皂連散

皂連散

ZAO LIAN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8

寒性指數

26

熱/寒比例

(0.31)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8%
大腸經 15%
脾經 14%
腎經 13%
肺經 11%
胃經 8%
心經 8%
膽經 8%
小腸經 2%
肝經
大腸經
脾經
腎經
肺經
胃經
心經
膽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皁連散中包含皁莢,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皁莢味苦、性寒,入肺、脾、大腸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殺蟲止癢的功效。

皁莢的皁苷成分可促進組織液滲出,減輕局部炎症;其苦寒之性可清熱解毒,對熱毒引起的皮膚病、癰腫瘡瘍、風熱感冒等症狀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因此,皁連散中加入皁莢,可增強其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療效,提高整體治療效果。

皁連散中加入黃連,主要原因有二:

  1. 清熱瀉火: 黃連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痢的功效。皁連散主要用於治療熱毒熾盛所致的各種炎症,如口舌生瘡、咽喉腫痛、牙齦腫痛等。黃連的清熱瀉火作用,可以有效抑制炎症反應,緩解疼痛。
  2. 抑菌止癢: 黃連對多種細菌和真菌具有抑制作用,可以有效控制炎症引起的感染。此外,黃連還能止癢,對於皮膚瘙癢症狀有輔助治療作用。

總之,黃連在皁連散中的加入,能有效發揮清熱瀉火、抑菌止癢的功效,達到治療熱毒熾盛所致炎症的目的。

皁連散中加入白膠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增強清熱解毒功效:白膠香性涼,味辛,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與皁角、連翹等藥材相配,可增強方劑整體的清熱解毒之力,用於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瘡瘍腫毒、咽喉腫痛等症。
  2. 引藥入肺,宣肺止咳:白膠香具有一定的宣肺止咳作用,可引導其他藥材的藥力直達肺經,起到宣肺散結、止咳化痰的功效。對於因肺熱壅盛所致的咳嗽、喘息等症,具有較好的輔助治療作用。

皁連散中包含五倍子,主要基於其收斂止瀉的功效。五倍子爲五倍子蚜蟲寄生於漆樹上所形成的蟲癭,性寒、味苦澀,入肺、大腸經。其含有豐富的鞣酸,能收斂止瀉,並可抗菌消炎,用於治療久瀉不止、痢疾腹痛等症。在皁連散中,五倍子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共同發揮收斂止瀉、清熱解毒的功效,用於治療腸胃虛弱、脾虛泄瀉等症。

皁連散中加入蛇牀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殺蟲止癢: 蛇牀子性溫,味辛,具有殺蟲止癢之效。其所含的蛇牀子素等成分,能有效抑制真菌、細菌生長,並能消滅皮膚表面的寄生蟲,對於濕疹、皮癬等皮膚病引起的瘙癢症狀有較好的緩解作用。
  2. 燥濕止癢: 皁連散本身具清熱燥濕、殺蟲止癢之功效,而蛇牀子的加入,更能加強燥濕止癢之效,對於濕熱所致的皮膚病症,如濕疹、蕁麻疹等,可起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皁連散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其組成中有鉛丹,此成分在古代中醫中常被使用,主要是由於其特殊的性質和功效。鉛丹的主要成分是硫化鉛,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消腫的作用。在某些病理狀態下,特別是風熱感冒或痰濕阻塞等情況,皁連散中的鉛丹能夠有效地促進體內的血液循環,從而加速毒素的排出,達到清除病邪的效果。

然而,鉛丹的使用在現代醫學中則受到了質疑,因為它可能對人體造成毒性影響。隨著醫學科學的發展,對於藥物安全性的認識逐漸深入,使得一些傳統中藥的成分受到重新評估。因此,現代醫學在使用此類方劑時,更需要謹慎考量其安全性與有效性,並在專業指導下使用。總之,雖然鉛丹在皁連散中有其歷史根基和應用背景,但其過度或不當使用仍須引起重視。

皁連散中包含輕粉,主要源於其清熱解毒、燥濕止癢的功效。輕粉性寒,具有解毒、殺蟲、燥濕的作用,對於濕熱蘊結、毒邪內伏所致的皮膚病,如濕疹、瘡瘍、疥癬等,能起到清熱解毒、燥濕止癢的作用。

此外,輕粉也能起到一定的消炎作用,配合皁角、連翹等藥物,能更有效地消炎止痛,治療皮膚病。但輕粉具有毒性,需嚴格控制用量,並在醫生指導下服用,避免出現不良反應。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皂連散的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皂連散》所載主治為「諸瘡、頭瘡」。在古代中醫理論中,「諸瘡」泛指各種皮膚瘡瘍,包括濕瘡、癰腫、潰爛流膿等;「頭瘡」則特指頭部生瘡,多與濕熱、風邪或蟲積有關,常表現為瘙癢、糜爛、滲液或結痂。此方以「洗拭後外摻」的方式使用,顯示其為外用散劑,直接作用於患處,目的在於清熱解毒、燥濕斂瘡、殺蟲止癢。


組成分析與方劑邏輯

1. 君藥:清熱解毒、攻毒拔毒

  • 皂角(滿尺皂角):辛鹹性溫,具強烈祛痰開竅、散結消腫之效,外用可拔毒排膿、殺蟲止癡。其祛風燥濕之力,能清除瘡瘍表面穢濁。
  • 黃連:大苦大寒,為清熱解毒要藥,擅治濕熱瘡毒,抑制瘡面化膿感染。

2. 臣藥:收斂止血、生肌止痛

  • 白膠香(赤色者):即楓香脂,辛微苦平,能活血止痛、解毒生肌,促進瘡口癒合。
  • 五倍子:酸澀寒,收斂性極強,外用可斂瘡止血,減少滲液,助瘡面乾燥結痂。

3. 佐藥:殺蟲止癢、解毒防腐

  • 蛇床子:辛苦溫,外用擅祛風燥濕、殺蟲止癢,對濕瘡瘙癢或蟲積所致頭瘡有效。
  • 黃丹(煅):即鉛丹(Pb₃O₄),辛微寒,煅後毒性略減,傳統用於斂瘡生肌,但現代已知其重金屬毒性,需謹慎。
  • 輕粉(Hg₂Cl₂):辛冷劇毒,殺蟲攻毒之力猛,古方用於頑瘡惡癬,現代已少用。

4. 使藥:引藥透達

  • 柳枝煎湯:先行洗拭患處。柳枝苦寒,具清熱祛風、消炎止癢之效,為外用瘡瘍常用輔助療法。

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針對「濕熱毒邪蘊結」所致的瘡瘍設計:

  1. 清熱解毒(黃連、皂角)→ 抑制感染化膿;
  2. 燥濕殺蟲(蛇床子、輕粉)→ 減少濕瘡滲液及寄生蟲(如頭虱);
  3. 收斂生肌(五倍子、白膠香)→ 促進瘡面癒合;
  4. 拔毒防腐(黃丹、輕粉)→ 古法用以控制嚴重潰爛。

全方以「攻毒為主,收斂為輔」,體現中醫外治「去腐生新」的核心思想,適用於濕熱型瘡瘍伴滲液、瘙癢或化膿者。然其中重金屬成分(黃丹、輕粉)的潜在毒性,需結合現代醫學評估風險與替代方案。

傳統服藥法


滿尺皂角(去弦核)1錠,黃連(淨)半兩,赤色白膠香3錢,五倍子3錢,蛇床子1錢,黃丹(煅)2錢,輕粉半錢。
上為細末。
先用柳枝煎湯洗拭,後摻。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長期服用。

相同名稱方劑


皂連散, 出處:《直指》卷二十四。 組成:滿尺皂角(去弦核)1錠,黃連(淨)半兩,赤色白膠香3錢,五倍子3錢,蛇床子1錢,黃丹(煅)2錢,輕粉半錢。 主治:諸瘡、頭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