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經常看到越來越多名人,毫無預警地出現重大疾病,甚至突然離世。難道這些疾病真的無法預防嗎?事實上是可以的!
真正的問題在於,現代醫學在疾病預測上的能力仍不足,而中醫擁有完整且系統的預防醫學理論,卻長期未被主流醫學所認可。
本文透過歸納千年來中醫預防疾病的各種理論,引導讀者可以精準地預防疾病,讓大家知道其實有很多的方法可以運用。
現代醫學預測疾病依然落後
2025年8月時,一位會員私下分享,他在一次家庭聚餐中,弟弟訴說他意外發現肝臟有血管瘤,讓他連續好幾個晚上失眠,因為對未來充滿了恐懼和不確定。
由於不需服藥,現代醫學建議只能「持續追蹤觀察,定期檢查」,但這對弟弟來說,根本無法帶來任何實質上的安心。
他很想知道,肝臟血管瘤究竟是怎麼形成的?有沒有辦法讓它完全消失?即使已經身處2025年,AI科技如此發達,這個問題依然讓他心神不寧。
這種情況也凸顯了現代醫學的盲點:它擅長處理「已經發生的疾病」,而不是「即將發生的疾病」。
目前的主流醫學影像(如X光、CT、MRI、超聲波)和實驗室檢查(如血液、尿液生化)通常只能在疾病發展到一定階段後,發現結構性的改變(像是腫瘤、血管阻塞)或明顯的功能異常。

當這些指標能被檢測確認時,疾病往往已經進展了一段時間,器官也可能已經受到實質性的損傷。
這導致了大家經常錯過了最佳的「黃金治療時間窗」,治療的難度和成本也大幅增加。
現代醫學明顯缺乏對「疾病前期狀態」的有效識別工具,從健康狀態到疾病狀態之間存在一個漫長的、複雜的、動態的「灰色地帶」(亞健康或疾病前期)。
在這個階段,身體內的異常變化已經悄悄開始累積,但還沒有嚴重到能被常規檢查捕捉。而這,正是現代醫學最缺乏有效識別工具的區塊。
中醫就是完整的預防醫學
許多現代人對中醫的療效感到懷疑?覺得中醫這們醫學很落後,很不科學!
主要原因在於中醫的診斷基礎,如經絡和氣血,是肉眼看不見的抽象概念,這讓習慣現代科學實證思維的人難以理解。
中醫透過「望、聞、問、切」所診斷出的「證」,往往是在現代醫學檢查不出具體疾病之前的身體狀態。
這裡舉個例子,如果有一個年輕人,在早上起床之後沒食慾,不想吃早餐、感到噁心想吐、有點頭暈暈的,嘴巴苦苦的,很容易口渴,有一點胸悶,心情有一點煩。
這時候,你去醫院檢查,從安排檢查到正式檢查完之後,可能都兩個星期了,可能所有檢驗指數都正常,也找不出任何疾病。

但這些一連串的症狀,在中醫來看是不能忽視的。中醫會將其辨證為「肝脾不和」的狀態,並開立像「小柴胡湯」之類的藥方,通常一天內就能快速緩解所有症狀。
若完全依賴現代醫學,在疾病尚未形成之前,這些症狀可能只會被視為小毛病,患者只能服用一些症狀緩解藥物,然後不斷定期檢查,直到某天身體真的出現可被檢測出的病變,例如腫瘤或化學指數異常,才開始進一步治療。
這種「等病成形才治療」的落後思維,完全無視身體在疾病尚未惡化前一次又一次發出的警訊。更匪夷所思的是,這樣的觀念竟然還主導著大多數現代人的醫學常識。
在西醫還沒有能力檢查出來之前,運用中醫的改善方法,專注在讓這些症狀消失,這就是精確的預防醫學,是延緩器質性病變出現的有效方法
中醫預測疾病的方法
事實上,中醫對於預測疾病的方法已經累積千年,以下將本文綜合歸納當代中醫研究者楊力的《中醫疾病預測學》,讓大家知道預測疾病是完全可能的。
1.依照身體全息律預測
首先要提出最常見的預測方法,也就是過去千年來中國的醫家最常運用的方法,體內的所有疾病都會預先反映在全身每個部位,常見如下:
- 頭面五官:顱面、眉毛、鼻子、嘴唇、牙齒、口、眼睛(五輪八廓、虹膜、瞳神、白睛)、人中、耳的形態與色澤變化。
- 皮膚紋理:皮膚皮下絡脈的形態與顏色、舌下絡脈、手紋(手相學)、足紋(足相學)。
- 背俞穴:透過觀察背後的壓痛點、結節,推斷出體內五臟六腑有哪些疾病。
- 舌象、脈象:透過把脈或觀察舌頭狀態,就可以推知體內五臟六腑的疾病。
- 手腳溫度:手腳溫度可以判對體內五臟六腑的氣血強旺程度。
- 排泄物:大小便、痰液、汗液、精液、白帶經血的狀態,可以判對體內寒熱與臟腑狀態。
請不要小看以上簡單列出這些內容,每一個主題都可以寫一本非常厚的書。

經常幫別人按摩的人都知道,透過腳底按摩或背部、腹部按摩,只要某些部位特別疼痛或結節,通常都反映出體內的一些疾病,而準確性是非常高的。
以上所有診斷的方法推斷出來的疾病,如果去現代醫院檢查,通常是檢查不出來的。醫生會告訴你沒病,因為這是不同層次的診斷法。
2.依照趨勢推演預測
千年以來,中醫提出了許多推演疾病發展的理論,例如「六經辨證法」與「衛氣營血辨證法」。
這些理論的核心假設是:如果某種疾病未能及時治癒,它就會不斷演變,最終發展到最嚴重且無法治療的狀態。
其中,「五行臟腑推演」是最常見的一種方法。由於臟腑之間存在五行的生剋關係,可以根據五行的生剋、乘侮關係,推斷病情的發展方向。

以常見的五行推演為例:假設一個人患了肝病(屬木),治療時不能只著重在肝(木),還需要兼顧脾胃(木剋土),並且預防疾病波及腎臟(土剋水)。
這種方法是一種相當前瞻的疾病預測思路,只可惜現代西醫對此仍缺乏理解。
如今,許多人喜歡算命,而算命的核心本質其實也與五行有關。
例如,若一個人本命屬土,在「木年」時,如果流年或本命中沒有遇到能「通關」的五行(如火)來轉化,就容易在該年運勢不佳,因為木剋土。
3.依照情緒、個性預測
《黃帝內經.素問》提到「百病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正氣留而不行,故氣結矣。」
遠從古代的《黃帝內經》就已經提到,容易生氣或思慮過多,會影響身體氣血的正常運行,造成氣結。
以上面提到的這位會員的弟弟為例,每個認識他的人都知道,他非常容易生氣,動不動就脾氣暴躁。像這樣的人,從中醫的角度來看,因為肝氣鬱結產生痰瘀(動脈瘤),也是理所當然的。

除非他的個性或情緒,可以透過修煉加以改變,否則在可見的未來,這個動脈瘤只會越來越惡化,最後轉變成惡性腫瘤,這是完全可以被預測的。
《黃帝內經》也提到夢境與疾病的關係,例如陰氣過盛則夢見涉深水、寒冷恐懼,陽氣過盛則夢見大火焚燒、燥熱難耐。陰陽俱盛者常見廝殺爭鬥之夢,反映體內劇烈衝突。
4.依照時間、節律預測
疾病,其實是一種重複出現的現象,只是多數人沒有加以記錄,因而遺忘了其中的規律。
雲端中醫自從2019 年推出個人版以來,便經常記錄會員日常生活中的各種真實案例。
經過數年的觀察後,發現一個相當明確的規則:每個人出現的症狀、疼痛與疾病,甚至發病的時間點,幾乎每年都會重複發生。
舉例來說,如果你在12月曾出現腳踝疼痛,那麼隔年同月份再次發生的機率極高,只是你平時沒有留意到這種週期規則。

更深入探討的話,可能會發現當時出現腳踝痛,其實是因為寒流來襲所致。如果她搬到北方(北京、日本)居住,那麼不一定要等到該月份,只要當地出現寒流,就可能引發同樣的症狀。
因此,腳踝痛可以與天氣預報結合,利用氣象變化來預測「六邪」(風、寒、濕等)所造成的疼痛。
《黃帝內經》對於時間節律與疾病的預測,描述內容非常詳盡,有興趣的人也可以進行閱讀。
5.依照遺傳體質預測
無論是中醫還是西醫,都認為體質與家族遺傳,會對每個人的疾病產生特定影響。
中醫尤其重視體質,並且能結合出生時的「五運六氣」與「天干地支」(八字)來推斷與預測疾病傾向。
從雲端中醫不少會員的回饋中發現,一些使用者都會幫家裡的人進行檢測,印證嬰兒的經絡型態往往容易遺傳自母親,這成為一個可以預測疾病的切入點。
例如,某會員的父親罹患小腦萎縮,而他的兒子經絡型態與父親幾乎相同,平時也容易出現頭暈、全身無力等症狀,發病就只需要「時間」這個催化劑。

從大量現代人的經絡數據中,可以歸納出「寒性陽虛體質」、「鐵三角體質」、「綜合經絡體質」...等等常見模式。這些經絡型態會在不同人身上反覆出現,顯示每個人確實擁有特定且穩定的體質現象。
以上的疾病預測方法,佔比整個中醫理論可以說還只是鳳毛麟角。中醫歷經千年的積累,還累積了更豐富預測疾病的寶貴知識。
任何人只要學習中醫的知識,就可以輕鬆預測自己身上的疾病,彌補單純依賴現代醫學的不足,並提供更積極且有意義的養生參考,這就是雲端中醫正在積極推廣的理念。

雲端中醫編輯組
雲端中醫開發團隊由一群對中醫充滿熱情的軟體工程師組成,專長於 Python,SQL,NoSQL,Node.js,各種 AI 框架及雲端平台開發。目標是推動自學中醫及五術,讓更多人能以簡單易懂的現代化方式理解中醫,進而傳承中國古老而深遠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