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分涎散中加入白僵蠶,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化痰止咳: 白僵蠶性寒,入肺經,具有化痰止咳、消腫解毒之效。其能有效清除痰液,解除氣道阻塞,緩解咳嗽症狀,與方中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同達到化痰止咳的效果。
- 清熱解毒: 白僵蠶亦具有清熱解毒之功,可治療因熱毒壅盛所致的痰多咳嗽、口舌生瘡等症狀。對於某些伴有熱毒的咳嗽,白僵蠶的加入能起到清熱解毒、化痰止咳的雙重作用。
分涎散中加入附子,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 溫陽化痰:附子性溫熱,入腎經,具有溫陽散寒、回陽救逆的功效,可以溫暖脾胃,促進氣血運行,有助於化解痰濕,改善因脾陽虛寒導致的痰涎壅盛。
- 扶正祛邪:分涎散多用於治療風寒痰濕導致的咳嗽、咳痰,附子能夠溫陽補氣,提升人體正氣,增強抵抗力,配合其他藥物,共同抵禦外邪入侵,達到祛痰止咳之效。
總之,附子在分涎散中的加入,旨在溫陽化痰、扶正祛邪,協同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治療風寒痰濕的功效。
分涎散中包含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燥濕化痰: 半夏味辛、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分涎散主治痰涎壅盛、胸悶氣喘,而半夏可有效祛除痰濕,使氣道通暢,改善呼吸困難。
- 降逆止嘔: 半夏還具有降逆止嘔的作用,可緩解痰涎上湧、噁心嘔吐等症狀。分涎散中加入半夏,除了化痰止咳,還可輔助止嘔,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分涎散中加入細辛,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 溫肺散寒,通鼻竅: 細辛性溫,味辛,入肺經,能溫肺散寒,通利鼻竅,對於因寒邪客肺,肺氣不宣所致的鼻塞、流涕、噴嚏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 宣肺化痰,開竅止痛: 細辛不僅能溫肺散寒,更能宣肺化痰,開竅止痛。對於痰濁阻滯鼻竅,導致鼻塞、頭昏、頭痛等症狀,細辛可起到宣肺化痰,開竅止痛的作用。
因此,分涎散中加入細辛,旨在溫肺散寒,宣肺化痰,通鼻竅止痛,有效改善患者的鼻塞、流涕、噴嚏、頭昏、頭痛等症狀。
分涎散中加入藿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芳香化濕,開胃止嘔:藿香性辛溫,具有芳香化濕、開胃止嘔的功效。分涎散主要用於治療脾胃濕熱所致的口舌生瘡、口臭、食慾不振等症狀,而藿香可通過其芳香氣味,促進脾胃運化,化解濕熱,改善食慾,並抑制嘔吐。
- 清暑解表,止瀉止痢:藿香還具有清暑解表、止瀉止痢的功效,對於因濕熱暑邪侵襲所導致的發熱、口渴、腹痛、腹瀉等症狀,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分涎散中加入藿香,可進一步加強其清暑解表、化濕止瀉的功效。
分涎散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一、疏散風熱,開竅醒神: 川芎味辛性溫,入肝經,具有疏散風熱、活血止痛、開竅醒神的功效。分涎散主要用於治療風熱痰阻所致的口眼歪斜、言語不清、半身不遂等症狀,川芎能疏散風熱,開通經絡,使氣血流通,達到醒神開竅之效。
二、活血化瘀,通絡止痛: 川芎還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減輕痰濁瘀阻引起的疼痛。分涎散中加入川芎,不僅能疏散風熱,更能活血化瘀,促進氣血運行,達到止痛的效果。
分涎散中包含羌活,主要原因有二:
- 疏散風寒,止咳化痰: 羌活性溫,味辛,具有散風寒、止咳化痰的功效。分涎散主治風寒襲肺所致的咳嗽痰多、鼻塞流涕等症狀,而羌活可以疏散肺經風寒,促進痰液排出,達到止咳化痰的效果。
- 通鼻竅,利頭目: 羌活入肺經和膀胱經,具有通鼻竅、利頭目的功效。分涎散中亦有治療頭風、鼻塞、目眩等症狀的功效,羌活的加入有助於改善這些症狀,提高藥效。
分涎散中加入乾薑,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溫中止嘔:乾薑性溫,具有溫中散寒、止嘔的作用。分涎散主治痰涎壅盛、胸悶氣短、嘔吐等症,乾薑可以溫暖脾胃,驅散寒邪,有助於止嘔,促進痰液排出。
- 助陽化氣:乾薑具有溫陽化氣的作用,可以促進氣血運行,幫助化解痰濕,改善胸悶氣短的症狀。同時,乾薑也能增強脾胃的運化功能,有利於消化吸收,改善食慾不振等症。
總之,乾薑在分涎散中的加入,既能溫中止嘔,又能助陽化氣,協同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治療痰涎壅盛、胸悶氣短、嘔吐等症的目的。
分涎散中包含牽牛子,其主要原因如下:
- 瀉下逐水:牽牛子性寒,味苦,入大腸經,具有瀉下逐水之功效。分涎散用於治療痰涎壅盛、胸膈滿悶等症,牽牛子可通過瀉下通便,減少體內積液,有助於痰涎的排出,緩解胸悶等症狀。
- 降逆止嘔:牽牛子亦有降逆止嘔之效。分涎散方中還包含半夏、陳皮等理氣降逆藥物,牽牛子可與之相配合,共同起到降氣止嘔的作用,進一步改善痰涎壅盛所致的嘔吐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分涎散」的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專治風寒痰厥之證,患者因外感寒風或內生痰濁,導致突然昏厥、不省人事。其病機特點為:
- 發病前兆:長期脾胃虛弱(食少、聞肉臭即噁心),口中常泛冷涎。
- 急性發作:突發悶倒、面色青黑、唇甲青紫、四肢厥冷,脈象微弱,伴隨寒戰。
- 甦醒後遺症:半身沉重、行動困難、言語謇澀(說話不清)、神志恍惚、聲音低微。
此證屬「寒痰閉竅」,痰涎壅塞阻遏陽氣,外寒引動內痰,上蒙清竅而致昏厥。
二、方劑組成與治療邏輯
(一)藥物配伍解析
溫陽散寒
- 附子、乾薑:大辛大熱,溫補脾腎陽氣,驅逐內寒,助陽氣通行。
- 細辛、羌活:辛溫走竄,散外寒、透風邪,開通經絡閉塞。
- 此四藥共治「寒傈脈微、手足冷」,破除陰寒凝滯之象。
化痰通絡
- 白僵蠶:祛風化痰,善治痰壅喉痹,僵化之性可開痰結。
- 半夏:燥濕化痰,降逆止嘔,針對「口泛冷涎、噁心」之痰濕上逆。
- 牽牛子:瀉下逐水,導痰涎從二便出,使痰濁有去路(「分涎」之關鍵)。
理氣醒神
- 藿香葉:芳香化濁,醒脾開胃,改善「聞肉臭即惡心」之脾胃濕阻。
- 芎藭(川芎):活血行氣,上達頭目,助清醒神志,治「語聲不出、半身沉重」。
(二)治療原理
- 急則治標:先以「分涎」為要,借牽牛子下行之力,配伍半夏、僵蠶化痰,使痰涎速去,竅絡得通。
- 標本兼顧:附子、乾薑溫陽固本,防痰濁再生;細辛、羌活外散風寒,內通陽氣。
- 醒神復語:川芎上行頭面,藿香芳香開竅,助患者甦醒後恢復言語功能。
三、方名「分涎」寓意
「分」為疏導、分流之意,「涎」指寒痰冷飲。全方通過溫化、降泄、通絡三法,使痰涎分化排出,解除閉塞,故名「分涎散」。適用於寒痰壅盛之閉證,若非痰涎實證(如陰虛或熱痰)則不宜。
傳統服藥法
白僵蠶(去絲)1分,附子(火炮,去皮)1分,半夏1分,細辛1分,藿香葉1分,芎藭1分,羌活1分,乾薑3銖,牽牛半兩。
上為細末。
每服4錢,空心熱湯調下,熱吃;口不開,用杓柄斡口開灌之。先吃此藥,後吃透風氣藥。
喉中無痰涎不要吃。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分涎散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如可能会引起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因此,在服用分涎散之前,一定要咨询医生,以免发生不良反应。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分涎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六。 組成:藿香葉1分,蠍梢1分,白附子(炮)1分,天南星(炮)半兩,丹砂(研)1兩,膩粉(研)1兩,粉霜(研)1兩。 主治:急風口噤,手足搐搦,涎潮作,聲不得出。
分涎散, 出處:《普濟方》卷一○三引《護命》。 組成:白僵蠶(去絲)1分,附子(火炮,去皮)1分,半夏1分,細辛1分,藿香葉1分,川芎1分,羌活1分,乾薑3铢,牽牛半兩。 主治:一切男子、女人忽寒風所中,悶倒不知人事。其病之所起,必先自半年或一年前,吃食少,聞肉臭,吃即惡心,口內有冷涎出,及至忽然悶倒,不知人事,即面色青黑,唇皮青,手足冷,脈氣微小,身上寒傈,初得醒人事即半身沉重,行動不得,說話謇澀,顛倒不定,語聲不出,渾身重,不識人事。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