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菽散
XIANG SHU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七十八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中性 (1.00)複方歸經比例
大腸經 25%
心經 25%
胃經 25%
脾經 25%
大腸經
心經
胃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香菽散方劑中包含黃豆,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解毒: 黃豆性涼,味甘,入脾、腎經,具有清熱解毒之效。對於因濕熱內蘊導致的各種皮膚病,如濕疹、瘡瘍等,具有很好的療效。
- 健脾利濕: 黃豆富含蛋白質、維生素B羣、纖維素等營養成分,能健脾益氣,促進脾胃運化,利水消腫。對於濕熱所致的腹瀉、水腫等症狀,也有不錯的治療作用。
總之,黃豆在香菽散方劑中起著清熱解毒、健脾利濕的作用,與其他藥材共同發揮協同作用,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香菽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香菽散載於古代醫籍,主治「下痢身腫」。此症狀多因濕濁內停、脾失健運所致,表現為腹瀉兼見肢體浮腫,屬中醫「濕瀉」或「水腫病」範疇。身腫與下痢並見,提示水濕不化,下注腸間則為泄瀉,外溢肌膚則為腫脹。古代醫家以大豆為君藥,取其利水、健脾、解毒之功,契合「濕勝則濡泄」的病機。
組成與治療原理探討
藥材特性:
- 炒熟大豆:生大豆性平偏涼,炒製後性轉溫和,兼顧健脾與利濕之效。黑皮(種皮)性澀,去之可減其收澀之性,專注於滲濕行水。大豆富含蛋白質與皂苷,傳統認為能「通調水道」,現代藥理亦支持其利尿、調節腸道功能的作用。
配伍邏輯:
- 單味成方:此方簡約,僅用炒大豆,反映「藥專力宏」的思路。大豆兼具「補虛」(《本草綱目》載其長肌膚、益氣力)與「祛濕」(《神農本草經》言其「塗癰腫,煮汁飲止痛」)雙重功效,針對下痢身腫的虛實夾雜病機。
- 粥清調服:粥清(米湯上層稀液)甘平補中,助大豆健脾益胃,顧護正氣,體現「治濕不忘健脾」的原則。
作用機理推論:
- 利水消腫:大豆通過健脾促進水液代謝,使濕濁從小便而解,水腫自消。
- 固腸止瀉:炒製後溫澀之性增,可緩解瀉痢;同時大豆蛋白可能吸附腸道毒素,改善腹瀉。
- 標本兼治:既祛濕治標,又補脾治本,符合「濕從脾治」的傳統理論。
總結
香菽散以簡馭繁,通過炒大豆的雙向調節(利濕不傷正、健脾不留邪),針對「濕困脾土」之證。其設計體現古人對藥性炮製與飲食調護的深刻理解,亦是「藥食同源」思想的具體實踐。
傳統服藥法
大豆(炒熟,撻去黑皮)1合。
上為散。
用粥清調服1錢匕,1日2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痢疾志賀桿菌病細菌性食物中毒阿米巴病
相同名稱方劑
香菽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七十八。 組成:大豆(炒熟,撻去黑皮)1合。 主治:下痢身腫。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