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萬全散中加入白僵蠶,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 疏風止痙:白僵蠶性寒,味甘,入肝經,具有疏散風熱、清熱解毒、止痙的功效。對於風熱痰火引起的驚癇、抽搐、口眼歪斜等症,白僵蠶能起到較好的緩解作用。
- 化痰散結:白僵蠶富含蛋白質、氨基酸等物質,具有化痰散結、消腫止痛的作用。在萬全散中,白僵蠶與其他藥材配伍,可以有效清除痰濁,改善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狀。
總體而言,白僵蠶在萬全散中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同發揮疏風止痙、化痰散結的作用,達到治療目的。
萬全散中加入附子,主要是因為附子具有回陽救逆、溫補心腎的功效。
其性熱,味辛,入心、腎、脾經,能溫陽散寒,回陽救逆,適用於陽氣虛衰、寒凝氣滯所致的疾病。附子可溫補心腎,改善心陽不足、腎陽虛衰導致的畏寒肢冷、面色蒼白、心悸氣短等症狀。
因此,萬全散中加入附子,旨在補益陽氣,溫通經絡,以達到治療寒凝氣滯、陽氣虛衰等病症的目的。
萬全散中加入半夏,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特性:
1. 降逆止嘔: 半夏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降逆止嘔之功效。對於胃氣上逆、嘔吐不止的症狀,半夏能有效抑制嘔吐反射,緩解噁心嘔吐。
2. 化痰止咳: 半夏具化痰止咳之效,能潤燥止咳、化痰散結。對於痰多咳嗽,尤其是痰粘稠難以咳出的情況,半夏能有效稀釋痰液,利於咳出。
因此,萬全散中加入半夏,旨在通過其降逆止嘔、化痰止咳的功效,全面治療疾病,達到“萬全”之效。
萬全散中包含細辛,主要是因為細辛具有以下兩個作用:
- 溫經散寒: 細辛性溫,味辛,入肺、腎經,能溫經散寒、通鼻竅。萬全散多用於治療寒邪侵襲所致的鼻塞、流涕、頭痛等症,細辛的溫經散寒作用,可驅散寒邪,改善鼻竅通氣,緩解症狀。
- 祛風止痛: 細辛也具有一定祛風止痛的功效,可以緩解因風寒引起的頭痛、頭暈、肢體疼痛等症。萬全散中加入細辛,可以加強藥物的祛風止痛效果,更全面地治療疾病。
萬全散中加入藿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化濕解暑: 藿香性辛溫,入脾胃經,具有化濕解暑、止嘔消食的功效。其芳香之氣可醒脾開胃,促進消化,對於暑濕困脾、脘腹脹滿、嘔吐泄瀉等症狀有較好的緩解作用。
- 疏風解表: 藿香同時具備疏風解表的功效,可用於治療風寒感冒、頭痛鼻塞、咽喉腫痛等症狀。其辛香之氣可宣通肺氣,使風邪得以降解,達到解表的效果。
因此,萬全散中加入藿香,可以起到化濕解暑、疏風解表的雙重功效,對於暑濕困脾、風寒感冒等症狀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萬全散中包含川芎,主要原因有二:
- 活血止痛: 川芎味辛性溫,入肝經,具有活血行氣、止痛的功能。萬全散中常與其他活血化瘀藥物配伍,以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病症,川芎的加入能促進血液循環,解除瘀血,緩解疼痛。
- 疏散風寒: 川芎還具有一定的疏散風寒功效,可以治療風寒頭痛、鼻塞流涕等症狀。萬全散中,川芎與其他疏風散寒藥物配合使用,能更好地清除風寒邪氣,改善患者症狀。
萬全散中包含羌活,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祛風散寒: 羌活性溫,味辛,歸膀胱、肝經,具有祛風散寒、通絡止痛的功效。萬全散常用於治療風寒感冒、頭痛、鼻塞、肢體痠痛等症,羌活可以有效驅散風寒,緩解病症。
- 疏風解表: 萬全散的組成中,多含有解表藥物,如荊芥、防風等。羌活與這些藥物配合,可以起到疏風解表的作用,促進汗出,達到解表散寒的目的。
萬全散中包含牽牛子,主要基於其瀉下通便的功效。牽牛子性寒,味苦,入肝、脾、腎經,具有瀉水逐飲、消腫散結的功效。其能瀉下熱結,對於熱結於腸,導致便祕、腹脹、小便不利等症狀,具有顯著的治療效果。同時,牽牛子也能利水消腫,對於水腫、腹水、尿少等症狀也有效。因此,在萬全散中加入牽牛子,可起到通便瀉水,改善腸胃功能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達到治病的目的。
萬全散中加入乾薑,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溫中散寒: 乾薑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回陽救逆的功效。對於寒邪侵襲、脾胃虛寒所致的腹痛、嘔吐、腹瀉等症狀,乾薑可以溫暖脾胃,驅散寒邪,起到緩解症狀的作用。
- 促進氣血運行: 乾薑可以溫通經脈,促進氣血運行,對於因寒凝血瘀所致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乾薑可以起到溫通經絡、活血化瘀的功效。
因此,在萬全散中加入乾薑,可以有效地溫中散寒、促進氣血運行,達到治療相關疾病的目的。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萬全散」主治功效分析
古籍記載之主治症狀
根據《聖濟總錄》的記載,萬全散主治:
- 風痰水飲積聚
- 心胸痞膈
- 飲食不化
- 頭目不利
- 神思昏濁
- 甚則嘔逆不思飲食
古籍記載之治療案例與衍伸應用
從多部古籍的記載中,可以發現萬全散除了上述主治症狀外,還被廣泛應用於其他病症,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瘡瘍腫毒:
- 《本草綱目》、《串雅內外編》、《喻選古方試驗》、《神農本草經疏》等書皆記載了萬全散(或名「內托散」、「乳香萬全散」)可治療癰疽,特別是在發病初期(一至三日內)連服十餘劑,能使毒氣外散,避免病情惡化。若毒氣內攻,出現嘔吐、鼻生瘡菌等症狀,亦宜服用。
- 《外科精要》記載了兩個案例:一是「護心散」(即萬全散)治療因熱毒衝心而引起的嘔吐;二是「萬全散」治療背疽,使瘀血排出,瘡口消退。
- 《証治準繩‧瘍醫》提到萬全散可作為癰疽的護心藥,並可治療瘴氣、時毒、疔瘡等。
痘疹:
- 《証治準繩‧幼科》記載「阮氏萬全散」可治療痘瘡出不紅潤。
其他:
- 《幼幼新書》記載「萬全散」可治療嬰兒夜啼,因其臟寒、稟氣怯弱所致。
- 《証治準繩‧幼科》在論述麻疹治療時,提到熱毒內擾嚴重時會損傷脾胃,而萬全散的加減方可用於熱毒發越不透、大便正常的情況。
治療原理分析
從萬全散的組成及古籍記載的功效來看,其治療原理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疏散風邪,化痰逐飲: 方中羌活、細辛、防風等藥材具有疏風散邪的作用,可以將體內的風邪排出。半夏、白殭蠶等藥材則能化痰燥濕,清除體內積聚的痰飲。此作用針對「風痰水飲積聚」之病機。
行氣活血,消腫止痛: 川芎、附子等藥材可以行氣活血,促進氣血流通,消除腫脹和疼痛。此作用對應「心胸痞膈」、「頭目不利」等症狀,以及瘡瘍腫毒的治療。
溫中散寒,和胃降逆: 乾薑、附子等藥材具有溫中散寒的作用,可以溫暖脾胃,改善消化功能。藿香則能和胃止嘔,緩解噁心嘔吐的症狀。此作用針對「飲食不化」、「嘔逆不思飲食」等症狀。
解毒排膿,促進瘡口癒合: 古籍中多次提到萬全散可治療癰疽,且強調其「內托」作用,即防止毒氣內攻,促進毒氣外排。這可能與方中某些藥材的解毒排膿作用有關,如牽牛子具有瀉下逐水、殺蟲的功效,可能有助於排除體內的毒素。此外,活血行氣的藥材也有助於促進瘡口癒合。
扶正祛邪,增強機體抵抗力: 古籍中提到萬全散可以作為「護心」之用,這可能與其能夠扶助正氣、增強機體抵抗力有關。例如,方中可能含有人參等補益藥材(阮氏萬全散中明確含有人參),可以幫助機體抵抗疾病。
總結
綜上所述,萬全散是一個應用廣泛的中藥方劑,其功效涵蓋了疏風化痰、行氣活血、溫中散寒、解毒排膿等多個方面。從古籍記載來看,該方劑不僅可以治療風痰水飲積聚所致的諸多症狀,還廣泛應用於瘡瘍腫毒、痘疹等疾病的治療,並具有一定的扶正祛邪作用。其治療原理主要是通過疏散風邪、化痰逐飲、行氣活血、溫中散寒、解毒排膿等途徑,達到調整機體內環境、促進疾病康復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古籍中記載的萬全散可能存在多個版本,其具體藥材組成和劑量可能有所不同,需要在臨床應用中仔細辨別。
傳統服藥法
沈香、丁香、人參、五味子,當歸(焙)1兩,赤芍藥半兩,白朮半兩,桂心1分。上為細末。
每服1錢,淡漿水1盞,煎5分,時滴口中。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辛溫燥烈之性,因此不宜長期服用。此外,本方中含有附子,有一定的毒性,因此孕婦、小孩、體虛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萬全散, 出處:《醫學正傳》卷八引阮氏方。 組成:防風、人參、蟬蛻各等分。 主治:痘瘡出不紅潤。
萬全散, 出處:《準繩·瘍醫》卷二。 組成:嫩桕根、水圹根、狸咬柴、烏苞根、青玉刈、生藍葉、溪楓根、穿山蜈蚣、薄荷。 主治:瘴氣時毒,疔瘡,蛇犬咬。
萬全散, 出處:《幼幼新書》卷七引張渙方。 組成:沉香、丁香、人參、五味子,當歸(焙)1兩,赤芍藥半兩,白朮半兩,桂心1分。 主治:嬰兒臟寒稟弱,或多囟解,面色青白,遇夜多啼,甚者煩悶,狀若神祟。
萬全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十七。 組成:白僵蠶1分(炒),附子1分(炮裂,去皮臍),半夏1分(湯浸7遍去滑,炒)1分,細辛1分(去苗葉),藿香葉1分,川芎1分,羌活(去蘆頭)1分,牽牛(搗取粉)半兩,乾薑(炮)2錢。 主治:風痰水飲積聚,心胸痞膈,飲食不化,頭目不利,神思昏濁,甚則嘔逆不思飲食。
萬全散, 出處:《醫方類聚》卷二二七引《仙傳濟陰方》。 組成:蒼朮(米泔浸,銼,炒)1斤,厚朴1斤(去粗皮,薑制,炒),陳皮半斤(去白,銼,炒),青皮半斤(去白,銼,炒),軍薑半斤(銼,炒),良薑半斤(銼,炒)砂仁6兩(去膜,炒),草果6兩(銼,炒),益智5兩(炒),香附1斤(洗,炒),粉草半斤(炒),杜烏藥1斤(炒),丁皮5兩(不見火),大腹皮4兩(淨洗,銼,薑汁炒),紫蘇1斤(炒),桂皮(不見火)。 主治:婦人妊娠,感風惡寒,頭疼,腹疼,腰腳疼,四肢浮腫。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