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麻黃根散的組成中包含麻黃,主要原因如下:
- 解表散寒: 麻黃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發汗解表、宣肺止咳之功效。麻黃根散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感冒,麻黃作為主藥,可驅散外寒,促進汗出,解除表邪。
- 利水消腫: 麻黃具有利水消腫之效,對於寒飲停滯導致的浮腫,可配合其他藥物發揮更佳療效。麻黃根散中其他藥物也具有利水消腫作用,與麻黃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治療目的。
麻黃根散方中加入麥門冬,主要出於以下兩點考慮:
- 緩解燥熱: 麻黃根性微寒,善於宣肺散寒,但亦易耗傷津液。麥門冬味甘微苦,性寒,具有養陰生津、潤肺清心的功效,可緩解麻黃根散宣肺散寒後可能造成的燥熱,避免損傷津液。
- 滋養肺陰: 肺為嬌臟,易受寒邪侵襲,且與津液關係密切。麻黃根散宣肺散寒的同時,也可能損傷肺陰。麥門冬可滋養肺陰,有助於修復受損的肺部,維持肺部的正常功能。
因此,麻黃根散中加入麥門冬,可有效避免藥性偏燥,平衡藥性,提高療效。
麻黃根散中加入黃芪,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氣固表: 麻黃根散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感冒,其藥性偏寒涼,容易耗傷正氣。黃芪性溫,具有補氣固表的作用,可以增強人體抵抗力,抵禦風寒外邪侵襲,避免感冒後正氣虛弱,延長病程。
- 調和藥性: 麻黃根散中含有麻黃等辛溫發散的藥物,容易引起燥熱。黃芪性平和,可以緩解麻黃的燥熱之性,使藥性更加平和,避免對人體造成負擔,提高治療效果。
麻黃根散方中加入龍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鎮靜安神:龍骨性寒,入心經,具有鎮靜安神的作用。麻黃根散主治風寒表證,患者常伴隨頭痛、發熱、惡寒等症狀,而龍骨的加入可以緩解患者的焦躁不安,使症狀緩解得更快。
- 固表止汗:龍骨具有固表止汗的作用,可以減少患者因風寒侵襲而引起的汗出。麻黃根散中麻黃性發散,容易導致患者出汗,龍骨的加入可以平衡麻黃的發散之性,防止患者汗出過多,進一步減輕病情。
麻黃根散中加入甘草,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 麻黃根性微寒,具發汗解表之效,但容易傷津耗氣。甘草性甘溫,具有補脾益氣、緩解藥物毒性之功。二者配伍,可調和麻黃根的寒性,避免其過度耗損人體正氣,使藥效更溫和、安全。
- 增強療效: 甘草與麻黃根相配,可增強麻黃根發汗解表之效。甘草能緩解麻黃根對脾胃的刺激,使其更易於發揮作用。同時,甘草可調節人體的免疫功能,增強機體抵抗力,更有效地緩解病症。
主治功效
麻黃根散主治功效分析
主治症狀:
根據古文記載,麻黃根散主要用於治療以下症狀:
- 虛汗、盜汗不止: 多部醫書皆提到麻黃根散可用於治療虛汗、盜汗,特別是產後虛汗不止,以及小兒盜汗。如《聖濟總錄》中提到「治風虛多汗」、「治虛汗」、「治大虛汗出欲死,若自汗不止」;《女科證治準繩》、《醫方集宜》、《太平聖惠方》、《濟陰綱目》、《脈症治方》、《婦人大全良方》、《世醫得效方》、《証治準繩‧女科》、《產科發蒙》、《胤產全書》等也均有類似記載。
- 咽喉乾燥: 《太平聖惠方》和《幼幼新書》中提到麻黃根散可用於治療「小兒盜汗不止,咽喉多幹」。
- 心神煩熱: 《太平聖惠方》和《幼幼新書》中提到麻黃根散可用於治療「小兒盜汗不止,咽喉多幹,心神煩熱」。
- 口乾心煩,不欲飲食,四肢少力: 《太平聖惠方》和《奇效良方》中提到麻黃根散可用於治療「虛勞盜汗,口乾心煩,不欲飲食,四肢少力」。
- 胸脅脹痛: 《脈症治方》記載一病案,患者「忽患胸脅脹痛、口乾、煩渴、虛汗如雨」,使用了麻黃根散。
- ** 其他症狀**:《脈症治方》中也提到該方劑可用於「舌上時有黑胎、大小便遺出不知」等症狀。
治療原理分析:
麻黃根散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中醫的益氣固表、斂陰止汗的理論。
- 益氣固表:
- 黃耆 為方中重要的補氣藥,能補益肺脾之氣,固表止汗。古文記載「黃耆得防風,其功愈大,為易於固表也」,說明黃耆與防風配伍,可以增強固表止汗的效果。《產科發蒙》記載:「經效黃耆散,療產後汗出不止。」
- 人參 補氣,與黃耆合用增強補氣之力。如《醫方集宜》載:「產後虛汗不止,宜用:黃耆湯;麻黃根散;人參湯。」
- 白朮 健脾益氣,與黃耆合用,可以增強脾胃運化功能,從而達到益氣固表的作用。《聖濟總錄》記載:「治風虛多汗少氣。牡蠣白朮散方。」
- 斂陰止汗:
- 麻黃根 為方中主藥,具有收斂止汗的功效。與發汗解表的麻黃不同,麻黃根專門用於止汗。多部醫書均強調了麻黃根的止汗作用。
- 牡蠣 具有收斂固澀的作用,能夠收斂陰液,減少汗液的流失。古文記載「牡蠣腎家藥也,以腎液入心為汗,故止汗又宜固腎」,說明牡蠣通過滋補腎陰來達到止汗的目的。《聖濟總錄》記載:「治風虛多汗。牡蠣散粉方。」
- 當歸 養血活血,有助於滋養陰液,改善因虛汗導致的陰血不足。
- 麥門冬 滋陰潤燥,可以改善口乾咽燥的症狀,並有助於恢復體內的陰液平衡。
- 龍骨 鎮靜安神,收斂止汗。
- 調和諸藥:
- 甘草 調和諸藥,緩急止痛,並能益氣補中。
總結: 麻黃根散通過益氣固表、斂陰止汗,從而達到治療虛汗、盜汗的目的。方中以麻黃根、牡蠣收斂止汗為主,配合黃耆、人參等補氣藥以固表,再輔以當歸、麥門冬等滋陰藥以斂陰,全方共奏益氣固表、斂陰止汗之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麻黃根散有發汗、解表的作用,不宜長期服用。如果有發熱、咳嗽、咽喉腫痛等症狀,應先去醫院就診,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麻黃根散。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麻黃根散, 出處:《聖惠》卷二十三。 組成:麻黃根2兩,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牡蠣2兩(燒爲粉)。 主治:風虛汗出不止。大虛汗出欲死,或自汗不止。
麻黃根散, 出處:《聖惠》卷八十三。 組成:麻黃根半兩,敗蒲灰半兩,麥門冬(去心,焙)半兩,黃耆(銼)半兩,龍骨半兩,甘草(炙微赤,銼)半兩。 主治:小兒盜汗不止,咽喉多乾,心神煩熱。
麻黃根散, 出處:《聖惠》卷七十八。 組成:麻黃根半兩,當歸(銼,微炒)半兩,黃耆(銼)半兩,人參(去蘆頭)半兩,甘草(炙微赤,銼)半兩,牡蠣粉半兩。 主治:産後虛汗不止,身熱發渴,驚悸不安。
麻黃根散, 出處:《聖惠》卷二十九。 組成:麻黃根1兩,牡蠣粉1兩,黃耆2兩(銼),人參1兩(去蘆頭),枸杞子1兩,麥門冬3分(去心),白龍骨1兩,白茯苓1兩,熟乾地黃1兩。 主治:虛勞盜汗,口乾心煩,不欲飲食,四肢少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