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半球每年在進入長夏季節之後,天氣非常的濕熱,有會員觀察幾年後確認,運用含有麻黃相關的方劑,竟然可以快速止汗,同時解除相關的症狀。
本文透過分析「越婢加术湯」的組成原理,探討有些人「汗多」其實是「汗不通」的補償性反應,應用相關的中藥可以快速止汗,提供給需要的人作為夏季養生參考。
濕熱季節運用越婢加术湯止汗?
中藥背後的神秘力量,即使到了2025年,已邁入高科技的AI時代,依然難以被完全解釋。
2025年8月期間,某會員私下分享,她已經連續幾年,每年到了最炎熱的7-8月,她都會出現一樣的症狀,包括:全身無力、極度疲勞、胸悶、小便不順暢、腰痠、全身大汗、口渴、心煩發熱……接著逐漸出現下腹脹痛,最後發展成膀胱炎。
幾年前,他曾經試過1-2次「越婢加术湯」之後,這些症狀竟然全部迅速改善。從此,他便在家中常備這款科學中藥,每到酷暑季節發作時就服用,連續好幾年都能快速緩解症狀。
這種中藥能有效改善全身出汗過多與一連串的不適,對他來說已是不爭的事實。

然而,她心中浮現了一個大疑問:明明自己已經大汗淋漓,怎麼還能使用含有「麻黃」這種發汗藥的方劑?這不是大家都懂的要藥禁忌嗎?
的確,自古以來,麻黃主要用於「發汗解表」,而夏季本就容易出汗,為何還要加重發汗?這不是自相矛盾嗎?
更讓人驚訝的是,它竟然穩定有效!這究竟是什麼原理呢?
運用麻黃治大汗原理
要探討這個問題之前,先釐清一個觀念,她並非單獨使用「麻黃」來改善大汗淋漓的症狀,而是透過整體方劑的配伍來達到治療效果。
「越婢加朮湯」的組成包括:麻黃(發汗解表)、石膏(清熱瀉火)、白朮(健脾祛濕)、生薑、大棗、甘草(調和脾胃、補中益氣)。關鍵在於麻黃、石膏與白朮這三味藥的巧妙搭配。
書上提到越婢加朮湯的原文是:「治肉極,熱則身體津脫,腠理開,汗大泄,厲風氣,下焦腳弱」白話解釋結合現代觀點如下:
肉極,「極」所指的是極度虛損,「肉極」即肌肉嚴重衰敗,從中醫的觀點來看,主要是脾虛濕熱長期耗傷所致(脾主肌肉),對應症狀是肌肉消瘦無力、肢體沉重。

因為濕熱鬱積體內化火,逼迫津液外泄。對應症狀是異常大量出汗、口渴、煩熱。
因為環境濕熱,導致毛孔開泄失調,汗液失控外流。這裡提到的「多汗」,不是一般人理解的出汗,而是身體裡有濕氣和熱氣鬱在皮膚表面,導致出汗不順。
「厲風」指風邪夾雜濕熱毒氣,侵襲皮膚經絡,對應症狀是皮膚瘙癢潰爛(如麻風、濕疹)、關節腫痛。
濕熱下注之後,阻滯氣血運行,導致下肢無力或浮腫。對應症狀是腿腳軟弱、行走困難、足脛浮腫。
所以這個條文簡單的幾個字,描述的是「脾虛濕熱鬱蒸」的嚴重狀態。對應現代疾病,常見的有:風濕免疫疾病(類風濕關節炎、痛風)、急性濕疹、蕁麻疹(風疹塊)等皮膚病、腎病症候群、下肢浮腫、代謝性疾病(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陰囊水腫、黃疸...等等(註1)。
「越婢加朮湯」之所以能有效,是因為它針對「濕熱困表、水濕鬱阻」的病機,透過三大核心手法進行調理:
- 發汗解表:麻黃疏散風邪,打開汗孔,協助體內鬱熱外洩;
- 清熱除濕:石膏清解體內鬱熱,配合白朮健脾祛濕,使濕氣得以轉化;
- 健脾固中:白朮、甘草、大棗、生薑調補脾胃,恢復氣化功能。
整體來看,《越婢加朮湯》正是透過「發汗解表+清熱除濕+健脾固中」的立體配伍,達到疏通鬱滯、恢復體內水液代謝平衡的目的。
這也正好解釋了,為什麼一個已經大汗淋漓的人,反而可以透過含有麻黃的方劑來治療,且效果顯著。關鍵不在於單味藥材,而是在於整體配伍與對病機的準確掌握。
「汗多」其實是「汗不通」的補償性反應
越婢加朮湯被運用千年以來,主要針對體內的兩個現象:
- 風濕在表:當人體受到外在的風和濕氣侵襲時,這些邪氣會停留在皮膚和肌肉之間,讓氣的運行變得不順暢,身體會感到沉重、酸痛或活動不靈活。
- 內有鬱熱:如果這些濕氣長時間積在體內排不出去,或者本身體質偏熱,那麼濕氣和熱氣就會混在一起,變成「濕熱」,進一步影響身體機能,可能出現發熱、口渴、身體悶熱、舌苔黃膩等症狀。
許多雲端中醫的會員,一看到「脾虛」+「濕熱」,一定會直覺地想到鐵三角經絡型態,這剛好也符合長夏季節的天氣狀態。
經過十多年來不少會員的實際觀察與回饋後發現,許多屬於「鐵三角經絡體質」的人,在炎熱的夏季常會出現大量出汗的情況,而且會一直出現感冒的感覺,尤其是膀胱經整個夏季都是虛證。
這種體質的變化,從相當年輕的個案就可以觀察出來。例如,有一位會員的女兒,每到夏季就全身大爆汗,尤其是頭部,整天都像洗完頭一樣,讓她很困擾。
經常在這個季節替她進行經絡檢測時,總會發現「鐵三角經絡型態」(脾經與膀胱經虛證),其中又以膀胱經虛證嚴重程度較高,分享其中一張經絡圖如下:

許多其他夏季爆汗的會員,也都是出現鐵三角經絡型態,而關鍵都是膀胱經虛證。
北半球從五月進入夏季之後,持續與累積濕熱8-9期間,體內到達的臨界點,這時候就要發病了。
當濕熱卡在皮膚表面,汗孔打不開,身體想散熱卻出不來,就會在身體局部出很多汗
有些部位(像頭、胸)可能汗特別多,但那不是正常的排汗,而是悶在裡面出不去的「假性多汗」
有的人會覺得:「我一直流汗,但又覺得不舒服,好像汗出得不暢快」,這就是這種濕熱鬱閉導致的狀況。
所以,大家以為「麻黃」是讓人大量出汗,但在這種方劑組成之下,它的作用其實是幫助打開汗孔(玄府),把被濕熱堵住的通道打開,它和石膏一起用,石膏屬於寒性、能清裡熱。
兩者搭配的重點是:石膏能壓制麻黃過強的發汗效果,防止出汗過度;麻黃則幫助石膏把熱氣從裡往外帶出來,讓悶在皮膚裡的熱透散出去;加上白术健脾燥濕,能把體內的濕氣也慢慢去掉。
果然,這位每年在濕熱夏季期間,都運用越婢加朮湯的會員,都很明確觀察到胸悶胸痛,體內感到非常火熱,而她的脾經穩定虛證,也符合脾虛,她是典型的「鐵三角化熱經絡體質」。

而出現的時間點,一定就是最炎熱,濕氣最重的長夏期間,這也符合她每年發病的時間點。
所以運用麻黃、石膏與白朮這樣三藥配合,就是在幫助通暢汗孔,把卡在表皮的濕氣去掉,清除濕熱,讓排汗變得自然、正常,不再局部冒汗或汗出不爽,不是強逼你大汗淋漓,那種「又悶又濕又汗多」的感覺自然就會消失。
總結:
「越婢加朮湯」中使用麻黃,其目的並不是為了單純「止汗」,也不是像一般人理解的「發一身汗就好了」。
它的真正作用,是協助打開被濕熱堵塞的汗孔,再搭配石膏清熱、白朮祛濕,從根本上處理導致汗液無法順暢排出的病因。
因此,學習中藥時,不能只看到麻黃就一概而論地認為夏天不能用。關鍵在於你是否真正了解疾病的本質與成因。只要診斷準確、運用得當,麻黃在夏季也可以妙用。
運用《傷寒論》中的經方,最大優勢就在於見效快、針對性強。以「越婢加朮湯」為例,通常服用不到2天,症狀就能顯著改善一大半,這種CP值極高的治療方式,怎麼會不值得一試呢?
註1:俞惠英,路新強.越婢加朮湯治療風濕熱痹37例療效觀察[J].亞太傳統醫藥,2013,9(06):152-153.

雲端中醫編輯組
雲端中醫開發團隊由一群對中醫充滿熱情的軟體工程師組成,專長於 Python,SQL,NoSQL,Node.js,各種 AI 框架及雲端平台開發。目標是推動自學中醫及五術,讓更多人能以簡單易懂的現代化方式理解中醫,進而傳承中國古老而深遠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