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紫蘇膏方劑中加入生地黃,主要是利用其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功效。
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能清熱涼血,尤其對於熱毒所致的發熱、口渴、煩躁、咽痛等症狀有良好療效。紫蘇膏本身具解表散寒、行氣寬中之效,加入生地黃可平衡其燥性,避免藥性過於偏溫,並可緩解因風寒所致的發熱、咳嗽等症狀。
此外,生地黃的滋陰潤燥功效,可以滋養肺陰,潤燥止咳,對於因燥熱引起的咳嗽、口乾舌燥等症狀也有輔助療效,使紫蘇膏的功效更加全面。
紫蘇膏中添加生薑,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增強散寒發汗之力: 生薑性溫,味辛,具有散寒解表、溫中止嘔之功效。紫蘇膏本身具有解表散寒、止咳化痰的功效,而生薑的加入,能增強其發汗解表之效,更能有效驅散外感風寒。
- 和胃降逆,協調藥性: 生薑亦具有和胃降逆的作用,能促進消化,緩解因風寒入侵所致的胃部不適。同時,生薑能中和紫蘇的寒性,使藥性更加平和,避免單用紫蘇膏可能造成的燥熱之弊。
紫蘇膏中加入天門冬,主要基於其潤肺生津、滋陰降火的功效。
紫蘇性溫,擅長疏散風寒,而天門冬則性寒,能清熱潤燥。兩者搭配,可以協調藥性,既能發揮紫蘇散寒解表的作用,又能避免燥熱傷津。天門冬能滋養肺陰,緩解紫蘇的辛溫之性,避免燥咳、咽乾等副作用,使藥性更加平和,更適合各種人羣服用。
紫蘇膏中加入麥門冬,主要基於其潤肺止咳、養陰生津的功效,與紫蘇的辛溫解表作用相輔相成。
紫蘇膏常用於治療風寒感冒引起的咳嗽,而麥門冬能滋陰潤肺,清熱生津,可緩解因肺燥津虧引起的乾咳、咽乾等症狀。
同時,麥門冬還能減緩紫蘇的辛辣刺激,使藥性更溫和,更適合用於兒童及體虛者。
紫蘇膏中添加杏仁,主要是利用杏仁的止咳化痰功效。杏仁性平味苦,入肺經,能宣肺散寒,潤肺止咳,對於寒咳、痰多、氣喘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此外,杏仁還具有潤腸通便的作用,能改善因燥熱引起的便祕,輔助治療因肺燥而引起的咳嗽。紫蘇膏本身具有疏風散寒、解表止咳的功效,加入杏仁後,可更有效地緩解因風寒、燥熱引起的咳嗽、氣喘等症狀,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紫蘇膏中加入紫蘇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增強止咳化痰功效: 紫蘇子性溫,味辛,具有解表散寒、宣肺止咳、降氣化痰之效。加入紫蘇膏中,可增強其止咳化痰的功效,尤其對於風寒咳嗽、痰多黏稠者,效果更佳。
- 改善口感: 紫蘇子經過熬製後,其獨特的香味和黏稠度,能使紫蘇膏的味道更香濃,口感更佳,更易於服用,尤其是對於小朋友或不喜藥味的人羣,更具吸引力。
紫蘇膏為傳統中醫方劑之一,用於外敷治療皮膚疾病如濕疹、蕁麻疹等。其配方精妙,其中牛蒡子的應用,正體現了中醫藥學的智慧。牛蒡,在中醫藥理中歸肺、胃經,性寒味甘,具有疏散風熱、宣肺止咳、解毒消腫之功。對於因風熱引起的皮膚問題,牛蒡能有效清熱解毒,促進皮膚病變部位的恢復。此外,牛蒡還能調節免疫反應,減輕炎症,增強皮膚對外界刺激的抵抗力。在紫蘇膏中,牛蒡與紫蘇葉等其他草藥相輔相成,共同發揮疏風清熱、解毒止癢的作用,從而達到治療皮膚疾病的療效。此方不僅體現了中醫藥學的整體觀念,也彰顯了古人對自然草藥精華的深刻理解和運用。
紫蘇膏中加入玄參,主要是針對其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的功效。
- 清熱解毒: 紫蘇膏本身具有解表散寒、宣肺止咳之效,但若患者伴隨有熱毒症狀,則需要加入玄參以清熱解毒,使藥效更加全面。
- 涼血消腫: 玄參性寒,能涼血消腫,對於熱毒所致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緩解作用,與紫蘇膏的解表散寒功效相輔相成,提升整體療效。
主治功效
紫蘇膏主治功效分析
古籍記載之主治
根據《博濟方》的記載,紫蘇膏主治「肺痿勞嗽喘促,涕唾稠粘,咽膈不利」。
治療原理分析
紫蘇膏的組成包含:
- 生地黃: 滋陰、潤燥、養血。
- 生薑: 溫胃止嘔、解表散寒。
- 天門冬: 滋陰降火、益肺止咳。
- 麥門冬: 滋陰降火、益肺止咳。
- 杏仁: 化痰止咳、平喘定驚。
- 紫蘇子: 行氣消食、利水通便。
- 牛蒡: 健脾開胃、補腎壯陽。
- 玄參: 清熱涼血、解毒殺菌。
綜合以上藥材的功效,可以看出紫蘇膏的治療原理主要圍繞以下幾點:
- 滋陰潤肺: 生地黃、天門冬、麥門冬皆有滋陰潤肺的功效,可以改善肺痿引起的陰虛症狀,如乾咳、少痰、口乾咽燥等。
- 化痰止咳: 杏仁、紫蘇子具有化痰止咳的作用,可以緩解咳嗽、痰多等症狀。
- 清熱解毒: 玄參具有清熱涼血、解毒殺菌的功效,可以針對肺熱引起的涕唾稠粘等症狀。
- 溫胃散寒: 生薑具有溫胃止嘔、解表散寒的功效,可以輔助調理脾胃功能,並改善因寒邪引起的症狀。
- 行氣消食: 紫蘇子具有行氣消食的作用,可以改善因氣機不暢引起的咽膈不利等症狀。
- 健脾補腎: 牛蒡具有健脾開胃、補腎壯陽的功效,可以從根本上提升正氣,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
總而言之,紫蘇膏以滋陰潤肺為主,兼以化痰止咳、清熱解毒、溫胃散寒、行氣消食、健脾補腎,從而達到治療肺痿勞嗽喘促,涕唾稠粘,咽膈不利的目的。
其他古籍記載的應用
- 《聖濟總錄》記載紫蘇膏可用於治療「咽喉氣噎塞,成氣癭」。
- 《証治準繩‧幼科》、《保嬰撮要》和《幼科釋謎》記載紫蘇膏可用於治療眼部疾病,如「暴赤腫痛」、「時時作癢」、「眼睫連札」等,推測是外用點眼。
這些記載顯示紫蘇膏除了治療肺系疾病外,還有其他應用,但需要根據具體症狀和藥方組成進行進一步分析。
總結
紫蘇膏主要用於治療肺痿勞嗽等肺系疾病,通過滋陰潤肺、化痰止咳等作用,改善相關症狀。此外,古籍還記載了其在治療咽喉疾病和眼部疾病方面的應用。紫蘇膏的具體功效和應用,還需結合臨床實踐和現代藥理研究進一步探討。
傳統服藥法
紫蘇子(炒)半兩,桂(去粗皮)半兩,大黃(銼,炒)半兩,當歸(切,焙)半兩,乾薑(炮)半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蜀椒(去目並閉口,炒出汗)1分,豬脂(臘月者,煎,去滓)半斤。
上八味,嘆咀七味,如麻豆大,先以水六升,煎至2升,綿濾去滓,納豬脂,再煎成膏。
取塗癭上,日2次,夜1次。以愈為度。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紫蘇膏性味甘平,有清肺潤燥、化痰止咳的作用,但是陰虛火旺、肺燥咳嗽者慎用。
- 紫蘇膏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胃腸不適。
- 紫蘇膏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不宜自行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紫蘇膏,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二五。 組成:紫蘇子(炒)半兩,桂(去粗皮)半兩,大黃(銼,炒)半兩,當歸(切,焙)半兩,乾薑(炮)半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蜀椒(去目并閉口,炒出汗)1分,豬脂(臘月者,煎,去滓)半斤。 主治:咽喉氣噎塞成氣癭。
紫蘇膏, 出處:《博濟》卷二。 組成:生地黃3兩,生薑2兩(與地黃相和研,布絞取汁),生天門冬半斤,生麥冬1斤,杏仁3兩(生,研入),紫蘇子2兩(炒,研),生牛蒡4兩,生玄參1斤。 主治:大益心肺,潤滑肌膚,補助榮衛。主治:肺痿勞嗽喘促,涕唾稠粘,咽膈不利。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