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仁粥

TAO REN ZHOU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13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4%
心經 24%
肝經 24%
膀胱經 10%
腎經 10%
脾經 3%
大腸經 3%
胃經 0%
肺經
心經
肝經
膀胱經
腎經
脾經
大腸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4-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桃仁粥中加入桃仁,主要原因有二:

  1. 活血化瘀: 桃仁性味苦甘,入心、肺、大腸經,具有活血化瘀、潤腸通便之效。粥品中加入桃仁,有助於改善血液循環,清除血瘀,對於瘀血阻滯所致的胸悶、心痛、腹痛、便祕等症狀有輔助治療作用。
  2. 潤燥通便: 桃仁富含油脂,能潤滑腸道,促進腸蠕動,有助於改善便祕。對於因燥熱或氣血不足引起的便祕,加入桃仁的粥品,可以起到潤腸通便,改善排便功能的作用。

桃仁粥中加入生地黃,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涼血止血:桃仁性味苦甘,功能活血化瘀、潤腸通便,但偏於燥性。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功能涼血止血、清熱生津。兩者搭配,能緩和桃仁的燥性,避免傷陰,同時加強涼血止血效果,適用於血熱妄行、出血不止的病症。

二、滋陰潤燥:桃仁活血化瘀,容易耗傷陰血。生地黃滋陰潤燥,可以滋養陰液,防止桃仁燥血傷陰,使藥效更加溫和,不易損傷人體

桃仁粥中加入桂枝,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溫通血脈,活血化瘀: 桃仁性苦甘,入心、肺、大腸經,有活血化瘀、潤腸通便之效;桂枝性辛甘,入心、脾、膀胱經,溫通血脈,散寒止痛。二者合用,可增強活血化瘀之功,溫通血脈,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血瘀所致的疼痛、肢體麻木等症狀。
  2. 調和營衛,扶正祛邪: 桂枝具有溫補陽氣、調和營衛的作用,可溫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改善氣血虛弱所致的怕冷、手腳冰冷等症狀。桃仁則可潤腸通便,消除體內積滯,改善消化不良等問題。二者相配,可達到扶正祛邪、調理脾胃、增強體質的效果。

桃仁粥中加入生薑,乃因其能發揮以下作用:

1. 溫中散寒: 生薑性溫,入脾胃經,能溫中散寒,緩解桃仁的寒涼之性,避免過寒傷脾胃,有助於脾胃消化吸收藥效。

2. 促進血液循環: 生薑有溫通經絡、活血化瘀之效,與桃仁同用,可協同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瘀血阻滯,有助於活血化瘀,改善血行不暢之症。

總之,生薑的加入,既能緩和桃仁的寒性,又能增強其活血化瘀之效,使得桃仁粥溫而不寒,活血而不傷正,功效更佳。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 桃仁粥 」

桂枝: 性溫味辛,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溫經、散風寒、通經絡、活絡止痛、止嘔、活血化瘀、提振胸陽。桂枝常與其他中藥材搭配使用,以增強藥效。

生薑: 性味辛溫,散風寒、發汗解表、止咳化痰、降氣、補陽、健脾胃、解毒、止嘔、祛風除濕、活血化瘀。生薑可以單獨煎湯服用,也可以與其他中藥材配伍使用,具有廣泛的臨牀應用。

生地黃: 性味甘寒,清熱涼血、清熱瀉火、滋陰、補血。生地黃能清瀉肝火、胃火、心火、肺火,滋陰、養血,治陰虛發熱、消渴、吐血、衄血、血崩、月經不調、胎動不安、陰傷便祕。生地黃亦用於津傷口渴、內熱消渴。現代研究表明,生地黃對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具有治療和預防作用。

桃仁: 性溫味苦,調經、活血化瘀、通便、止咳化痰、清熱瀉火。桃仁能改善經期不調、經血量少或過多、經期疼痛等病症,緩解腸燥、促進消化道分泌,加速腸道排放,促進呼吸道分泌物分泌,擴張呼吸道,降低咳嗽氣喘。桃仁常用於治療經閉、痛經、產後瘀滯腹痛、癥積痞塊、跌打損傷、腸燥便祕、寒痰咳嗽、痰多無色且稀薄、咳嗽氣喘等病症。

總結: 中藥方劑「 桃仁粥 」是由桂枝、生薑、生地黃和桃仁組成。該方劑具有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等功效。主治邪氣侵略心臟,導致肚子疼痛。

傳統服藥法


桃仁3兩(去皮尖)。
活血通經,祛瘀止痛。
以水1升,研取汁,和粳米2合煮粥食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桃仁粥具有活血化瘀、止痛的功效,但是孕婦、出血性疾病患者、陰虛火旺患者慎用。
  • 桃仁粥具有活血化瘀、止痛的功效,但是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腹痛氣喘心絞痛胰臟炎月經腹痛胃及十二指腸炎百日咳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胃下垂胃腸出血月經稀少咳嗽下腹部痛身體消瘦上腹胃脘痛吞咽障礙

相同名稱方劑


桃仁粥, 出處:《聖惠》卷九十六。 組成:桃仁21枚(去皮尖),生地黃1兩,桂心1兩(末),梗米3合(細研),生薑1分(并地黃、桃仁以酒3合,研絞取汁)。 主治:邪氣攻心,腹痛。

桃仁粥, 出處:《證類本草》卷二十三引《食醫心鏡》。 組成:桃仁3兩(去皮尖)。 主治:活血通經,祛瘀止痛。主治:咳嗽氣喘,胸膈痞滿,痃癖血癥,血瘀所致的心腹疼痛;婦女血滯經閉、痛經,及跌打損傷等。傳屍鬼氣,血氣不通,日漸消瘦。産後血癥,疼痛,不多食。冷氣心腹痛、妨悶。胸脅刺痛,以及高血壓、冠心病、心絞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