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探討過《傷寒論》經方的簡化學習之路後,這次我們要更進一步,談談如何簡化過去千年來,全部中藥方劑的學習困境。
透過現代數據分析技術,我們能清楚地揭開古人藥方演變的秘密,讓學習者明白其中的真相與核心規律,學習起來就易如反掌。
中藥方劑雜亂的原因
千年以來,多數中醫學習者的重點都放在中藥方劑的學習上。他們往往需要花上好幾年時間,跟隨老師抄寫與背誦藥方,這是一件極為困難的事。
原因在於,過去歷史累積下來的中藥方劑數量實在太龐大。以雲端中醫的中藥方劑資料庫為例,至少已經收錄超過13萬筆資料,而這還只是冰山一角。
若進一步分類,這些方劑中有來自《傷寒雜病論》的方,也有「時方」、「秘方」、「食譜方」...等等,號稱能治療數不清的疾病。若單純以「數量」來看,似乎永遠也學不完。

而今,運用現代數據分析技術才發現,根本就是被騙了!因為,運用現代數據分析技術,完全可以破解其中規律,常見的情況有以下三種:
- 同方異名:相同的藥物組合,卻換了一個名字;或是原本叫「湯」,後來改稱「丸」、「散」或「錠」。
- 加減變化:在基本方的基礎上,只是增減一兩味藥材,就被命名為另一個方。例如「麻黃湯」與「還魂湯」僅差一味藥。
- 借古立名:後代有些醫家為了凸顯自己的權威性,會創造新方,卻假託為古代名醫如張仲景的「秘傳方」,這類情況並不少見。
總結來說,不要被繁雜的藥方名稱迷惑,真正要研究中藥方劑的人,關鍵在於看「藥物組成」,而非表面上的「名稱」。
事實上,若用現代資料比對技術,就像檢測論文抄襲率一樣,很快就能看出方劑間的高度重複。
許多古代醫師似乎刻意把藥方弄得愈複雜,凸顯自己醫術高深,但拆解後的核心原理,其實並不難理解。
中藥方劑的本質非常單純
事實上,中藥方劑並沒有想像中那麼複雜,從以下三點就能清楚理解背後的原因:
1.諸方源自《傷寒雜病論》
有學過中醫的人都知道,《傷寒雜病論》被譽為「方書之祖」。為什麼呢?
如果從資訊化演度的角度來看,在漢朝張仲景所處的戰亂時代,百姓困苦,疾病叢生。
他與後人廣泛收集各種藥方,將其整理成一本合集,可以想像是「中藥方劑第一個資料庫」。

後世醫家便是在這個基礎上,不斷加減、研究、擴充,隨著朝代演進,方劑數量自然越來越多。
歷代中醫學派看似差異很大,卻是在《傷寒雜病論》的基礎上,透過化裁、融合新理論,發展出龐大的方劑系統。但就藥物組成而言,仍有很大一部分與《傷寒雜病論》高度重疊。這裡舉三個例子:
- 李東垣(補土派):由「建中湯」發展為「補中益氣湯」。
- 朱丹溪(滋陰派):由「腎氣丸」化裁成「知柏地黃丸」。
- 溫病派:由「白虎湯」衍生出「清氣分熱」系列方。
可見,雖然方劑名稱繁多,但核心來源單純。所以學中藥一定要先學《傷寒雜病論》,這是一切方劑的基礎。
2.方劑核心藥物數量有限
古人沒有電腦,腦中能記住的藥材數量自然有限,不然就是家中要放不少書,定時要去查。
多數醫家一輩子熟悉的常用中藥不超過一百味,基於這樣的記憶與運用能力,他們實際上不可能開出極其複雜的藥方。
以雲端中醫的統計來看,傷寒論經方的用藥極少,學習中藥非常簡單,複雜是在辨證。
後代中醫師最常使用的組成,也只是「四物湯」與「八珍湯」這類簡單有效的方劑。
換句話說,雖然歷史上留下幾十萬個中藥方,但絕大多數都只是由不到60味中藥不斷組合變化而成。
統計數據確認,一般人一生只要學會60個中藥單方,就可以組成過千年以來至少82%以上的中藥方劑,一點都不困難!
重點不在於死記硬背數十萬方,而是如何靈活運用這些中藥。
3.有些方劑現代已無法使用
透過對於古方的分析之後發現,不少古代藥方中含有硃砂、雌黃、硫黃、鉛丹、輕粉、爐甘石、穿山甲...等,這些在現代社會限制使用。
更極端的是,有些藥方甚至使用齒垢、人中黃(人糞)、童便(幼童小便)、狗寶(狗的胃結石)...等,這些顯然不能位現代人所接受,早已不具現代實用性。
打破經方與時方界線
過去幾十年來,《傷寒論》的經方被許多中醫大師大力推廣,彷彿治病就一定要用經方才會見效,而後世發展出的「時方」或「寒涼派」方劑,則常被認為效果不佳。
然而,只要深入研究後代的溫病派或寒涼派,就會發現它們的方劑多半仍是源自於經方的加減,例如由「麻杏石甘湯」、「白虎湯」、「黃連阿膠湯」演變而來。
本質上,仍是在原有基礎上的調整。古代醫者多半非常保守,若不是因為臨床中遇到困境,甚至見到病患因藥方無效或副作用而喪命,他們其實不會輕易改革。從蘇軾聖散子方案例,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雲端中醫團隊在最初的10年間,也一直深信「學中醫必學經方」、「經方無敵」的觀念,誓言要推廣經方。
然而,隨著大量經絡數據與會員回饋後逐漸發現:經方對某些「特定經絡體質」的人其實效果有限。
尤其對於「鐵三角經絡化熱體質」的人,運用經方(熱性藥物)不僅無效,甚至在炎熱的夏季與初秋還可能出現反效果。
驗證這個現象一點都不難,雲端中醫多數會員,都是「四處看病卻療效不佳」的人,他們常找經方大師求治,但實際效果有限。
相反地,也有一些自學中醫的會員,習慣自行購買科學中藥服用,他們清楚發現,每年7-9月炎熱時期,運用經方的效果確實有限,有時候根本就用不到。
最初發現這一現象時,團隊還抱持懷疑,但連續觀察10年以上之後,已反覆確認這個事實。
從歷史角度來看,也能發現相同規律:只要某個時期天氣特別炎熱,寒涼派就會特別流行,而經方派則會受到批評甚至反對。這正應了古人所說的「聖之時者也」。
真正有效的中藥流派,往往是依照當時的氣候與環境而演變,只適用於特定的時代,並沒有永遠神效的中醫派別。
掌握「方證」與「經絡體質」是秘訣
以上分析的那麼多,那中藥方劑到底要怎麼學?原理其實很簡單。
只要學習《傷寒雜病論》與後代常見的中藥方劑,不限經方或時方,將每一種視為是一個「方證」。
真正神效的中醫派別與療法,不用外求,必須內求,只要了解自己的體質,你就知道自己需要什麼派別!
有空時閱讀雲端中醫的中藥方劑資料庫,幾乎每一種都有非常詳盡的解釋,可以比對自己的「經絡體質」,就可以知道適合不適合自己服用。例如:
- 「寒性陽虛體質」或「綜合經絡體質」的人,使用經方或熱性中藥,往往效果極佳,療效甚快!
- 「鐵三角化熱體質」的人體內燥熱,尤其在炎熱季節,則更適合運用寒涼派方劑,運用極度寒涼的化學西藥亦是合理。
就去居住的地區而已,如果住在赤道高溫地區,運用傷寒論經方的效果往往相當有限。然而如果長期在冷氣房,一天到晚吃寒涼食物,那也適合經方或熱性中藥。
在可見的未來,雲端中醫會提供更多個人化的自動建議分析,列出個人化的「中藥方證」清單,加速這種中藥方證的學習。
總結:
千年來的中藥方劑本質並不複雜,任何人只要掌握幾個核心藥物,就能理解大多數古方。經方與時方之間沒有絕對界線,關鍵在於認清自身體質。
事實證明,寒性體質適合經方,熱性體質則更適合寒涼派或西藥。中醫真正的智慧,正是在於根據周遭環境與經絡體質靈活調整,而不是執著於某一派別。

雲端中醫編輯組
雲端中醫開發團隊由一群對中醫充滿熱情的軟體工程師組成,專長於 Python,SQL,NoSQL,Node.js,各種 AI 框架及雲端平台開發。目標是推動自學中醫及五術,讓更多人能以簡單易懂的現代化方式理解中醫,進而傳承中國古老而深遠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