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香膏

WU XIANG GAO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17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6%
胃經 16%
脾經 14%
肝經 14%
大腸經 10%
腎經 9%
心經 4%
三焦經 4%
膽經 4%
心包經 2%
小腸經 2%
肺經
胃經
脾經
肝經
大腸經
腎經
心經
三焦經
膽經
心包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17

方劑組成解釋

五香膏中加入沉香,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行氣止痛: 沉香性溫,入脾、胃、腎經,具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五香膏多用於治療寒凝氣滯所致的脘腹冷痛、嘔吐、腹瀉等症狀,沉香能溫暖脾胃,促進氣血運行,緩解疼痛,有助於改善消化功能。
  2. 芳香闢穢,醒脾開胃: 沉香氣味芳香,能芳香闢穢,醒脾開胃,提升藥物療效。五香膏中加入沉香,不僅能增強藥效,更能使膏方氣味芬芳,更易於服用。

五香膏中添加藿香,主要基於其以下兩個原因:

  1. 芳香化濕,開胃消食:藿香氣味芳香,具有化解濕氣、開胃消食的作用。五香膏通常用於治療脾胃不和、濕阻中焦等症狀,藿香的加入可以幫助化解濕邪,促進脾胃運化,增強食慾,改善消化不良。
  2. 解表散寒,止咳化痰:藿香還具有解表散寒、止咳化痰的功效。五香膏中常加入其他具有溫熱性質的藥材,藿香的加入可以起到平衡作用,避免藥性過於燥烈,同時也能增強止咳化痰的效果。

五香膏中添加丁香,主要源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溫中散寒,止痛消腫:丁香性溫,味辛,入脾、胃、腎經。其溫中散寒的特性,有助於溫暖脾胃,緩解寒邪引起的腹痛、嘔吐、腹瀉等症狀。

2. 行氣止痛,消炎止癢:丁香有行氣止痛的功效,能緩解因氣滯血瘀引起的疼痛,例如牙痛、腹痛等。此外,丁香亦具抗菌消炎作用,可用於治療皮膚瘙癢、溼疹等皮膚問題。

因此,丁香的溫中散寒、行氣止痛和消炎止癢的功效,使其成為五香膏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五香膏中包含木香,主要原因如下:

  1. 行氣止痛:木香味辛、苦,性溫,入脾、胃經。其氣味芳香,能行氣止痛,對於脾胃氣滯、脘腹脹痛、食積不消等症狀,有良好的緩解作用。五香膏多用於治療消化不良、腹痛等症狀,木香的加入有助於改善氣機運行,緩解疼痛。
  2. 健脾和胃:木香除了行氣止痛,還有健脾和胃的作用。五香膏常加入其他理氣健脾的藥材,例如陳皮、砂仁等,與木香協同作用,共同增強脾胃功能,促進消化吸收。

五香膏中加入射干,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利咽開音的功效。

射干性寒,味苦,入肺、肝經,能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其對於熱毒壅盛,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狀有良好的療效。五香膏多用於治療咳嗽、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狀,而射干的加入,可增強方劑清熱解毒、利咽開音的作用,提高療效。

此外,射干還有化痰止咳的功效,對於痰熱咳嗽也有輔助治療作用。因此,五香膏中加入射干,可以起到綜合治療的作用,更全面地緩解相關症狀。

五香膏中加入升麻,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疏風散寒,解表止痛:升麻性味辛涼,入肺經,具有疏風散寒、解表止痛的功效。五香膏多用於風寒感冒、頭風頭痛、鼻塞流涕等症,升麻可有效解除表寒,緩解疼痛。
  2. 升舉陽氣,祛風除濕:升麻有升陽舉陷之效,可助陽氣上升,驅散寒邪,同時亦能祛除風濕之邪。五香膏中的升麻,可協同其他藥物,增強祛風除濕的效果,使藥效更加顯著。

五香膏中加入鱉甲,主要是基於其滋陰涼血、解毒消腫的功效。

鱉甲性寒,味甘鹹,歸肝、腎經。其入肝經,可清熱涼血,散瘀消腫,用於治療熱毒血瘀所致的瘡瘍腫毒、跌打損傷等;入腎經,可滋陰降火,補腎固精,用於治療陰虛火旺、腎虛腰痛等。

五香膏作為一種治療外傷、跌打損傷的膏藥,加入鱉甲可起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同時也能促進傷口癒合,減輕疼痛。

五香膏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瀉火解毒:大黃性寒,味苦,入胃、大腸經,具有瀉火解毒、清熱瀉下的功效。五香膏多用於治療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而大黃可以清熱解毒,緩解炎症,達到消腫止痛的效果。
  2. 通便排毒:大黃還具有通便排毒的功效,可以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排泄毒素,改善便祕症狀。五香膏中加入大黃,可以起到輔助排毒的作用,增強治療效果。

五香膏傳統方劑中確有犀角成分,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解毒:犀角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之效,古人認為其能解熱毒,治瘡瘍,對熱毒所致之病症有顯著療效。
  2. 涼血止血:犀角亦有涼血止血之功,可用於治療熱病、血熱妄行、吐血、衄血等症。

然而,現今犀牛屬瀕危物種,國際上已禁止犀角貿易,因此五香膏中應以其他藥材替代犀角,以達到相同功效,例如水牛角、羚羊角等。

五香膏中加入烏梅,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收斂止瀉: 烏梅味酸澀,入肝、脾經,具有收斂止瀉之效。五香膏中常加入烏梅,旨在收斂腸道,抑制腸蠕動,緩解腹瀉症狀。
  2. 消食健脾: 烏梅性寒,能消食積,健脾胃。五香膏中加入烏梅,可幫助消化,緩解食滯不化,提升脾胃功能,增強抵抗力。

烏梅的加入,在五香膏中起到收斂止瀉、消食健脾的雙重作用,有助於改善消化系統功能,增進健康。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五香膏」

中藥方劑「五香膏」的主要成分包括:沉香、藿香、丁香、木香、射干、升麻、鱉甲、大黃、犀角、烏梅。

沉香性溫、味苦,具有溫裡溫中、理氣行氣、止嘔、止咳平喘、補腎、健脾胃等功效。

藿香具有燥濕、芳香化濕、止嘔、止咳化痰、祛風除濕、健脾胃等功效。

丁香具有溫裡溫中、降逆止嘔、健脾胃、溫肺止咳、解毒消腫的功效。

木香性溫、味辛,具有溫裏溫中、行氣止痛、消食化積、理氣行氣、止瀉、健脾健脾止咳平喘、疏肝解鬱等功效。

射干具有清熱解毒、清熱瀉火、清肺熱利咽、散血、散結等功效。

升麻性味辛、苦、甘,微寒,具有發汗解表、清熱瀉火、清熱解毒、補血養肝、散風熱、透疹、補陽等功效。

鱉甲具有滋陰、補氣、清熱瀉火、平肝息風、降氣、清虛熱、調經等功效。

大黃具有清熱利尿、瀉下、止血、活血化瘀、清熱解毒、降氣、清熱涼血、清熱瀉火等功效。

犀角性寒涼,清熱解毒之力甚強,能清心肝之熱,涼血止血,又能解瘡瘍疔毒,故為治療熱毒瘡瘍之要藥。

烏梅具有固澀收斂、驅蟲殺蟲、生津止渴、止咳平喘、止血、止瀉、止嘔等功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五香膏」主治功效為:疔腫:一種急性化膿性炎症,常發生在手指、足趾或其他部位,由細菌感染引起,症狀包括疼痛、腫脹、發紅和化膿。

傳統服藥法


沈香2兩,藿香2兩,雞舌香2兩,青木香2兩,熏陸香2兩,射乾3兩,升麻4兩,鱉甲2具(炙去黑皮),藍實5合,大黃2兩,犀角2兩,鹿齒6枚(炙),烏梅14枚。
破毒氣。
以水1鬥5升,煎至1鬥,淋浴腫毒處。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五香膏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胃腸道不適。

相關疾病


癤和癰背部膿瘡頭痛痰核流注

相同名稱方劑


五香膏, 出處:《醫級》卷八。 組成:槐枝2兩,柽枝2兩,桃枝2兩,桑枝2兩,柳枝2兩。 主治:氣聚塊疼,並一切無名腫毒。

五香膏, 出處:《聖惠》卷九十。 組成:沉香半兩,煎香半兩,木香半兩,丁香半兩,麝香半分(細研),熊膽1分,蘆薈1分,黃丹2兩,黃蠟1兩,亂發1兩,油半斤。 主治:小兒瘰癧。

五香膏, 出處:《普濟方》卷二七三。 組成:沉香2兩,藿香2兩,雞舌香2兩,青木香2兩,熏陸香2兩,射乾3兩,升麻4兩,鱉甲2具(炙去黑皮),藍實5合,大黃2兩,犀角2兩,鹿齒6枚(炙),烏梅14枚。 主治:破毒氣。主治:疔腫。

五香膏, 出處:《外台》卷十六引《删繁方》。 組成:藿香5分,甘松香5分,甲香(炙)5分,雞舌香5分,附子(炮)5分,續斷5分,烏喙(炮)5分,澤蘭4分,防風4分,細辛4分,白朮4分,白芷7分,松葉7分,莽草7分,柏葉8分(炙),大皂莢2寸(炙),甘草3分(炙),豬膏4升。 主治:長發,令發光黑滋潤。主治:頭風,頭中癢,搔之白屑起。

五香膏, 出處:《聖惠》卷六十三。 組成:丁香1分(末),木香1分(末),白檀香1分(末),熏陸香1分(末),麝香1分(末),黃耆半兩,白芷半兩,細辛半兩,防風半兩(去蘆頭),川芎半兩,當歸半兩,甘草1兩,桑根白皮1兩,槐枝(銼)3合,亂發1兩(燒灰),垂柳枝(銼)3合,黃丹10兩,清麻油1斤4兩。 主治:止疼痛,生肌。主治:一切癰疽發背,及惡毒瘡腫。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