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五香連翹湯中加入木香,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解鬱,理氣止痛:連翹性寒,善清熱解毒,但容易傷及脾胃。木香辛溫,能行氣止痛,疏肝解鬱,可緩解連翹寒涼之性,避免傷及脾胃,同時協同連翹清熱解毒之效,提升藥效。
-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五香連翹湯中多用辛香之品,如肉桂、丁香等,容易燥熱傷陰。木香入脾經,能健脾和胃,中和辛香之品燥熱之性,避免藥性偏燥,使藥效更為平和。
「五香連翹湯」中包含「麝香」的原因,主要是其開竅醒神、活血止痛之效。
麝香氣味芳香濃烈,能迅速通過血腦屏障,直達腦部,起到開竅醒神的作用,可用於治療昏迷、神志不清等症狀。此外,麝香還能活血化瘀,通經止痛,對於跌打損傷、骨折疼痛等症狀也有一定療效。
因此,「五香連翹湯」中加入「麝香」,除了增強療效外,也起到開竅醒神、活血止痛的作用,更能提升藥效的發揮。
五香連翹湯中包含乳香,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消腫止痛: 乳香性溫,味辛,入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效。對於連翹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而言,乳香可以協同作用,促進炎症消散,緩解疼痛。
- 活血通絡: 五香連翹湯主要用於治療外感熱毒所致的咽喉腫痛、齒齦腫痛、乳癰等病症。乳香具有活血通絡的功效,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炎症消退,幫助藥物更好地發揮療效。
五香連翹湯中加入沉香,主要是為了其「降氣止痛」的功效。沉香味辛、苦,性溫,歸脾、胃、腎經,具有行氣止痛、溫中止嘔、納氣平喘的作用。
此方中連翹清熱解毒,而沉香則能緩解連翹的寒涼之性,避免寒涼之氣傷及脾胃,並輔助其行氣止痛,使藥效更為全面,提高藥物療效。
五香連翹湯中加入藿香,主要考量其 芳香化濕 及 解表 的功效。
藿香性味辛溫,歸肺、脾經,具有 化解濕濁、解暑清熱、行氣止痛 的作用。方中連翹清熱解毒,但容易傷脾胃,藿香能 協同連翹清熱解毒,同時 健脾和胃,防止藥性過於寒涼。此外,藿香的 芳香化濕 特性,可助於 散寒解表,增強五香連翹湯的療效。
五香連翹湯中包含連翹,其原因如下:
- 清熱解毒:連翹性寒,味苦,入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散結消腫之功效。其能有效清除體內熱毒,對於外感熱病、瘡瘍腫毒等症狀具有顯著療效。
- 疏散風熱:連翹善於疏散風熱,對於風熱感冒、咽喉腫痛等症狀亦有良好的治療效果。五香連翹湯中常與其他具有疏風散熱功效的中藥材配伍,以增強藥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五香連翹湯主治功效分析
組成
五香連翹湯由以下藥材組成:
- 木香
- 麝香
- 乳香
- 沉香
- 藿香
- 連翹
- 射干
- 升麻
- 炙甘草
- 大黃
- 桑寄生
- 獨活
- 丁香
- 黃耆
- 木通
古文記載主治及病機分析
五香連翹湯主要用於治療以下幾種情況:
癰疽、疔瘡等瘡瘍類疾病:《外科精義》指出“膏粱之實,足生疔瘡”,說明疔瘡的發生與飲食不節、過食肥甘厚味有關。而《儒門事親》則記載了馬刀癰(癰發於腋下及脅肋部位,堅硬如石,形如馬刀)的案例,並指出其病位在足少陽膽經。《雜病源流犀燭》則更詳細地描述了不同部位癰疽的症狀及治療,指出五香連翹湯可與漏蘆飲子合用,以治療便秘兼有癰疽的患者。
外傷感染:《傳信適用方》提到“疽發人貼雲母膏痛如刀割,不可不審,不可不知也。亦不得用生肌藥,只貼膏藥自然斂合。如醫治後時為庸醫藥罨,或刀割傷風重者,兼以五香連翹湯_”。說明五香連翹湯可用於外傷感染,特別是因錯誤治療導致的感染加重。
氣痛:《外臺秘要》提到“身中忽有痛處似打狀,名曰氣痛。痛不可忍,遊走不住,發作有時,痛則小熱,痛定則寒,此皆由冬受溫風,至春暴寒風來折之,不成溫病。乃作氣痛也,又宜先服五香連翹湯,摩丹參膏,又以白酒煮楊柳皮,及暖熨之,有赤氣點點刺出血也,其連翹湯可服數劑,及竹瀝湯,勿以一劑未效。便謂即止,遂不服耳,中間將白薇散佳。”說明五香連翹湯也可用於氣痛,這是一種由外感風寒導致的疼痛性疾病。
惡核,瘰癧,惡腫:《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記載:“治一切惡核,瘰癧癰疽,惡腫等病。(出《三因方》)。”說明五香連翹湯也可用於治療惡核,瘰癧,惡腫。
治療原理
綜合上述古文內容,可以推測五香連翹湯的治療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清熱解毒:方中連翹、射干、升麻、大黃等藥物均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以清除體內的熱毒,減輕癰疽、疔瘡等疾病的症狀。
行氣活血:方中木香、麝香、乳香、沉香、藿香等藥物均具有行氣活血的作用,可以促進氣血運行,消散瘀滯,緩解疼痛。特別是麝香,具有開竅醒神、活血散結的作用,對於癰疽、疔瘡等疾病的治療具有重要意義。
疏散郁毒:《宋本備急灸法》將五香連翹湯稱為“疏散郁毒之氣”的方劑,說明此方具有疏散郁結、排出毒素的作用。這與方中多種行氣、活血、清熱解毒藥物的應用有關。
通腑瀉下:方中大黃具有瀉下通便的作用,可以通過排便的方式將體內的熱毒排出體外,這也是中醫“六腑以通為用”的體現。在多篇古文中,均有提到五香連翹湯以“利下惡毒為度”,說明通腑瀉下是本方的重要治療機制之一。
扶正祛邪:方中黃耆、甘草等藥物具有補益正氣的作用,可以增強機體的抵抗力,促進疾病的康復。桑寄生、獨活等藥物則具有祛風除濕的作用,可以祛除外邪,防止疾病的復發。
總結
五香連翹湯是一個具有清熱解毒、行氣活血、疏散郁毒、通腑瀉下、扶正祛邪等多重功效的方劑,主要用於治療癰疽、疔瘡、馬刀癰、外傷感染、氣痛等疾病。其治療原理是通過多種藥物的綜合作用,清除體內的熱毒、疏通氣血、排出毒素、增強機體抵抗力,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傳統服藥法
青木香1兩,母丁香(1作雞舌香) 1兩,黃熟沈香1兩,當門麝香1兩,乳香1兩,川升麻1兩,桑寄生1兩,川獨活1兩,木通1兩,牛舌1兩,大黃(蒸。一方用兩半) 1兩,連翹1兩。
上銼散。
每服4錢,水2盞,煮1盞,須用銀銚煎,如無,用銀1片,空心熱服。半日以上未利再服,以利惡物為度。未生肉前服不妨,以宣去毒熱之氣。
本方去獨活、射乾,加黃耆、藿香,名「五香大黃湯」。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較強的刺激性,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弱者慎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副作用。
- 本方應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五香連翹湯, 出處:《傳信適用方》卷三。 組成:木香、麝香、乳香、沉香、藿香、連翹各等分。 主治:疽發,誤以藥罨或刀割,傷風重者。
五香連翹湯, 出處:《景岳全書》卷六十四。 組成:乳香1錢,木香1錢,沉香1錢,丁香1錢,香附1錢,黃耆1錢,射乾1錢,連翹1錢,升麻1錢,木通1錢,獨活1錢,桑寄生1錢,甘草1錢。 主治:腦疽、癰疽,時毒邪氣鬱滯不行者。
五香連翹湯, 出處:《普濟方》卷二八七引《仁存方》。 組成:木香半兩,沉香半兩,丁香(去核,并不見火)半兩,連翹3分,射乾3分,升麻3分,黃耆(生銼)3分,木通3分,乳香3分,桑寄生3分,獨活3分,麝香1錢。 主治:析毒熱之氣。主治:疽作2日後。
五香連翹湯, 出處:《普濟方》卷二八二。 組成:桑白皮(無好者寧缺之)7錢半,木香7錢半,連翹7錢半,沉香7錢半,黃耆7錢半,升麻7錢半,木通7錢半,麝香7錢半,獨活7錢半,丁香半兩,乳香(另研)半兩,大黃(銼,炒)半兩,甘草半兩。 主治:去五臟毒氣。主治:疽作2日後。
五香連翹湯, 出處:《婦人良方》卷二十。 組成:木香2兩,沉香2兩,丁香2兩,乳香2兩,麝香2兩,升麻2兩,獨活2兩,桑寄生2兩,連翹2兩,木通2兩(一方有大黃1兩)。 主治:産後血滯於經絡,惡露方行,忽然漸少,斷絕不來,腰中重痛,下注兩股,痛如錐刀刺痛,恐作癰者,産後傷於經血,虛損不足,或分解之時,惡血不盡,在於腹中,而臟腑挾於宿冷,致氣血不調,令惡露淋漓不絕。
五香連翹湯, 出處:《集驗背疽方》。 組成:木香3分(不見火),沉香3分(不見火),連翹(全者,去蒂)3分,射乾3分,升麻3分,黃耆3分(揀無叉附者,生用),木通3分(去節),甘草半兩(生用),丁香半兩(揀去枝杖,不見火),乳香半兩(别碾),大黃(微炒,銼)半兩,麝(真者,别碾)1錢半,桑寄生3分(難得真者,缺之亦可),獨活3分。 主治:癰疽,一切積熱惡核、瘰癧、癰疽、惡瘡、發腦、發背。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