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麻黃引氣湯中包含麻黃,乃因其具有發散風寒、宣肺解表之功效。麻黃性溫,入肺經,可宣通肺氣,驅散外邪。對於風寒束表、肺氣不宣所致的發熱、惡寒、無汗、鼻塞、咳嗽等症狀,麻黃能起到解表散寒、開宣肺氣的作用,使邪氣得以外出,氣機得以宣通。
此外,麻黃還有利水消腫之功效,對於風寒水飲、肺氣不利導致的咳嗽、喘促等症狀,麻黃亦能發揮功效。因此,麻黃引氣湯中加入麻黃,有助於迅速解除表寒、宣通肺氣,改善呼吸道症狀。
麻黃引氣湯中加入杏仁,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潤肺止咳:杏仁性味苦甘,入肺經,具有潤肺止咳、降氣平喘的作用。麻黃引氣湯主治外感風寒,肺氣不宣,症狀包括咳嗽、氣喘等,杏仁可以幫助緩解這些症狀,使肺氣通暢,呼吸順暢。
- 宣肺利氣:杏仁具有宣肺利氣的作用,可以幫助麻黃等藥物疏風散寒,促進肺氣宣發,有利於藥效的發揮。
麻黃引氣湯中加入生薑,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 麻黃性溫而燥,容易耗傷津液。生薑性溫,味辛,能解表散寒,又能和中降逆,可緩解麻黃的燥烈之性,避免傷陰耗津。
- 增強療效: 生薑與麻黃同用,可增強其發汗解表之效,加速體內濕氣排出,有助於治療風寒表證。同時,生薑也能溫中散寒,促進氣血運行,有助於改善體內寒涼狀態,使治療效果更佳。
麻黃引氣湯中加入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降逆止嘔: 麻黃引氣湯主治外感風寒,肺氣不利,症見發熱惡寒、咳嗽氣喘等。半夏性溫,味辛,入脾、胃經,能燥濕化痰,降逆止嘔。對於因寒邪客肺,肺氣不利而導致的痰涎壅盛、氣逆上衝、胸悶氣促等症狀,半夏具有很好的緩解作用。
- 調和藥性: 麻黃性溫,辛散,能發汗解表,但易傷津液。半夏性溫,味辛,能燥濕化痰,又能和中降逆,起到調和麻黃燥烈之性,避免傷陰之弊。
麻黃引氣湯中加入石膏,主要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 清熱瀉火,解表散寒: 麻黃引氣湯以麻黃、桂枝等藥物為主,溫陽散寒,但亦可引起內熱。石膏性寒,具有清熱瀉火之效,可平衡麻黃等藥物的溫燥之性,避免溫燥傷陰,防止寒熱夾雜,更有效地發揮散寒解表的作用。
-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 石膏能緩解麻黃、桂枝等藥物的辛辣之性,使藥性更加平和,更好地配合其他藥物發揮作用。同時,石膏還能收斂肺氣,防止麻黃、桂枝等藥物過度宣散肺氣,導致氣虛。
綜上所述,石膏的加入不僅平衡了麻黃引氣湯的藥性,也使其更有效地治療外感風寒,兼具清熱瀉火之功效。
麻黃引氣湯中加入紫蘇葉,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解表散寒,宣肺止咳: 紫蘇葉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解表散寒、宣肺止咳的功效。與麻黃、桂枝等藥物搭配,可增強散寒解表之效,助於驅散風寒,宣通肺氣,緩解咳嗽、氣喘等症狀。
-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 麻黃性溫,燥性較強,容易傷津耗氣。紫蘇葉性微溫,偏潤,可緩解麻黃的燥性,避免其傷津耗氣,同時亦能增強麻黃宣肺止咳的效果,使藥效更為平和有效。
麻黃引氣湯中加入白前,主要是基於其宣肺化痰的功效。
白前味辛、甘,性微溫,入肺經,具有宣肺、利水、止咳等功效。麻黃引氣湯主治風寒束肺、氣逆喘咳,白前可與麻黃、杏仁等藥物協同作用,宣肺散寒,化痰止咳,緩解氣逆喘促等症狀。
此外,白前還有利水消腫的作用,可協助麻黃引氣湯排出體內寒濕,進一步改善患者的呼吸道症狀。
麻黃引氣湯中加入細辛,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引發藥力,助麻黃宣肺開表: 細辛性溫,味辛,具有發散風寒、溫經止痛、通鼻竅之效。與麻黃同用,可助麻黃宣散肺氣,引發藥力直達病所,增強其發汗解表之效,更能迅速解除表寒證。
- 溫肺散寒,緩解寒邪凝滯: 細辛入肺經,可溫肺散寒,化解寒邪凝滯於肺,有助於疏通氣道,緩解鼻塞、流涕等症狀。與麻黃合用,可共同發揮溫肺解表之功效,更能促進寒邪外解,達到治療表寒證的目的。
麻黃引氣湯中加入桂枝,主要是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溫陽化氣,助麻黃宣肺:桂枝性溫,入心、肺、脾經,具有溫陽化氣、散寒止痛的功效。麻黃則性辛溫,入肺、膀胱經,具有宣肺散寒、發汗解表的功效。兩藥合用,可溫陽化氣,助麻黃宣肺之力,增強其開宣肺氣、散寒止咳的效果。
- 調和藥性,避免燥烈:麻黃性燥烈,易傷津液。桂枝性溫和,可調和麻黃的燥烈之性,防止傷陰耗氣,使藥性更加平和,避免對人體造成過大的刺激。
麻黃引氣湯中包含淡竹葉,主要是由於淡竹葉具有清熱利濕、涼血止血的功效,與方劑中的麻黃、石膏、杏仁等藥物相配伍,可以更好地發揮其清熱解表、宣肺止咳的作用。
淡竹葉的清熱利濕,可以輔助麻黃、石膏等藥物清熱解表,並去除體內因熱毒引起的痰濕,使肺氣宣通,咳嗽得以緩解。同時,淡竹葉的涼血止血,可以減輕麻黃等藥物可能引起的肺熱燥咳、咽喉乾燥等副作用,使治療更加安全有效。
麻黃引氣湯中加入橘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理氣寬中,行氣止咳:橘皮味辛、苦,性溫,具有理氣寬中、行氣止咳的功效。麻黃引氣湯主治風寒束肺,氣機阻滯所致的咳嗽、喘息等症狀。橘皮加入其中,可以幫助理氣開鬱,使肺氣宣暢,達到止咳平喘的效果。
- 和解表寒,緩解麻黃之燥:麻黃性溫,燥烈,容易傷津耗氣。橘皮性溫,能和解麻黃之燥,避免其過於燥烈而損傷肺陰,使藥效更平和、溫和。
總之,橘皮在麻黃引氣湯中起到理氣止咳、和解表寒的作用,協同其他藥物,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主治功效
麻黃引氣湯主治功效分析
古籍記載主治
根據古籍記載,麻黃引氣湯主治「肺勞實,氣喘鼻張,面目苦腫。」。
治療原理分析
麻黃引氣湯的治療原理,可以從其藥物組成及功效來分析:
1. 宣肺解表,降氣平喘:
- 麻黃: 為君藥,發汗解表,宣肺平喘,為方中主藥,針對「氣喘鼻張」的主症。
- 杏仁: 降氣止咳平喘,潤肺化痰,輔助麻黃加強平喘之效。
- 紫蘇葉: 理氣寬中,解表散寒,與麻黃相配,增強發汗解表之力。
- 桂枝: 溫經通陽,助麻黃發汗解表,溫肺化飲。
- 白前: 降氣化痰止咳,用於痰壅氣逆之喘咳。
2. 清熱瀉火,除煩消腫:
- 石膏: 用量獨重,清熱瀉火,除煩止渴,針對「肺勞實熱」之病機,又能制約麻黃、桂枝等藥的溫燥之性。
- 淡竹葉: 清心除煩,利尿,可助石膏清熱,並導熱下行,從而緩解面目腫脹。
3. 溫化痰飲,降逆止嘔:
- 半夏: 燥濕化痰,降逆止嘔,與生薑相配,加強溫化痰飲、和胃降逆之功。
- 生薑: 溫肺止咳,溫中止嘔,既可助麻黃、桂枝發散風寒,又能制約石膏的寒涼。
- 細辛: 溫肺化飲,止咳,與麻黃相配,加強宣肺平喘之效。
- 橘皮: 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用量雖少,但可以調節方中其餘藥物的藥性,並有助於脾胃的運化。
總結
麻黃引氣湯全方以麻黃為君,取其宣肺平喘之功;臣以石膏清熱瀉火,針對「肺勞實熱」之病機;佐以杏仁、紫蘇葉、桂枝、白前、半夏、生薑、細辛等藥,分別起到降氣平喘、溫化痰飲、解表散寒的作用;使以淡竹葉清心除煩,利尿消腫,與石膏相配,增強清熱之效。諸藥合用,共奏宣肺平喘,清熱化痰,降逆消腫之功。
該方劑寒溫並用,宣降同施,標本兼顧,故能有效治療肺勞實熱所致的氣喘鼻張、面目浮腫等症。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麻黃引氣湯, 出處:《千金》卷十七。 組成:麻黃5分,杏仁5分,生薑5分,半夏5分,石膏8兩,紫蘇4分,白前3分,細辛3分,桂心3分,竹葉(切)1升,橘皮2分。 主治:肺勞實,氣喘鼻張,面目苦腫。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