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汁塗方

大豆汁塗方

DA DOU ZHI TU FANG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中性 (1.0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5%
胃經 25%
大腸經 25%
肺經 14%
心經 10%
脾經
胃經
大腸經
肺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大豆汁塗方中包含黃豆,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滋潤養膚:黃豆富含蛋白質、維生素E、大豆異黃酮等營養成分,能滋潤肌膚,改善乾燥粗糙,促進皮膚細胞再生,有效減輕皮膚炎症。

2. 清熱解毒:黃豆性平味甘,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消炎止癢,對於濕疹、皮炎等皮膚問題有輔助治療作用。

因此,黃豆作為大豆汁塗方的一味藥材,可以發揮滋潤養膚、清熱解毒的功效,有助於改善皮膚狀況。

大豆汁塗方中加入蜂蜜,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滋潤和緩解乾燥:蜂蜜具有極佳的保濕效果,能有效滋潤皮膚,改善乾燥、粗糙等問題。大豆汁本身也具有一定的滋潤作用,與蜂蜜配合使用,能達到更好的效果,尤其適用於乾燥性皮膚。
  2. 促進傷口癒合:蜂蜜具有一定的抗菌消炎功效,能促進傷口癒合,減少感染。大豆汁則能提供蛋白質等營養物質,有助於修復受損的皮膚組織。兩者結合,能加速傷口癒合,提高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大豆汁塗方」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記載主治「風疽,搔之黃水出」,即一種以皮膚潰爛、滲出黃色液體為特徵的濕瘍性疾患。「風疽」古稱多由風濕熱毒蘊結肌膚,或氣血不和導致,常見瘙癢、糜爛、滲液等症狀。此方外用以清熱解毒、斂瘡生肌為主要目的,通過局部塗敷改善瘡面滲出與感染。

二、組成與邏輯推理

  1. 大豆(1升)

    • 性味功效:甘平,入脾、腎經。古籍記載能「解毒消腫」、「止痛生肌」,外用可緩解瘡瘍腫毒。《本草綱目》提及大豆煮汁可治「諸毒」。
    • 本方作用:提供基礎藥液,其富含蛋白質與黏液質,可能形成保護膜,減少滲出並促進瘡面修復。
  2. 馬尿(2升)

    • 性味功效:鹹涼,古代用於「清熱解毒」、「散瘀消腫」。《千金方》載其外用治惡瘡、丹毒。馬尿含尿素、電解質等成分,可能具輕微抗菌與收斂作用。
    • 本方作用:作為溶劑與活性載體,加強清熱解毒之效,或調節瘡面滲透壓以減少黃水滲出。
  3. 白蜜(半斤)

    • 性味功效:甘平,入肺、脾、大腸經。外用以「潤燥止痛」、「生肌斂瘡」著稱,《本草備要》稱其能「和百藥而解毒」。
    • 本方作用:黏合藥液並形成保濕層,防止瘡面乾裂,同時蜂蜜的抗菌特性(如過氧化氫)可輔助控制感染。

三、製法與治療原理

  • 製法特點:將三藥混合後以竹筒炭火燒灼取汁,可能透過加熱促使成分融合(如大豆蛋白與蜂蜜的膠化),竹筒可能引入微量竹瀝類成分以增強清熱效果。
  • 外治邏輯
    1. 鹽泔水先洗:利用米泔水(含澱粉)與鹽的輕度抗菌與吸附性,初步清潔瘡面。
    2. 藥汁塗敷:三藥協同形成「清熱解毒(馬尿、大豆)+潤護生肌(蜂蜜)」的作用,針對風疽濕熱夾瘀的病機,減少滲液、緩解瘙癢並促進癒合。

四、可能的整體功效

此方通過局部外用以達到:

  1. 清熱燥濕:馬尿與大豆結合,抑制瘡面濕熱毒邪。
  2. 收斂生肌:蜂蜜與大豆協同保護瘡面,減少滲出並加速癒合。
  3. 調和氣血:大豆的滋養性與蜂蜜的補益作用,間接支持局部修復。

此方體現古代外治法「簡、便、效」的特點,針對濕瘍性皮瘡的滲出與感染,以天然藥材的協同作用直接作用於病灶。

傳統服藥法


大豆1升,馬尿2升,白蜜半斤。
上藥拌勻,用青竹筒盛,築實,架在炭火上當中慢燒,將瓷碗兩頭盛取汁。
先用泔清入鹽少許和,溫洗瘡上,拭乾後,以藥汁塗,1日3-5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癤和癰

相同名稱方劑


大豆汁塗方,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二九。 組成:大豆1升,馬尿2升,白蜜半斤。 主治:風疽,搔之黃水出。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