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飲

DA DOU YI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中性 (1.00)

複方歸經比例

大腸經 25%
心經 25%
胃經 25%
脾經 25%
大腸經
心經
胃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大豆飲中包含黃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黃豆性平味甘,具有益氣健脾、利水消腫的功效。 對於脾胃虛弱、營養不良、水腫等症狀,黃豆能起到很好的調理作用。
  2. 黃豆富含蛋白質、脂肪、維生素和礦物質等營養成分。 加入大豆飲中,可以補充營養,提高人體免疫力,有助於身體恢復健康。

總而言之,黃豆在中藥方劑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其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都十分突出,加入大豆飲中,可以起到雙重功效,促進身體健康。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大豆飲」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分析

主治功效

大豆飲的主治功效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1. 解一切藥毒:在《聖濟總錄》中,大豆飲被列為解一切藥毒的方劑之一,可見其解毒功效廣泛。
  2. 治霍亂:同樣在《聖濟總錄》中,大豆飲被用於治療霍亂,顯示其可能具有止吐止瀉的作用。
  3. 治中風驚悸恍惚:在《聖濟總錄》中,大豆飲用於治療中風後出現的驚悸、精神恍惚等症狀。
  4. 治產後下痢赤白,久不止,身面虛腫:《聖濟總錄》中,大豆飲也用於治療產後痢疾及相關症狀。
  5. 治腳氣腫滿:《醫心方》引述《葛氏方》和《肘後備急方》中,大豆飲汁或煮大豆均被提及用於治療腳氣腫滿,顯示其具有利水消腫的功效。
  6. 治步行足痛不能復動:《醫心方》引述《葛氏方》中,蒸大豆外熨,有助於緩解步行後的足部疼痛。
  7. **「因瘡中風。腰脊反張,牙關口噤,四肢強直,耳聾。」**此為黃豆古代主治內容,大豆飲的組成只有黃豆,可見大豆飲有緩解疼痛等功效。

治療原理

大豆飲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大豆本身的藥性及功效:

  1. 解毒:大豆,尤其是黑大豆,在中醫理論中被認為具有解毒的功效。其可能通過多種途徑發揮作用,例如:

    • 吸附毒素:大豆中的某些成分可能與體內毒素結合,減少毒素的吸收。
    • 促進排泄:大豆有利尿作用,可以促進毒素通過尿液排出體外。
  2. 利水消腫:大豆具有利水消腫的功效,這可能與其富含鉀元素有關。鉀元素可以幫助調節體內的水分平衡,促進多餘水分的排出,從而減輕水腫症狀。

  3. 補虛扶正:大豆富含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等多種營養物質,具有補益作用,可以幫助恢復體力,增強抵抗力,這對於治療產後虛弱、中風後遺症等病症可能有所幫助。

  4. 活血通絡:大豆被認為具有一定的活血作用,這可能與其含有的某些成分有關。活血通絡有助於改善血液循環,緩解疼痛,促進康復。

  5. 調和脾胃:大豆具有健脾和胃的功效,有助於改善消化功能,促進營養吸收,這對於治療霍亂等病症可能有益。

  6. **清熱解毒、補血養心、調和胃氣、緩解疼痛、降血脂、抗衰老、增強免疫力、滋潤皮膚、促進消化。**這些都是黃豆的功效,大豆飲由黃豆組成,所以有以上這些功效。

總結

大豆飲是一個以大豆為主要成分的簡單方劑,具有解毒、利水消腫、補虛扶正、活血通絡、清熱解毒、補血養心、調和胃氣、緩解疼痛、降血脂、抗衰老、增強免疫力、滋潤皮膚、促進消化等多重功效,可應用於多種病症的治療。其治療原理主要基於大豆本身的藥性和營養價值。

傳統服藥法


大豆1升(緊小者)。
以水5升煮,去豆,取汁5合,頓服。汗出佳。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牙齦腫脹痛動脈粥樣硬化霍亂耳聾腎及輸尿管結石前列腺增生痢疾志賀桿菌病細菌性食物中毒阿米巴病妄想狀態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腎盂腎炎尿道膿傷牙齒緊閉口張不開上吐下瀉小便疼痛

相同名稱方劑


大豆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十四。 組成:大豆1升(緊小者)。 主治:中風,驚悸恍惚。

大豆飲, 出處:《普濟方》卷二七二引《肘後方》。 組成:雞屎白1升,大豆5升。 主治:因瘡中風。腰脊反張,牙關口噤,四肢強直,耳聾。

大豆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六五。 組成:大豆(炒)1升,小麥半升,蒲黃半兩,吳茱萸(炒)1兩。 主治:産後下痢赤白,久不止,身面虛腫。

大豆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三十八。 組成:大豆、香薷、蘆根、枇杷葉(拭去毛,炙)、竹茹、前胡(去蘆頭)、陳橘皮(去白,焙)各等分。 主治:霍亂。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