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桂心三物湯中含有桂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通陽氣,散寒止痛: 桂枝性溫,味辛,入心、脾、膀胱經,具有溫通陽氣、散寒止痛的功效。對於寒邪客於經絡、氣血運行不暢所導致的四肢厥冷、疼痛等症,桂枝能起到溫經散寒,改善血液循環的作用,幫助止痛。
2. 協調營衛,扶正祛邪: 桂枝入心經,能溫通心陽,協調營衛,提高機體抵抗力。在治療寒邪入侵引起的疾病時,桂枝能扶正祛邪,增強正氣,幫助機體恢復正常功能。
因此,桂枝作為桂心三物湯的組成藥物,其溫通陽氣、散寒止痛以及協調營衛、扶正祛邪的作用,使其成為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桂心三物湯中加入生薑,主要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一、溫散寒邪: 桂心三物湯主要用於治療寒凝心脈所致的胸痛、心悸、脈沉遲等症。生薑性溫,具有散寒解表、溫中止痛的功效,可助桂枝、芍藥溫通心脈,散寒止痛,緩解胸痛症狀。
二、和中降逆: 生薑還有和胃降逆的作用,可緩和桂枝的辛溫燥烈之性,避免其過度溫燥傷津,同時能協助桂枝、芍藥共同發揮舒緩氣機、調和氣血的作用,使心脈通暢,氣血運行正常。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桂心三物湯的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首載於《金匱要略》,主治「心中痞,諸逆懸痛」。所謂「心中痞」指胸脘痞悶窒塞感,「諸逆懸痛」則概括由氣機上逆引發的牽掣性疼痛(如胃氣上逆之嘔吐、橫膈痙攣等)。其病機核心在於中焦虛寒,陽氣不運,導致氣機升降失常、寒凝作痛。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探析:
桂心(二兩)為君
- 性味辛甘大熱,擅溫通心陽、散寒止痛。《本草匯言》指其能「解散陰寒,宣導血脈」,針對「寒凝氣滯」之病機核心,通過溫通之力破除中焦痞寒,引導氣機下行。
生薑(二兩)為臣
- 辛溫之性協同桂心加強散寒效能,其止嘔特性直接針對「諸逆」症狀。《藥性論》強調生薑「主痰水氣滿,下氣」,能降胃氣、化痰飲,緩解氣逆懸痛。
膠飴(半斤)為佐使
- 甘溫質潤,一則制約桂、薑之峻烈,防其耗傷陰液;二則藉甘緩之性鬆弛平滑肌痙攣(《傷寒論》用飴糖治「腹中急痛」可證),三則補益中氣,助陽氣生發以消陰翳。
配伍特點:
- 辛甘化陽法:桂心生薑辛散配膠飴甘緩,暗合《內經》「辛甘發散為陽」之旨,共奏溫補中焦、散寒降逆之效。
- 寒痛並治結構:桂心生薑散寒以治本,膠飴緩急止痛以治標,形成標本兼顧的治療架構。
- 劑量精妙處:膠飴用量獨重(半斤),彰顯仲景「治虛寒性疼痛必重甘緩」的用藥規律。
機理推衍:
此方通過溫陽散寒恢復中焦氣化功能,使痞結得散;同時調暢氣機、緩解拘急,令上逆之氣平復。其作用層次可分解為:
- 溫運層面:改善胃腸血液循環,促進蠕動功能(桂心生薑的揮發油與辛辣成分作用)。
- 鎮痙層面:膠飴的葡萄糖成分可能抑制平滑肌過度收縮,緩解「懸痛」。
- 調節層面:調整自主神經功能,減少迷走神經過度興奮導致的逆蠕動(對應「諸逆」病態)。
此方體現張仲景「病與證相結合,藥與機相呼應」的組方思想,對後世溫裏劑的發展具有深遠影響。
傳統服藥法
桂心2兩,膠飴半斤,生薑2兩。
上(口父)咀。以水6升,煮取3升,去滓納飴,分3次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桂心三物湯, 出處:《千金》卷十三。 組成:桂心2兩,膠饴半斤,生薑2兩。 主治:心中痞,諸逆懸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