毒、燥濕止癢,對濕熱所致的瘡瘍腫毒、濕疹、皮膚瘙癢等症狀有較好的治療效果。在三黃真珠散中,雄黃與黃連、黃芩、黃柏等藥物共同作用,可加強清熱解毒、燥濕止癢的效果,進一步提高藥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疳積壯熱,生斂淫瘡:
此方主治「疳積」引發的熱毒外發,形成皮膚濕爛瘡瘍。中醫認為疳積多因脾胃虛弱、積滯化熱,熱毒蘊結肌膚,導致「淫瘡」(潰爛流膿的濕瘡),俗稱「溜」。症狀特徵為膿水流淌處即濕爛成瘡,屬濕熱毒邪浸淫之證。
治療方向:
- 清熱解毒:針對壯熱與膿瘡的熱毒本質。
- 燥濕斂瘡:解決濕爛、滲液的病理表現。
- 殺蟲止癢:古代認為疳瘡可能合併蟲蝕(如寄生蟲或微生物感染)。
組成與方義邏輯分析
藥物組成功效:
松香(3錢):
- 性味苦甘溫,外用能燥濕殺蟲、拔毒生肌。
- 針對濕爛瘡瘍,幫助黏合創面、減少滲液。
五味子(3錢):
- 酸斂收濕,傳統亦用其「斂瘡」之功,防止膿水擴散。
- 現代研究顯示其抗菌作用,輔助控制感染。
黃連(3錢):
- 苦寒清熱解毒,為治濕熱瘡瘍要藥,直接抑制熱毒。
黃丹(鉛丹,3錢):
- 辛微寒,具拔毒生肌、收斂瘡口之效,古方常用於潰瘍。
- (註:現代已知鉛毒性,臨床已罕用。)
海螵蛸(3錢):
- 鹹澀微溫,吸濕斂瘡,外用可收澀創面、止血生肌。
輕粉(少許):
- 辛冷有毒,攻毒殺蟲,古方用於頑瘡、疥癬。
- (註:含汞成分,現已慎用。)
雄黃(少許):
- 辛溫有毒,殺蟲燥濕,針對疳瘡可能的「蟲蝕」病因。
組方邏輯:
- 清熱為本:黃連、雄黃、輕粉直接清解熱毒。
- 燥濕止爛:松香、海螵蛸吸附濕液,五味子酸收固澀。
- 殺蟲防腐:雄黃、輕粉協同抑制微生物(古稱「殺蟲」)。
- 生肌保護:黃丹、松香形成保護層,促進瘡面癒合。
外用原理:
依據瘡瘍狀態調整用法:
- 瘡乾(無滲液):以香油調敷,潤澤兼引藥透入。
- 瘡濕(滲液多):直接乾滲藥末,加強吸濕斂瘡。
- 先清潔後用藥:以瑩肌散(推測為清熱解毒洗劑)預洗,潔淨創面。
內外兼治理念:
方中強調「先內服消食退疳」,呼應中醫「脾胃為本」思想,內治積滯、外療瘡瘍,標本並舉。
總結論效
此方為清熱解毒、燥濕殺蟲、斂瘡生肌之外用複方,適用於濕熱毒盛所致的潰爛性皮膚瘡瘍(如疳瘡、濕疹繼發感染)。其組方結合「清解、燥濕、收澀、殺蟲」四法,反映古代對複雜皮膚病症的多元藥物協同策略。然部分成分(如黃丹、輕粉)因毒性問題,現代需審慎評估替代方案。
傳統服藥法
松香3錢,五味子3錢,黃連3錢,黃丹3錢,海螵蛸3錢,輕粉、雄黃各少許。
上為細末。瘡乾則以香油調敷,濕以乾滲。先以瑩肌散煎洗,然後用此藥。
此證當先內服消食退疳之藥,後用此。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毒,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三黃真珠散, 出處:《嬰童百間》卷十。 組成:松香3錢,五味子3錢,黃連3錢,黃丹3錢,海螵蛸3錢,輕粉、雄黃各少許。 主治:疳積壯熱,生斂淫瘡,俗呼爲溜,膿水流處便濕爛成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