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肉飲

YANG ROU YI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9

寒性指數

7

熱/寒比例

(4.14)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2%
脾經 19%
胃經 12%
腎經 10%
肺經 9%
肝經 8%
三焦經 5%
大腸經 5%
心包經 3%
小腸經 3%
心經
脾經
胃經
腎經
肺經
肝經
三焦經
大腸經
心包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羊肉飲中包含羊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溫補陽氣:羊肉性溫,味甘,具有溫補脾腎、益氣補血、散寒止痛的功效。對於體虛怕冷、氣血不足、脾腎陽虛等症狀,羊肉能起到溫補陽氣的作用,改善體質。

二、改善體質:羊肉富含蛋白質、脂肪、維生素B族等營養成分,可增強體力,改善體質,尤其是對於虛寒體質的人羣,羊肉能溫陽補虛,促進血液循環,提高免疫力。

羊肉飲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健脾利濕: 羊肉性溫熱,易於助陽生熱,而茯苓性平味甘,能健脾利濕,起到平衡羊肉溫燥之性,避免燥熱上火,並幫助脾胃運化,避免羊肉過於滋膩,不易消化。
  2. 祛除濕氣: 羊肉本身有溫補作用,對於體虛、脾胃虛弱、易感風寒者有益。但同時也容易滋生濕氣,而茯苓具利水滲濕的功效,能祛除體內過多的濕氣,使羊肉的滋補效果更加顯著,避免濕氣阻礙脾胃運化,影響身體健康。

羊肉飲中加入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補氣益中: 黃耆性溫,味甘,入脾、肺經,具有補氣升陽、固表止汗、託毒生肌之功效。羊肉性溫,味甘,入脾、腎經,具有溫中暖脾、補虛益氣、強筋壯骨之功效。兩者相配,可增強補氣益中的作用,尤其適合於氣虛體弱、脾胃虛寒者食用,可溫補脾腎,改善體質。
  2. 相輔相成: 羊肉本身偏於滋陰,而黃耆則偏於補氣,兩者相配,可使藥性更趨於平衡,避免過於偏於寒涼或燥熱,更利於人體吸收利用。

羊肉飲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補血活血:羊肉性溫,補益氣血;當歸則擅長補血活血,兩者合用,可增強補血功效,改善氣血虛弱所致的畏寒肢冷、面色蒼白等症狀。
  2. 溫陽散寒:羊肉溫中散寒,可驅寒暖胃;當歸亦具溫陽散寒之效,兩者相輔相成,能更好地溫補脾腎,適合寒性體質者食用,有助於改善虛寒症狀。

總之,羊肉飲中加入當歸,是為了更好地發揮補血活血、溫陽散寒的功效,使藥效更加顯著。

羊肉飲中加入肉桂,是利用其溫陽散寒、活血通經的功效。羊肉本身性溫,可補虛益氣,而肉桂則能進一步溫暖脾胃、驅散寒邪,使羊肉的補益作用更為顯著。

同時,肉桂還能促進血液循環,溫通經絡,有助於改善羊肉的滋補效果,使其更易於被人體吸收利用。因此,肉桂的加入,可以協調羊肉的溫補之性,使方劑更具溫陽散寒、補益氣血的功效。

羊肉飲中加入麥門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潤肺,緩解燥熱:羊肉性溫,食用過多容易上火,而麥門冬性寒,味甘,具有滋陰潤肺、清心除煩的功效,可以中和羊肉的燥熱之性,避免食用羊肉後出現口乾舌燥、咽喉腫痛等不適。
  2. 補益氣血,調理脾胃:羊肉具有溫補氣血、益腎壯陽的作用,但羊肉性偏燥,易傷脾胃。麥門冬能滋陰生津,益氣養胃,可以促進脾胃消化吸收,防止羊肉過於燥熱而損傷脾胃。

羊肉飲中添加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調和藥性: 羊肉性溫熱,容易燥熱傷陰。甘草性甘平,味甘入脾,能緩解羊肉的燥熱之性,調和藥性,使藥效溫和,避免過於燥熱。

二、增強藥效: 甘草具有補脾益氣、緩急止痛、解毒生津的功效。與羊肉搭配,可增強羊肉的溫補效果,提高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羊肉飲方劑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瀉火解毒:羊肉性溫,容易上火,而大黃性寒,味苦,具有瀉火解毒之效,可以有效地抵消羊肉的燥熱,防止食用羊肉後出現口乾舌燥、便祕等上火症狀。
  2. 促進消化:羊肉富含蛋白質,不易消化,而大黃能促進腸胃蠕動,幫助消化吸收,避免食用羊肉後出現腹脹、消化不良等症狀。

因此,羊肉飲中加入大黃,不僅可以平衡羊肉的溫熱屬性,更能促進消化,達到更好的食療效果。

主治功效


羊肉飲主治功效分析

古籍記載

《聖濟總錄》:「治產後大腸秘,惡露不下,補虛。羊肉飲方」

組成

  • 羊肉:溫補脾胃、強身健體。
  • 茯苓:利水消腫、健脾益氣。
  • 黃耆:補虛扶正、增強免疫力。
  • 當歸:活血化瘀、調經止痛。
  • 肉桂:暖胃散寒、行氣活血。
  • 麥門冬:滋陰潤燥、養肺生津。
  • 甘草:和中緩急、解毒護肝。
  • 大黃:通便排毒、降火涼血。

治療原理

根據古籍記載,羊肉飲主要用於治療「產後大腸秘,惡露不下」。產後婦女氣血虧虛,脾胃虛弱,易出現便秘及惡露不下的症狀。

本方以羊肉為主藥,大補元氣,溫養脾胃。黃耆、茯苓、甘草益氣健脾;當歸、肉桂活血化瘀,助惡露排出;麥門冬滋陰潤燥,緩解因氣虛津虧導致的便秘;大黃在此方中用量較小,且與其他溫補藥物同用,旨在取其輕微通便之效,而非峻下攻逐。

由此可見,羊肉飲整體以溫補為主,兼以活血、潤燥、通便。通過補益氣血、溫通經絡、潤腸通便,達到治療產後大腸秘、惡露不下的目的。

傳統服藥法


羊肉1斤(去脂,切碎,水3升,煮肉汁1升半,澄令清),白茯苓(去黑皮)3分,黃耆(銼)3分,當歸(切,焙)半兩,桂(去粗皮)半兩,麥門冬(去心,微炒)3分,甘草(炙)半兩,大黃(銼,炒)半兩。
補虛。
上除肉外,為粗末。
每服3錢匕,以肉汁1盞半,煎至7分,去滓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宜在產後7天內服用,以免影響惡露排出。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滋膩生濕。

相關疾病


惡露不下

相同名稱方劑


羊肉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六○。 組成:羊肉1斤(去脂,切碎,水3升,煮肉汁1升半,澄令清),白茯苓(去黑皮)3分,黃耆(銼)3分,當歸(切,焙)半兩,桂(去粗皮)半兩,麥門冬(去心,微炒)3分,甘草(炙)半兩,大黃(銼,炒)半兩。 主治:補虛。主治:産後大腸秘,惡露不下。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