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五香膏中加入沉香,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溫中散寒,行氣止痛: 沉香性溫,入脾、胃、腎經,具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五香膏多用於治療寒凝氣滯所致的脘腹冷痛、嘔吐、腹瀉等症狀,沉香能溫暖脾胃,促進氣血運行,緩解疼痛,有助於改善消化功能。
- 芳香闢穢,醒脾開胃: 沉香氣味芳香,能芳香闢穢,醒脾開胃,提升藥物療效。五香膏中加入沉香,不僅能增強藥效,更能使膏方氣味芬芳,更易於服用。
五香膏中添加藿香,主要基於其以下兩個原因:
- 芳香化濕,開胃消食:藿香氣味芳香,具有化解濕氣、開胃消食的作用。五香膏通常用於治療脾胃不和、濕阻中焦等症狀,藿香的加入可以幫助化解濕邪,促進脾胃運化,增強食慾,改善消化不良。
- 解表散寒,止咳化痰:藿香還具有解表散寒、止咳化痰的功效。五香膏中常加入其他具有溫熱性質的藥材,藿香的加入可以起到平衡作用,避免藥性過於燥烈,同時也能增強止咳化痰的效果。
五香膏中添加丁香,主要源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溫中散寒,止痛消腫:丁香性溫,味辛,入脾、胃、腎經。其溫中散寒的特性,有助於溫暖脾胃,緩解寒邪引起的腹痛、嘔吐、腹瀉等症狀。
2. 行氣止痛,消炎止癢:丁香有行氣止痛的功效,能緩解因氣滯血瘀引起的疼痛,例如牙痛、腹痛等。此外,丁香亦具抗菌消炎作用,可用於治療皮膚瘙癢、溼疹等皮膚問題。
因此,丁香的溫中散寒、行氣止痛和消炎止癢的功效,使其成為五香膏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五香膏中包含木香,主要原因如下:
- 行氣止痛:木香味辛、苦,性溫,入脾、胃經。其氣味芳香,能行氣止痛,對於脾胃氣滯、脘腹脹痛、食積不消等症狀,有良好的緩解作用。五香膏多用於治療消化不良、腹痛等症狀,木香的加入有助於改善氣機運行,緩解疼痛。
- 健脾和胃:木香除了行氣止痛,還有健脾和胃的作用。五香膏常加入其他理氣健脾的藥材,例如陳皮、砂仁等,與木香協同作用,共同增強脾胃功能,促進消化吸收。
五香膏中加入射干,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利咽開音的功效。
射干性寒,味苦,入肺、肝經,能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其對於熱毒壅盛,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狀有良好的療效。五香膏多用於治療咳嗽、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狀,而射干的加入,可增強方劑清熱解毒、利咽開音的作用,提高療效。
此外,射干還有化痰止咳的功效,對於痰熱咳嗽也有輔助治療作用。因此,五香膏中加入射干,可以起到綜合治療的作用,更全面地緩解相關症狀。
五香膏中加入升麻,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疏風散寒,解表止痛:升麻性味辛涼,入肺經,具有疏風散寒、解表止痛的功效。五香膏多用於風寒感冒、頭風頭痛、鼻塞流涕等症,升麻可有效解除表寒,緩解疼痛。
- 升舉陽氣,祛風除濕:升麻有升陽舉陷之效,可助陽氣上升,驅散寒邪,同時亦能祛除風濕之邪。五香膏中的升麻,可協同其他藥物,增強祛風除濕的效果,使藥效更加顯著。
五香膏中加入鱉甲,主要是基於其滋陰涼血、解毒消腫的功效。
鱉甲性寒,味甘鹹,歸肝、腎經。其入肝經,可清熱涼血,散瘀消腫,用於治療熱毒血瘀所致的瘡瘍腫毒、跌打損傷等;入腎經,可滋陰降火,補腎固精,用於治療陰虛火旺、腎虛腰痛等。
五香膏作為一種治療外傷、跌打損傷的膏藥,加入鱉甲可起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同時也能促進傷口癒合,減輕疼痛。
五香膏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瀉火解毒:大黃性寒,味苦,入胃、大腸經,具有瀉火解毒、清熱瀉下的功效。五香膏多用於治療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而大黃可以清熱解毒,緩解炎症,達到消腫止痛的效果。
- 通便排毒:大黃還具有通便排毒的功效,可以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排泄毒素,改善便祕症狀。五香膏中加入大黃,可以起到輔助排毒的作用,增強治療效果。
五香膏傳統方劑中確有犀角成分,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解毒:犀角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之效,古人認為其能解熱毒,治瘡瘍,對熱毒所致之病症有顯著療效。
- 涼血止血:犀角亦有涼血止血之功,可用於治療熱病、血熱妄行、吐血、衄血等症。
然而,現今犀牛屬瀕危物種,國際上已禁止犀角貿易,因此五香膏中應以其他藥材替代犀角,以達到相同功效,例如水牛角、羚羊角等。
五香膏中加入烏梅,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收斂止瀉: 烏梅味酸澀,入肝、脾經,具有收斂止瀉之效。五香膏中常加入烏梅,旨在收斂腸道,抑制腸蠕動,緩解腹瀉症狀。
- 消食健脾: 烏梅性寒,能消食積,健脾胃。五香膏中加入烏梅,可幫助消化,緩解食滯不化,提升脾胃功能,增強抵抗力。
烏梅的加入,在五香膏中起到收斂止瀉、消食健脾的雙重作用,有助於改善消化系統功能,增進健康。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 [五香膏] 主治功效分析
古籍記載與治療原理
五香膏主要用於治療疔腫、瘰癧、癰疽發背及惡毒瘡腫,並有止痛生肌的功效。此外,《外臺秘要》還記載五香膏可用於療頭風、頭中癢搔之白屑起。
從古籍中對五香膏的製作和使用方法,可以分析其治療原理:
- 外用為主,直達病灶: 古籍中多次提及五香膏為外用藥,通過直接貼敷於瘡口或患處,使藥物成分直接作用於病灶,發揮治療效果。例如《幼幼新書》和《太平聖惠方》均提到"看瘡口大小貼,日二度用之"。
- 清創排膿,消腫止痛: 古籍中記載使用五香膏前需先用溫鹽漿水清洗瘡口,具有清潔創面,去除膿液和壞死組織的作用,為藥物吸收創造有利條件。例如《幼幼新書》和《太平聖惠方》皆提到"先用溫鹽漿水洗瘡令淨,拭乾"。這與方劑中大黃的瀉下攻堅、犀角的清熱解毒功效相呼應,有助於消除瘡腫、緩解疼痛。
- 溫經散寒,活血化瘀: 方劑中沉香、丁香、木香等藥材具有溫通經脈、行氣止痛、理氣調中的作用,可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速炎症消退和組織修復。
- 扶正祛邪,促進生肌: 鱉甲滋陰降火,烏梅收斂固精,這些藥材可以扶助正氣,增強機體抵抗力,促進瘡口癒合和新肉生長。
- 特殊製備,增強療效: 《太平聖惠方》中詳細記載了五香膏的製備方法,包括油煎、酒拌、熬膏等步驟,這些特殊的炮製方法可能進一步增強了藥物的療效,並使藥物更易於吸收和發揮作用。
總結
綜合以上分析,五香膏是一個以外用為主的方劑,通過清創排膿、消腫止痛、溫經散寒、活血化瘀、扶正祛邪等多種途徑,達到治療疔腫、瘰癧、癰疽發背等瘡瘍類疾病的目的。其獨特的製備方法也可能增強了療效。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古籍中記載的五香膏組成與現代版本可能存在差異,例如犀角在現代已被禁用。因此,以上分析僅基於提供的古籍內容,實際應用還需結合現代藥理學研究和臨床實踐進行進一步驗證和完善。
傳統服藥法
沈香2兩,藿香2兩,雞舌香2兩,青木香2兩,熏陸香2兩,射乾3兩,升麻4兩,鱉甲2具(炙去黑皮),藍實5合,大黃2兩,犀角2兩,鹿齒6枚(炙),烏梅14枚。
破毒氣。
以水1鬥5升,煎至1鬥,淋浴腫毒處。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五香膏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胃腸道不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五香膏, 出處:《醫級》卷八。 組成:槐枝2兩,柽枝2兩,桃枝2兩,桑枝2兩,柳枝2兩。 主治:氣聚塊疼,並一切無名腫毒。
五香膏, 出處:《聖惠》卷九十。 組成:沉香半兩,煎香半兩,木香半兩,丁香半兩,麝香半分(細研),熊膽1分,蘆薈1分,黃丹2兩,黃蠟1兩,亂發1兩,油半斤。 主治:小兒瘰癧。
五香膏, 出處:《普濟方》卷二七三。 組成:沉香2兩,藿香2兩,雞舌香2兩,青木香2兩,熏陸香2兩,射乾3兩,升麻4兩,鱉甲2具(炙去黑皮),藍實5合,大黃2兩,犀角2兩,鹿齒6枚(炙),烏梅14枚。 主治:破毒氣。主治:疔腫。
五香膏, 出處:《外台》卷十六引《删繁方》。 組成:藿香5分,甘松香5分,甲香(炙)5分,雞舌香5分,附子(炮)5分,續斷5分,烏喙(炮)5分,澤蘭4分,防風4分,細辛4分,白朮4分,白芷7分,松葉7分,莽草7分,柏葉8分(炙),大皂莢2寸(炙),甘草3分(炙),豬膏4升。 主治:長發,令發光黑滋潤。主治:頭風,頭中癢,搔之白屑起。
五香膏, 出處:《聖惠》卷六十三。 組成:丁香1分(末),木香1分(末),白檀香1分(末),熏陸香1分(末),麝香1分(末),黃耆半兩,白芷半兩,細辛半兩,防風半兩(去蘆頭),川芎半兩,當歸半兩,甘草1兩,桑根白皮1兩,槐枝(銼)3合,亂發1兩(燒灰),垂柳枝(銼)3合,黃丹10兩,清麻油1斤4兩。 主治:止疼痛,生肌。主治:一切癰疽發背,及惡毒瘡腫。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