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根湯

桑根湯

SANG GEN TANG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8

寒性指數

16

熱/寒比例

偏寒 (0.5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5%
肺經 20%
大腸經 14%
心經 14%
胃經 14%
脾經
肺經
大腸經
心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桑根湯中加入桑白皮,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相輔相成,增強療效: 桑根本身具有清熱解毒、利水消腫之效,而桑白皮則善於清肺熱、降氣止咳,兩者合用,可增強清熱解毒之功,尤其適用於肺熱咳嗽、痰多喘促等症。
  2. 協同作用,提高藥效: 桑白皮入肺經,能宣肺降氣,而桑根入肝經,能清熱解毒,兩者協同作用,可使藥效更加全面,並能有效緩解肺熱引起的各種不適。

桑根湯是一張傳統中醫方劑,其組成中包含了黃豆。在中醫學理論中,黃豆被視為一種具有滋補作用的食材與藥材,性平、味甘,歸脾、腎經,能夠補益肝腎、利水消腫、調和營養。桑根湯主要用於治療由風濕所引起的肢體痠痛、關節疼痛等症狀,黃豆在此方中的應用主要是取其滋補作用,能夠增強人體抵抗力,並輔助其他藥材共同達到祛風除濕的效果。

黃豆中富含高蛋白質及各種微量元素,如鈣、鐵、磷等,對於改善人體營養狀態大有裨益。此外,黃豆還含有豐富的大豆異黃酮,具有抗氧化作用,能幫助減輕發炎反應,從而對風濕性疼痛有一定的緩解效果。因此,在桑根湯中加入黃豆,不僅可以提高患者整體的身體素質,還能增強治療風濕痛的綜合療效,使患者獲得更全面的康復支持。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桑根湯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腳氣」(古稱腳氣病,多因濕邪留滯、風毒壅阻,症見下肢腫滿或麻木)、「通身體滿」(全身水腫)、「小便澀」(排尿不暢)、「上氣」(氣逆喘息)、「心下淡水」(心窩部有水飲停積)、「不能食,食則脹滿」(脾胃運化失常,食後腹脹)。綜合而言,其病機核心為水濕停聚,兼及肺氣壅滯與脾胃氣機不暢,屬濕盛氣阻之證。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桑根白皮(桑白皮)

    • 性味歸經:甘寒,入肺經。
    • 作用
      • 《本草綱目》載其「瀉肺,利大小腸,降氣散血」,能宣降肺氣、通調水道,緩解「上氣」與「小便澀」。
      • 擅行皮膜間水濕,故對「通身體滿」之水腫有效。
      • 間接助脾胃運化,因肺氣肅降則中焦水濕得泄,改善「心下淡水」與「脹滿」。
  2. 大豆(古方多用黃大豆)

    • 性味歸經:甘平,入脾、腎經。
    • 作用
      • 《神農本草經》言其「逐水脹」,利濕消腫,直接針對「腳氣」與「身滿」。
      • 富含穀氣,可健脾養胃,緩解「不能食」之虛弱狀態,避免逐水過猛傷正。

配伍思維

  • 肺脾同調:桑白皮開上焦肺氣,大豆利中下焦水濕,共成「提壺揭蓋」之勢,使水道通暢。
  • 標本兼顧:桑白皮瀉實(水濕壅肺),大豆補虛(健脾滋養),適合腳氣病夾虛者。
  • 劑量特點:兩藥等量(各五升),煮取濃汁分服,意在集中藥力攻逐水濕,又借大豆甘緩護胃。

推論延伸
此方體現漢唐時期「以通為補」的治水思路,尤其針對濕性腳氣(水腫型)。現代可聯想於心肺功能不足或腎病引起的輕度水腫,然需辨證屬肺脾濕滯者。其簡潔配伍反映古方「藥專力宏」之特色,然臨床應隨證加減,如氣滯甚可佐陳皮,寒濕可加生薑。

傳統服藥法


桑根白皮5升,大豆5升。
上以水3鬥,煮取3升,去滓。分3次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桑根湯, 出處:《醫心方》卷八引蘇敬方。 組成:桑根白皮5升,大豆5升。 主治:腳氣。通身體滿。小便澀。上氣,心下淡水,不能食。食則脹滿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