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透過網路學習《傷寒論》的人愈來愈多,掀起一波經方學習熱潮。然而,仍不時有學習者反映,儘管投入大量時間之後,卻仍感到理解困難、難以實際應用。
事實上,近代已有許多中醫名家致力於將其「化繁為簡」。而今透過經絡數據歸納統計,更是簡化到極點,已不再如過去般遙不可及,提供對傷寒論有興趣的人參考。
學習傷寒論經方及困境
不知從何時開始,學習《傷寒論》經方成為一種風潮。特別是在當代經方大師倪海廈逝世後,他生前留下的大量教學影片被免費公開,讓越來越多人開始投入經方的學習。
然而,許多網友私下反映,雖然他們很想學,實際學了一段時間後,卻仍不知道自己適合哪一種中藥方劑?

這是因為大多數《傷寒論》經方的教學課程,都是依據條文一條條地講解。《傷寒論》共有398條,《金匱要略》也有數百條,學完之後常常覺得筋疲力竭,到了實務階段,卻還是不知道該如何對症用藥?
因此,有些人會說,學到最後還是覺得太難了,自己到底適合什麼中藥還是搞不清楚?
久而久之,造就很多人會認為《傷寒論》或許治病很厲害,但因為學不會,最終也覺得那跟自己無關。
傷寒論經方化繁為簡的程序
既然《傷寒論》經方這麼好,卻又這麼難學,要突破這個困境,首先就要回頭去理解:《傷寒雜病論》當初是怎麼被寫出來的?
這就要回到醫聖張仲景所處的年代。他在戰亂年代四處探訪民間醫者,蒐集各種治病的藥方與秘方,最後整理成書。

他的原始目的其實很單純,就是想傳達給後人,遇到什麼病、出現什麼症狀時,該用哪些中藥治療。
換句話說,這本書本質上就是一本「症狀對應用藥」的工具書。這個觀念非常接地氣,現代人其實也是這樣學習如何用藥的。
假如你今天頭痛,可能會到附近的藥房買止痛藥;如果腹瀉,就會買止瀉藥,這正與《傷寒論》的精神不謀而合。
《傷寒論》難學的原因,或許就是因為當時沒紀錄完整,隨著數千年時間推移,太多的內容流失,造成後人的疑惑。
因此,千年來中醫界早已依照其經精神進行「化繁為簡」的工作,主要分為四個階段:
1.歸納類方
千年以來,學習《傷寒論》的人,大多都專注在研讀那些艱澀難懂的條文,甚至有不少人會將其一條條背誦下來。
然而,隨著時間推移,有些中醫研究者逐漸發現,其實許多條文之間是有脈絡與系統性的,彼此可以歸納為同一類,就像是一個「家族」的概念。
他們發現,許多方劑中具有相同的核心配伍,例如含有「桂枝+芍藥」這一組合的方劑,可以歸為「桂枝類方」。類似的還有「麻黃類方」、「柴胡類方」...等等。
進一步延伸,這些方劑之間的演變也有邏輯可循。例如「桂枝湯」加上葛根,變成「桂枝加葛根湯」;加上附子,則變成「桂枝加附子湯」。

這種「方劑加減演化」的邏輯,不僅有系統,而且具有高度的科學性與實用性。
這種分類方式在清代之後愈發成熟。像是徐靈胎的《傷寒論類方》,首創「以方類證」的研究方法,將《傷寒論》中113個方劑歸納為12大類。
其他著名的研究還包括:柯韻伯《傷寒來蘇集》、左季雲《傷寒論類方匯參》、黃竹齋《傷寒論集注》、黃煌《中醫十大類方》、邢錫波《傷寒論臨床實驗錄》、王付《傷寒論類方辨析》、劉渡舟《傷寒論十四講》、蔡仁福《傷寒論類方應用研究》...等等,相關研究非常多。
2.歸納方證
前面提到的「類方」,只能算是一個方劑的家族,而在每個家族裡,還有具體的成員,這些就被稱為「方證」。
用更簡單的說法來理解,就是把整本《傷寒論》拆解開來,只保留那些中藥方劑,逐一歸納每一種方劑究竟能治什麼病、改善哪些症狀。
或者反過來說,當一個人出現某些症狀時,透過正確的邏輯推理,找出最適合的中藥方劑。

這樣的概念,其實與現代人學習藥物的方式完全一致,毫無違和感。它捨棄了繁雜的理論架構,直接聚焦在「這個藥方能治什麼症狀?」這才是大多數人最關心、也最需要掌握的核心內容。
近代中醫名家黃煌就曾在其著作中指出,中醫的流派與辨證方法非常多元,包括臟腑辨證、八綱辨證、氣血津液辨證、病因辨證、三焦辨證、衛氣營血辨證、六經辨證……等。雖然各有理論根據,但最終目的都是為了一帖「藥方」。
因此,與其陷入複雜的辨證理論,不如回歸到藥方本身,了解每個方劑能處理哪些症狀,然後依據「症狀對應藥方」的邏輯去選方用藥(方證)。
如此一來,就能達到當代名醫胡希恕所說的:「方證相應,其效如神」!
3.歸納體質(方-病-人對應)
然而,即使嘗試去歸納整本《傷寒論》的所有方證,至少也有上百種。以「雲端中醫」的中藥方劑資料庫為例,登錄的方劑與加減變化多達四萬個之多。
因此,若單從「症狀對應藥方」的角度切入,仍難以解決「出現什麼症狀該吃什麼藥」的問題,所以還是要先找出一個大分類。
近代經方名家黃煌,在其著作《中醫十大類方》中提出創新觀點,以「藥證+體質」為核心,主張「方-病-人對應」的思維。

例如,他提出「桂枝湯體質」的人,體型偏瘦,常被形容為「文弱書生」。皮膚白皙、紋理細緻、少油光、肌表濕潤,唇色淡紅或暗,舌體柔軟偏淡,平時容易流汗,對風敏感……等。
與之相對,「麻黃湯體質」的人不容易出汗,容易受寒、氣喘、鼻塞、流清涕,常有肌肉酸重感、全身疲倦、身體沈重,甚至有浮腫傾向。
再如「柴胡湯體質」的人,體型中等或偏瘦,面色偏暗黃或青黃,情緒多憂鬱或緊張,皮膚偏乾,肌肉緊實,脈象多見弦細……等等。
透過這樣的體質分類方式,只要能正確判斷出一個人的體質,之後無論他罹患什麼疾病,都可以從該體質所對應的方劑為出發點進行用藥。這不僅讓診療思路更清晰,也讓用方更具針對性。
在黃煌教授的推廣下,當代中醫界已有不少中醫師依此體質辨方法開藥,而且取得一定的療效,發表了不少期刊論文。
這種方法的最大優勢在於:將原本數百個方劑精簡為約10種常見體質對應方,實際應用甚至只需熟悉其中簡單3-5種,就能涵蓋大部分病證,這無疑是將「化繁為簡」落實到極致。
4.數據統計經絡體質相應
過去千年來,中醫歷經歷代先賢不斷的傳承與突破,至今對於《傷寒論》的理解與應用已完成「化繁為簡」的重大轉變。
然而,至今仍有一個困境尚未解決,辨證過程依然需要高度依賴中醫師,一般人沒有能力自行判斷。
如果每位中醫師都能準確無誤地幫病患辨證,那當然再理想不過。然而,事實真相是,當一位病患去找10位中醫師,往往會得到9種不同的辨證觀點。
最終,造成中醫師之間彼此觀點不同而產生爭論,病患最終只能感到困惑,不知道該相信誰?
這時,更簡單且更客觀的方式誕生,完全不要依賴人腦,而是依賴「數據統計與歸納」的強大力量!
長期下來,許多會員都驗證一個事實:只要每天幫自己進行經絡檢測,持續一個月以上,就會發現自己的經絡型態,很穩定地呈現出某種特定的模式。
多數會員持續檢測超過一年以上,完全清楚看見自己在四季變化之中,穩定呈現某種經絡體質狀態。

這種方法的最大優點是:它完全客觀,不依賴他人,不受主觀臆測干擾,數據本身會說話,而每個人都是自己數據的管理者與監控者!
一旦掌握了自己的經絡體質,就能進一步對應到適合的「方證」。例如「鐵三角經絡體質」的人,通常適合使用「桂枝湯」類方或「柴胡湯」類方;如果是純寒性、陽虛型的經絡體質,則較適合「麻黃湯」、「甘草乾薑湯」類方。
從此之後,一輩子不論遇到什麼病,都可以從這些類方中找出組合,輕鬆找出自己的中藥方劑。
這完全不是幻想,已經有一些會員實際印證超過10年以上。他們發現,每當感冒或身體出現問題時,只需服用特定幾個方劑,就能穩定達到80%以上的療效。
原因無他,因為他們已經真正找到了「自己的體質」,也找到了「屬於自己的方證」,他們已經將「方-病-人」完全落實,而且可以自己掌握!
對這些人來說,學習《傷寒論》並不困難,因為他們只需了解與自己體質相關的3~5個中藥方劑即可,不需面對幾百條艱澀難懂的條文。
當然,如果你的目標是成為經方大師,發誓要拔除千萬億眾生於苦難之中,那難度還是很高的!
畢竟,判斷他人的體質仍然是非常困難的工作,世間億萬眾生,確實有產生億萬的變化現象,這可能不是人腦可以達成的。
因此,若你不是中醫師,只要不「好為人師」,而是專注於改善自己的體質、學習適合自己的經方,那麼學習傷寒論就如同「探囊取物」,將一點都不困難!

雲端中醫編輯組
雲端中醫開發團隊由一群對中醫充滿熱情的軟體工程師組成,專長於 Python,SQL,NoSQL,Node.js,各種 AI 框架及雲端平台開發。目標是推動自學中醫及五術,讓更多人能以簡單易懂的現代化方式理解中醫,進而傳承中國古老而深遠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