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薺苨湯中加入黃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益脾胃:黃豆性平味甘,有健脾益氣、和中寬腸的功效。薺苨湯常用於治療脾胃虛弱、食少便溏等症狀,而黃豆的加入則可補益脾胃,增強藥效。
- 增強營養:黃豆富含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等營養物質,有助於改善患者的營養狀況,提升抵抗力。在治療過程中,營養的補充對於患者的康復至關重要。
薺苨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 薺苨湯以清熱利水為主,但其中藥材性偏寒涼,如薺菜、苨草等。甘草性甘平,可緩解藥性過於寒涼,避免傷及脾胃,並使藥效更加平和,適合脾胃虛寒者服用。
- 增強藥效: 甘草味甘,有益氣補中之效,可以增強其他藥材的藥效,例如增強苨草清熱利水的作用,使整體藥效更佳。同時,甘草還具備調和諸藥的作用,能使各味藥材更好地發揮效力。
主治功效
薺苨湯主治功效分析
主治症狀
根據古文記載,薺苨湯主要用於治療以下幾類症狀:
- 藥物中毒及蠱毒: 這是薺苨湯最主要的功效,古文多次提及可用於解諸藥毒、蠱毒,例如《急救便方》的「凡中飲饌毒不知何物,即煎甘草薺苨湯飲之便效。」、《世醫得效方》的「治蠱毒多因假毒藥以投之,知時,宜煮大豆、甘草、薺苨汁飲之。通治諸藥毒。」,以及《本草綱目》的「飲饌中毒,未審何物,猝急無藥。只煎甘草薺苨湯,入口便活。」等。
- 強中症: 強中是一種陽強不倒、精液自出的病症,多因服用丹石類藥物或縱欲過度所致。薺苨湯被認為可以制約腎中之熱,治療強中所致的消渴、癰疽等併發症。例如《類證治裁》的「腎消強中,莖長而堅,精自出者,此孤陽外張,陰不內守,難治。」,以及《本草綱目》的「強中消渴:豬腎薺苨湯:治強中之病,莖長興盛,不交精液自出,消渴之後,即發癰疽。」。
- 消渴、消中、消利: 此類病症主要表現為多飲、多尿,甚至所食物皆作小便。薺苨湯可滋陰清熱,緩解消渴症狀。例如《奇效良方》的「治消中,日夜尿八九升者。」、《聖濟總錄》的「治內消。所食物皆作小便。兼治強中。薺苨湯方」。
- 石熱症: 由於服用五石散等丹藥導致的體內熱毒鬱積,表現為發熱、煩躁、口渴、欲飲水等症狀。薺苨湯可以解散石熱,例如《醫心方》引《小品方》的「薺苨湯治先有石熱,因霍亂,吐下,服諸熱藥,吐下得止,因空虛仍變煩,手足熱,口噪,欲得水,嘔逆迷悶,脈急數者」、《小品方》的「薺苨湯,華佗解藥毒,或十歲,或三十歲而發熱,或燥燥如寒,欲得食飲,或不用飲食。」。
治療原理
薺苨湯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以下幾點:
- 清熱解毒: 薺苨是方中的主藥,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根據《本草綱目》記載:「薺苨寒而利肺,甘而解毒,乃良品也」、「一藥而兼解眾毒者,惟薺苨汁濃飲二升,或煮嚼之,亦可作散服。此藥在諸藥中,毒皆自解也。」。薺苨的寒涼之性可以中和體內的熱毒,尤其是因服用丹石類藥物所致的熱毒。
- 滋陰補腎: 方中常配伍豬腎、大豆、人參、茯苓、知母等藥材,這些藥材具有滋陰補腎、益氣養血的功效。對於因縱欲過度或服用丹石類藥物導致的腎陰虧虛、虛火上炎的病症,有很好的調理作用。
- 利水消腫: 方中大豆、茯苓等藥材具有利水消腫的作用,可以幫助排出體內多餘的水分,緩解消渴、消中等病症的多尿症狀。
- 調和臟腑: 方中甘草具有調和諸藥的作用,可以使各藥材的藥性協調,增強療效。
方劑組成
薺苨湯的組成因不同醫家、不同病症而有所差異,但薺苨通常是主藥,以下是幾個常見的方劑組成:
- 基礎方: 大豆、甘草 (如簡介中提到的配方)
- 豬腎薺苨湯: 豬腎、大豆、薺苨、石膏、人參、茯苓、磁石、知母、葛根、黃芩、花粉、甘草 (《類證治裁》、《奇效良方》、《本草綱目》)
- 單行薺苨湯: 薺苨 (《小品方》)
- 治療石毒卒發的薺苨湯: 薺苨、茯苓、黃芩、芍藥、蔓菁子、藍子、人參、甘草 (《奇效良方》)
總結
薺苨湯是一個以清熱解毒、滋陰補腎為主要功效的古方,主要用於治療藥物中毒、蠱毒、強中、消渴、石熱等症。其治療原理是通過薺苨的清熱解毒作用,配合其他滋陰、利水、調和的藥材,達到清熱解毒、滋陰補腎、調和臟腑的目的。但其方劑組成因不同醫家、不同病症而有所差異,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辨證施治。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薺苨湯, 出處:《得效》卷十。 組成:大豆、甘草。 主治:諸藥毒,蠱毒。
薺苨湯, 出處:《千金翼》卷十五。 組成:薺苨3兩,麥門冬3兩(去心),乾薑3兩半,麻黃(去節)2兩,人參2兩,黃芩2兩,桔梗2兩,甘草(炙)2兩。 主治:礬石發,亦作瘡狀如癤子;紫石多發於腹背,或著四肢;諸乳石發。
薺苨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五。 組成:薺苨2兩,防風(去叉)1兩半,人參1兩半,獨活(去蘆頭)半兩,細辛(去苗葉)半兩,赤箭半兩,芎藭半兩,羚羊角(鎊)半兩,麻黃(去根節)2兩,桔梗(銼,炒)3分,前胡(去蘆頭)1兩,甘草(炙,銼)1兩,石膏(碎)1兩,蔓荊子半兩,白鮮皮半兩。 主治:肺中風。項強鼻塞,語聲不出,喘鳴肩息,胸滿短氣。
薺苨湯, 出處:《千金翼》卷二十二引華佗方。 組成:薺苨4兩,茯苓1兩,蔓菁子1升,芍藥1兩,人參1兩,藍子1兩,黃芩1兩,甘草(炙)1兩。 主治:石毒或年20年30年而發者,或慄慄如寒,或飲食,或不飲食。若服紫石英發毒者,熱悶惽惽喜卧,起止無氣力,或寒,皆腑氣所主,藏氣不和;礬石發熱者,燥而戦;石硫黃發熱者,鬱鬱;如熱極者,身並破裂。
薺苨湯, 出處:《醫心方》卷十一引《小品方》。 組成:薺苨2兩,人參2兩,厚朴2兩,知母2兩,栝樓2兩,葛根2兩,枳實2兩,犀屑2兩,藍子2合,桔梗2兩,橘皮2兩,茯苓2兩,黃芩2兩,甘草2兩。 主治:先有石熱,因霍亂吐下,服諸熱藥,吐下得止,因空虛仍變煩,手足熱,口燥,欲得水,嘔逆迷悶,脈急數者;及時行病後,毒未盡,因霍亂吐下,仍發熱煩悶,胸心欲破裂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