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烏犀湯的組成中,包含犀角,其主要原因有二:
- 清熱解毒之效: 犀角性寒,味苦鹹,入心、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古人認為犀角能治療熱毒攻心、神昏譫語、吐血衄血、斑疹發熱等症狀。
- 鎮驚安神之效: 犀角亦有鎮驚安神之效,可用於治療熱病神昏、驚厥抽搐等症。由於犀角稀有昂貴,現今已禁止使用,臨牀可選用其他藥材替代。
烏犀湯中加入沉香,主要考量其 行氣止痛、溫腎助陽 的功效。
沉香氣味辛溫,入脾、腎經,具有行氣止痛、溫腎助陽、納氣平喘等作用。烏犀湯主治腎陽不足,寒凝血瘀所致的腰膝冷痛、陽痿、宮寒不孕等症。沉香於方中可溫腎助陽,促進氣血運行,散寒止痛,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此外,沉香亦可緩解因寒凝氣滯而導致的腹痛、腹脹等症狀,進一步提升藥效。
烏犀湯中加入麝香,主要基於其開竅醒神及活血通絡的功效。
麝香性溫,味辛,入心、脾、肝經,具有開竅醒神、活血通絡、消腫止痛之效。其氣味芳香濃烈,能迅速透過鼻腔刺激嗅覺神經,振奮心神,達到開竅醒神之效。同時,麝香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供應,達到活血通絡之效,對於中風、昏迷、跌打損傷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治療作用。因此,在烏犀湯中加入麝香,能有效提升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烏犀湯中加入丁香,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溫中止痛: 丁香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可溫暖脾胃,緩解寒邪引起的腹痛、腹脹等症狀。烏犀湯主治寒邪客於心胸,導致心痛、胸悶、氣短等症,丁香的溫中散寒作用可幫助驅散寒邪,緩解心胸不適。
- 降逆止嘔: 丁香具有降逆止嘔的作用,可以緩解因寒邪犯胃、胃氣上逆引起的嘔吐症狀。烏犀湯中加入丁香,可以幫助抑制胃氣上逆,減少嘔吐。
烏犀湯中加入玄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清熱涼血: 玄參味甘苦性寒,入心、肺、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滋陰降火之效。烏犀湯主治熱毒熾盛、血分瘀熱所致的各種病症,如吐血、衄血、尿血等。玄參的清熱涼血作用,可輔助其他藥物,有效地清除血分熱毒,達到止血的效果。
- 滋陰生津: 玄參還有滋陰生津的功效,可緩解熱毒傷津所致的口乾舌燥、咽喉腫痛等症狀。烏犀湯中也包含一些辛燥之藥,如牛膝、地榆等,玄參的滋陰作用可以緩解這些藥物的燥性,使方劑更為平和。
烏犀湯中加入大黃,主要是為了其瀉熱解毒之效。
大黃味苦寒,入肝、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烏犀湯主要用於治療熱毒壅盛、心煩不寐、神昏譫語、舌絳苔黃、脈數有力等症狀。大黃在此方中起到瀉熱解毒、清熱涼血的作用,有助於消除熱毒,緩解患者的症狀。
另外,大黃還有通便的作用,可以幫助患者排泄體內毒素,進一步達到清熱解毒的效果。
烏犀湯中使用木通,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通淋利水: 木通味甘性寒,入膀胱經,具有通利水道、消腫利尿的功效。烏犀湯主治熱淋、血淋、尿路感染等症,木通可以幫助利尿排毒,緩解尿路炎症,緩解患者痛苦。
- 清熱解毒: 木通亦有清熱解毒之效,可用於治療因熱毒所致的尿路感染、熱淋等症。烏犀湯中常搭配其他清熱解毒藥物,如黃連、黃柏等,共同發揮清熱解毒、通淋利水的功效,使治療效果更佳。
烏犀湯中加入射干,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利咽消腫:射干性寒,味苦,入肺經,具有清熱解毒、利咽消腫之效。烏犀湯主要用於治療熱毒壅盛、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射干可清熱解毒,消散咽喉腫痛,利咽開音,與方中其他藥物共同作用,達到清熱解毒、利咽開音之效。
- 散結消痰,止咳化痰:射干亦具散結消痰之效,可治療痰熱鬱結所致的咳嗽、氣喘等症。烏犀湯中部分藥物可能存在燥熱之弊,加入射干可散結消痰,防止燥熱傷肺,有助於促進痰液排出,緩解咳嗽症狀。
烏犀湯中包含連翹,主要原因有二:
1. 清熱解毒:連翹性寒,味苦,入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散結消腫之效。烏犀湯主治熱毒熾盛,症見高熱不退、神昏譫語、斑疹吐血等。連翹能清泄熱毒,並可散結消腫,與方中其他藥物共同作用,達到清熱解毒的目的。
2. 開鬱利竅:連翹亦有開鬱利竅之效。烏犀湯中,犀角、羚羊角等藥物可清熱解毒,但可能導致氣機鬱滯。連翹則可疏散鬱氣,使藥物更易於流通,進一步達到解毒利竅之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烏犀湯」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初患瘰疬,項邊磊磊如石,皮肉寒熱赤腫」,即現代所稱淋巴結結核(瘰疬)初期,或淋巴結腫大堅硬如石,伴隨局部皮膚紅腫熱痛、寒熱交替等症狀。此時病機可能屬熱毒蘊結、氣血壅滯,兼有陰虛或痰火內擾。
二、方劑組成與邏輯推理
(一)藥物分類與功效
清熱解毒、涼血散結
- 犀角屑:清心涼血,解毒定驚,擅長解血分熱毒。
- 羚羊角屑:平肝熄風,清熱解毒,適用於熱毒上攻之癰腫。
- 丹砂(硃砂):清心鎮驚,微寒解毒,輔助涼血安神。
- 射乾:清熱解毒,消痰散結,針對咽喉腫痛及淋巴結腫大。
- 大黃:瀉熱通腑,活血祛瘀,導熱毒從下而解。
養陰清熱、滋潤肺腎
- 生地黃:涼血滋陰,清熱生津,治熱病傷陰。
- 天門冬:養陰潤燥,清肺降火,助緩解陰虛內熱。
- 玄參:清熱涼血,解毒散結,專治瘰疬痰核。
益氣托毒、升散鬱熱
- 黃耆:補氣托毒,助正氣驅邪外出,防熱毒深陷。
- 升麻:升陽散火,解毒透疹,引藥上行至病所。
調和緩急
- 炙甘草:益氣和中,調和諸藥,緩解峻烈之性。
(二)治療原理推論
針對病機:
- 初起瘰疬多因熱毒壅滯、痰火凝結於少陽經絡(頸側為少陽所過),本方以犀角、羚羊角直清血分熱毒;射乾、玄參化痰散結;大黃通腑瀉熱,截斷熱毒內傳。
- 熱毒易耗傷陰血,故佐生地黃、天門冬滋陰潤燥,防苦寒傷正。
- 黃耆、升麻益氣升提,既托毒外出,又防清熱藥沉降太過。
配伍特點:
- 清補並行:清熱解毒為主,輔以養陰益氣,避免純攻伐傷正。
- 上下分消:大黃從下瀉熱,升麻從上散火,形成「開門逐寇」之勢。
現代應用聯想:
- 對於淋巴結炎、甲狀腺腫大等屬熱毒蘊結或陰虛火旺者,或可參考此方思路,但需隨證加減。
三、總結
「烏犀湯」為攻補兼施之劑,以清熱涼血、解毒散結為核心,兼顧陰液與正氣,適合瘰疬初起實熱夾雜階段。其組方體現「清上瀉下、滋陰透邪」的立方法度,反映古代外科治瘰疬重調氣血、分消熱毒的特點。
傳統服藥法
犀角屑3分,羚羊角屑3分,丹砂(研)3分,黃耆(銼)半兩,大黃(銼)1分,升麻半兩,生乾地黃(焙)1兩,射乾1分,天門冬(生者,去心,焙)1兩,玄參3分,甘草(炙,銼)1兩。上為粗末。
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6分,去滓,食後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較強的活血作用,孕婦慎用。
- 本方具有較強的瀉下作用,脾胃虛弱者慎用。
- 本方具有較強的通經活絡作用,月經量過多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烏犀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二六。 組成:犀角(鎊)3兩,惡實(炒)3兩,沉香3分,麝香(研)半錢,丁香半兩,玄參3分,大黃(銼,炒)1兩,木通(銼)1兩,射乾1兩,連翹1兩。 主治:初患瘰癧,項邊磊磊如石,皮肉寒熱赤腫。
烏犀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一八。 組成:犀角屑3分,羚羊角屑3分,丹砂(研)3分,黃耆(銼)半兩,大黃(銼)1分,升麻半兩,生乾地黃(焙)1兩,射乾1分,天門冬(生者,去心,焙)1兩,玄參3分,甘草(炙,銼)1兩。 主治:口舌生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