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香飲
WU XIANG YI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一二二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熱 (2.22)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五香飲中加入沉香,主要是利用其 行氣止痛 的功效。
沉香味辛、苦,性溫,入脾、胃、腎經。其氣味芳香,能 行氣止痛、溫中止嘔、納氣平喘。
五香飲常用於治療 寒凝氣滯、脘腹冷痛、嘔吐 等症。沉香加入方中,可 溫中散寒,行氣止痛, 幫助藥物更好地發揮療效。
五香飲中加入木香,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止痛:木香味辛、苦,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之效。五香飲多用於治療脾胃氣滯所致的腹痛、脹滿、消化不良等症,木香可助其疏肝理氣,解除脾胃氣滯,緩解疼痛。
2. 燥濕健脾:木香兼具燥濕之功,可助脾胃運化水濕,改善脾胃濕困所致的食慾不振、脘腹脹滿等症狀。五香飲中,木香配合其他藥材,共同發揮健脾消食、燥濕止痛的功效。
五香飲方劑中包含丁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溫中散寒,理氣止痛: 丁香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的功效。對於寒凝氣滯所致的胃脘疼痛、嘔吐、腹痛腹瀉等症狀,丁香能有效緩解。
- 芳香闢穢,增進藥效: 丁香氣味芳香,具有闢穢止嘔的作用,可緩解患者的噁心嘔吐症狀。此外,丁香的芳香氣味還可以增進其他藥物的藥效,起到協同作用。
總而言之,五香飲方劑中加入丁香,是為了發揮其溫中散寒、理氣止痛以及芳香闢穢的功效,達到治療寒凝氣滯所致的胃脘疼痛等症狀的目的。
五香飲方劑中加入麝香,主要源於其具有以下兩項功效:
- 開竅醒神: 麝香性溫,氣味芳香,能通達心竅,振奮心神,用於昏迷、神志不清等症狀。五香飲治療的是氣虛血瘀、心神不寧所致的胸悶氣短、心悸失眠,麝香能起到開竅醒神,改善心神不寧的功效。
- 活血化瘀: 麝香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氣血運行,有助於治療胸悶氣短、心悸失眠等症狀。五香飲中加入麝香,能加強活血化瘀的效果,促進心血運行,改善胸悶氣短的症狀。
五香飲中加入連翹,主要基於其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解毒:連翹性寒,味苦,歸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五香飲本身為清熱解毒之劑,加入連翹可增強其清熱解毒之力,對於外感風熱、咽喉腫痛、癰疽疔瘡等症狀有更好的療效。
- 疏散風熱:連翹能疏散風熱,並能宣肺利咽,對於因風熱邪氣入侵而引發的咳嗽、痰黃、鼻塞等症狀也有較好的效果。五香飲中加入連翹,可加強其疏散風熱的作用,使藥效更加全面。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五香飲」主治功效分析
組成
「五香飲」的主要成分為:沉香、木香、丁香、麝香、連翹。
古籍記載與分析
1. 隋唐時期 - 濟世良方
- **《本草綱目》**引述杜寶《大業錄》記載,隋朝壽禪師創制五香飲,包含沉香飲、檀香飲、丁香飲、澤蘭飲、甘松飲,皆以香為主,並加入其他藥材,具有香味、止渴及補益的功效。這表明五香飲在隋唐時期已作為一種保健飲品,用於調養身體。
2. 明清時期 - 誤用致死案例
**《醫學綱目》及《證治準繩‧瘍醫》**記載了兩個因誤用「五香湯」或「五香飲」導致死亡的案例:
- 第一個案例是一位年近六旬的肥胖男子,左膊生一核,醫者王肯堂診斷為「因憂悶而生」且「太虛」,原應以人參膏大補,卻被其他醫者以「十宣散」治療,導致病情惡化而死亡。
- 第二個案例是一位年輕女子,因「厚味積毒已深」且「性急」,患有髀骨疼痛,醫者先以氣藥治療,後發現為附骨疽,卻持續使用「五香湯」和「十宣散」治療,最終因「陰血已絕,孤陽狂越於上」而死亡。
這兩個案例的共同點在於:
- 患者本身體質虛弱或有內熱積毒。
- 醫者誤判病情,沒有辨證施治,過度使用辛溫香燥、發散的藥物。
- 「五香湯」或「五香飲」在這些案例中被用作主要的治療方劑,但其組成和原方可能有所不同,因為王肯堂提到的是「五香湯」而非「五香飲」,並強調了「遽猛浪用十宣、五香表散而死之者也,可不戒哉。」。
**《本草綱目》**中李時珍提到甘松芳香能開脾郁,少量加入脾胃藥中可以醒脾氣,並再次引用壽禪師的五香飲,突顯其補益之效。
**《聖濟總錄》**中記載五香飲可治「咽喉腫痛」,組成包含五香(沉香、檀香、丁香、木香、麝香)與連翹,用法為煎湯加入馬牙硝服用。此處的五香飲組成與壽禪師的五香飲有所不同,更接近現代的五香飲組成,並有明確的針對咽喉腫痛的療效。
**《本草擇要綱目》及《本草求真》**提到檀香能「除一切熱惱」,並引用壽禪師的五香飲,說明其補益作用。
3. 清末 - 氣鬱飲停之病
- **《古今醫案按選》**記載了薛生白使用「千金五香飲」(千金子煎湯,磨沉香、木香、檀香、丁香)治療氣鬱飲停的病例,患者服藥一月後痊癒。
治療原理分析
從古籍記載來看,「五香飲」的治療原理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
- 行氣止痛、溫中散寒:沉香、木香、丁香皆為辛溫之品,具有行氣、溫中、散寒的作用。沉香行氣止痛,溫脾化濕;木香調理脾胃,解鬱安神;丁香暖胃散寒,殺菌消炎。這些藥物合用,可以疏通氣機,溫暖脾胃,消散寒邪,緩解疼痛。
- 開竅醒神、活血通經:麝香具有開竅醒神、活血通經的作用,可以增強其他藥物的通經活絡之效。
- 清熱解毒、利咽消腫:連翹清熱解毒,利咽消腫,可緩解咽喉腫痛等症狀。
- 綜合作用:五香飲中的諸藥合用,可以起到行氣、溫中、散寒、清熱、消腫等多重功效,對於氣機鬱滯、寒邪內阻、咽喉腫痛等症狀具有一定的療效。
總結
「五香飲」是一個以多種香料為主的方劑,其組成和功效在不同醫書中有所差異。從古籍記載來看,它最初可能是一種保健飲品,具有調養身體、止渴補益的作用。後來逐漸演變為治療咽喉腫痛、瘡瘍等疾病的方劑。其治療原理主要是行氣止痛、溫中散寒、清熱解毒。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古籍中也記載了誤用「五香湯」或「五香飲」導致死亡的案例,這警示我們在使用該方劑時,必須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辨證施治,不可盲目使用,尤其是對於體質虛弱或有內熱積毒的患者,更應慎重。
從現代中醫角度看,五香飲的用藥偏於辛溫香燥,應當更適用於偏寒證的患者。對於熱證、陰虛火旺的患者,則不適宜使用。
總體而言,五香飲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方劑,其療效和安全性還需進一步研究和驗證。在使用該方劑時,應當遵循中醫辨證施治的原則,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靈活運用。
傳統服藥法
沈香1兩,木香1兩,雞舌香1兩,熏陸香1兩,麝香3分(研),連翹2兩。上藥除五香各搗研為末外,粗搗篩。
每服3錢匕,水1盞半,煎至1盞,去滓,入五香末1錢半匕,再煎至8分,不拘時候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五香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二二。 組成:沉香1兩,木香1兩,雞舌香1兩,熏陸香1兩,麝香3分(研),連翹2兩。 主治:咽喉腫痛。一切惡瘡瘰癧結核,無首尾及諸瘡腫。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