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黃甘草飲子

DA HUANG GAN CAO YIN ZI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宣明論》卷十

熱性指數

1

寒性指數

19

熱/寒比例

極寒 (0.05)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18%
脾經 18%
心經 18%
大腸經 11%
肝經 7%
心包經 7%
小腸經 7%
三焦經 7%
肺經 6%
胃經
脾經
心經
大腸經
肝經
心包經
小腸經
三焦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大黃甘草飲子為清熱瀉火、利濕解毒之經典方劑,其組成中黃豆之應用頗具特色。黃豆性平,味甘,歸脾、腎經,富含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與多種維生素,能補益脾胃、利水消腫。在此方中,黃豆不僅提供營養支持,更助於調和藥性,防止大黃峻下傷正。黃豆之甘平特性,可緩和大黃之苦寒,使整體方劑溫和而有效,增強患者對治療的耐受性。此外,黃豆還具有一定的利尿效果,配合大黃與甘草,共奏清熱利濕之功,適合於熱毒內盛、濕熱壅滯所致之病證。此方通過精妙配伍,彰顯了中醫辨證施治、藥食同源之智慧。

「大黃甘草飲子」方劑中包含「大黃」,主要原因如下:

  1. 瀉熱解毒:大黃性寒,味苦,入肝、胃、大腸經,具有瀉熱解毒、清熱瀉下的功效。對於熱毒壅滯所致的便祕、腹痛、發熱、口渴等症狀,大黃可有效清除腸道積熱,達到瀉熱解毒的效果。
  2. 潤腸通便:大黃能促進腸蠕動,增加腸液分泌,軟化糞便,有助於通便排毒。甘草性甘,味平,入脾、肺經,具有補氣益脾、緩解大黃毒性的作用,與大黃配伍,可減輕大黃的毒性,並增強其潤腸通便效果。

大黃甘草飲子中包含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緩解大黃毒性: 大黃性寒,瀉下力強,容易引起腸胃損傷,甚至出現腹痛、腹瀉等不良反應。甘草性甘,味甘,具有緩解藥物毒性、保護胃腸的作用。加入甘草可以減輕大黃的毒副作用,保護腸胃,使藥效更加安全穏定。
  2.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藥性,使藥效更加平和,避免過於寒涼或燥烈。大黃寒涼,與甘草搭配使用,可以使藥性更加協調,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主治功效


大黃甘草飲子主治功效分析

大黃甘草飲子,出自多部醫學典籍,如《醫方考》、《黃帝素問宣明論方》、《醫學正傳》、《雜病源流犀燭》、《濟陽綱目》、《玉機微義》、《古今醫統大全》等,皆明確指出其主治「男子婦人一切消渴,不能止者」。綜合各家論述,可將此方的主治功效與治療原理歸納如下:

主治功效

  • 治療消渴(糖尿病): 各醫家均強調此方專治消渴,且是「不能止者」,表明其針對的是口渴不止、飲水頻繁的消渴症狀,此症狀在現代醫學多指糖尿病。
  • 清熱瀉火: 由於消渴多因熱邪內盛,耗傷津液所致,故方中大黃清熱瀉火,能瀉胃中實熱,是治療此證之關鍵。
  • 緩解燥急:甘草調和藥性,緩解大黃峻猛之性,避免過於攻伐,同時亦能緩解消渴的燥熱急迫感。
  • 解熱毒: 黃豆有清熱解毒之功,可協助清除體內熱毒,亦有補益之性,能兼顧病人的虛弱狀態。
  • 生津止渴:雖然此方未直接提及生津,但通過清熱解毒,清除體內熱邪,使津液得以保存,從而達到止渴之效。

治療原理

大黃甘草飲子的治療原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清熱瀉火,釜底抽薪: 大黃性苦寒,能直瀉胃腸之熱,消渴多因胃熱內盛,灼傷津液,故用大黃直瀉胃熱,是釜底抽薪之法。
  2. 緩急和中,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能緩解大黃的攻伐之性,使藥性不至於過於峻猛,同時也能調和諸藥,使藥效更趨平和。
  3. 清解熱毒,兼顧補益: 黃豆既能清熱解毒,又能補益脾胃,在清除熱毒的同時,亦能照顧到消渴病人的體質虛弱,此處顯現了中醫「攻補兼施」的治療原則。
  4. 寒因寒用,冷服取效: 古籍強調此方宜冷服,乃「寒因寒用」之法,因消渴病多為熱盛,故用冷服可加強清熱之效,使藥力直達病所。
  5. 湯劑易於吸收,藥效持久: 此方多以湯劑形式服用,藥效發揮迅速且易於吸收,煮製過程中,讓黃豆充分熬煮,使藥效得以完全釋放,令病人食豆飲汁,更易吸收,藥效持久。

總結

大黃甘草飲子以大黃瀉熱,甘草調和,黃豆清解,三藥合用,共奏清熱瀉火,解毒止渴之效,專治消渴病中因熱邪內盛所致的口渴不止之症。此方配伍精簡,藥性明確,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思想,亦可見古人對消渴病病機的深刻理解。此方不僅為後世醫家治療消渴症提供了重要參考,也展示了中醫藥在治療複雜疾病方面的獨特優勢。

傳統服藥法


大豆5升(先煮3沸,淘去苦水,再煮),大黃1兩半,甘草(大粗者)4兩(打碎)。
用井水1桶,將前藥同煮三五時,如稠糨水,少候大豆軟,盛大盆中,放冷。
令病人食豆,渴食豆湯,不拘時候。臟腑自然清潤。如渴尚不止,再服前藥,不3-5日自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大黃甘草飲子性寒,脾胃虛寒者慎用。
  • 大黃甘草飲子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大黃甘草飲子, 出處:《宣明論》卷十。 組成:大豆5升(先煮3沸,淘去苦水,再煮),大黃1兩半,甘草(大粗者)4兩(打碎)。 主治:一切消渴,飲水不止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