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薺苨湯中加入黃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益脾胃:黃豆性平味甘,有健脾益氣、和中寬腸的功效。薺苨湯常用於治療脾胃虛弱、食少便溏等症狀,而黃豆的加入則可補益脾胃,增強藥效。
- 增強營養:黃豆富含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等營養物質,有助於改善患者的營養狀況,提升抵抗力。在治療過程中,營養的補充對於患者的康復至關重要。
薺苨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 薺苨湯以清熱利水為主,但其中藥材性偏寒涼,如薺菜、苨草等。甘草性甘平,可緩解藥性過於寒涼,避免傷及脾胃,並使藥效更加平和,適合脾胃虛寒者服用。
- 增強藥效: 甘草味甘,有益氣補中之效,可以增強其他藥材的藥效,例如增強苨草清熱利水的作用,使整體藥效更佳。同時,甘草還具備調和諸藥的作用,能使各味藥材更好地發揮效力。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薺苨湯」,主要成分是黃豆、甘草,主治功效是諸藥毒、蠱毒:
諸藥毒:
意指所有的藥物都有毒性,使用不當可引起中毒。
蠱毒:
指一種通過使用各種毒蟲或動物製成的毒物,可以引起中毒的病症。
中藥方劑組成介紹:
1. 甘草:
- 性味甘平
- 歸脾、肺、心經
- 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 臨牀上可適用於治療熱毒瘡瘍、咽喉腫痛、藥物中毒、心氣不足、脾氣虛弱、熱毒發熱、口渴、咳嗽、痺痛、泄瀉、咽喉腫痛、口腔潰瘍、肺熱咳嗽、痰多氣喘、咽喉腫痛、口瘡、胃炎、十二指腸潰瘍等症狀。
2. 黃豆:
- 性味甘平
- 歸脾、胃經
- 具有健脾益氣、利水滲濕、清熱解毒、利水消腫、健脾胃、健脾利水、解毒消腫等多種功效。
- 黃豆可健脾益氣,增強脾胃運化水濕功能,促進水濕排出;
- 具有抗氧化和抗炎作用,清除體內的自由基,減少炎症反應;
- 消水腫,散氣滯血滯,功同赤小豆,而性尤溫,故能治虛寒之水腫;
- 健運脾胃,調和中氣,增進食慾,改善消化吸收功能;
- 緩解脾胃虛弱引起的腹脹、食慾不振等症狀;
- 利水消腫,改善因水濕停滯而引起的煩渴、小便不利等症狀;
- 含有皁角苷、異黃酮等,具抗菌、消炎、解毒之效,可緩瘡癰腫毒、外傷出血。
總結:
中藥方劑「薺苨湯」,主要成分是黃豆、甘草,主治功效是諸藥毒、蠱毒。黃豆具有健脾益氣、利水滲濕、清熱解毒、利水消腫等功效。甘草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兩藥合用,相輔相成,可有效治療諸藥毒、蠱毒等病症。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薺苨湯, 出處:《得效》卷十。 組成:大豆、甘草。 主治:諸藥毒,蠱毒。
薺苨湯, 出處:《千金翼》卷十五。 組成:薺苨3兩,麥門冬3兩(去心),乾薑3兩半,麻黃(去節)2兩,人參2兩,黃芩2兩,桔梗2兩,甘草(炙)2兩。 主治:礬石發,亦作瘡狀如癤子;紫石多發於腹背,或著四肢;諸乳石發。
薺苨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五。 組成:薺苨2兩,防風(去叉)1兩半,人參1兩半,獨活(去蘆頭)半兩,細辛(去苗葉)半兩,赤箭半兩,芎藭半兩,羚羊角(鎊)半兩,麻黃(去根節)2兩,桔梗(銼,炒)3分,前胡(去蘆頭)1兩,甘草(炙,銼)1兩,石膏(碎)1兩,蔓荊子半兩,白鮮皮半兩。 主治:肺中風。項強鼻塞,語聲不出,喘鳴肩息,胸滿短氣。
薺苨湯, 出處:《千金翼》卷二十二引華佗方。 組成:薺苨4兩,茯苓1兩,蔓菁子1升,芍藥1兩,人參1兩,藍子1兩,黃芩1兩,甘草(炙)1兩。 主治:石毒或年20年30年而發者,或慄慄如寒,或飲食,或不飲食。若服紫石英發毒者,熱悶惽惽喜卧,起止無氣力,或寒,皆腑氣所主,藏氣不和;礬石發熱者,燥而戦;石硫黃發熱者,鬱鬱;如熱極者,身並破裂。
薺苨湯, 出處:《醫心方》卷十一引《小品方》。 組成:薺苨2兩,人參2兩,厚朴2兩,知母2兩,栝樓2兩,葛根2兩,枳實2兩,犀屑2兩,藍子2合,桔梗2兩,橘皮2兩,茯苓2兩,黃芩2兩,甘草2兩。 主治:先有石熱,因霍亂吐下,服諸熱藥,吐下得止,因空虛仍變煩,手足熱,口燥,欲得水,嘔逆迷悶,脈急數者;及時行病後,毒未盡,因霍亂吐下,仍發熱煩悶,胸心欲破裂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