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量現代人的經絡數據中發現,絕大多數的經絡體質,最終都會呈現「厥陰極致」現象,通常無藥可根治,與情志狀態有高度關聯,可參考這篇文章:
當代中醫大師劉力紅,曾經在書中提到王鳳儀的治病方法,在幾乎不吃藥的前提,單純與病患進行言語的溝通,透過改變心性來成功治病。
本文簡單整理歸納他的相關治病原理,用最簡單的方法傳達「講病」的治病原理,提供給中醫養生人士參考。
人的心性與健康密切相關
當代中醫名家劉力紅,自從出版《思考中醫:對自然與生命的時間》一書後,被視為《傷寒論》經方的大師。
然而,很難想像這位專精於開立中藥處方的醫師,在書的最後引用了《素問‧上古天真論》中「法於陰陽」的觀念,提出心性治病的重要性。
他認為,陰陽其實就是夫婦的象徵。若能把夫婦之道走好,也就等同於走好了陰陽之道。唯有如此,家庭環境才能和諧,身心健康才有保障。中醫環境學最應該關注的,其實是家庭問題。

他提到清末民初的王鳳儀講病理念,與這個時代非常契合。劉力紅自己在學習這門學問的過程中,身心已逐漸受益,也希望藉此機會向大家推薦。
這位王鳳儀大師,可以在幾乎不吃藥的前提之下,透過與病患進行言語的溝通,透過心靈體悟就可以讓疾病自然消失。
也正因為如此,本文延續劉力紅的精神,將簡要介紹王鳳儀「性理療病」理念。以下內容整理自《王鳳儀年譜與語錄》。
心性即病因:病由心生,病由性造
王鳳儀認為病由心生,造成生病的原因,與人的情緒、性格、道德行為密切相關。心性會影響到經絡氣血運行與臟腑功能。
疾病主要源於人內在性、心、身三界的失衡與「過失」,由此產生的各種負面情緒和不當行為。
負面情緒與性格缺陷(怨、怒、恨、煩、惱)是疾病的根源。倫理失常(如不孝、夫妻失和、朋友失信),會導致「陰氣」累積,生成病灶。

王鳳儀將人分為三界,疾病的根源就在於這三界的失衡,分別如下:
- 性界(本性、稟性、習性):人的氣質偏性的源頭。例如有些人天生善良,這就是本性。脾氣就是稟性。後天習慣養成就是習性。
- 心界:私心、多慮、慾望。產生壓力與心理痛苦。
- 身界:行為習慣,爭名逐利、行為失度導致身體損傷。
若一個人心常存私心、貪得無厭、多思多慮,容易使人陷入苦海。心界的人,常因「好包屈」(一種窩囊苦悶、自卑退縮、不合群的心境)而傷心。
人若只為名為利,爭貪攪擾,甚至做出不道德的行為,便容易陷入地獄般的苦境。
能將身界的「五毒」(恨、怨、惱、怒、煩)完全消除,就能從地獄中解脫。
轉換心性能治病:轉「爭理」為「爭不是」
王鳳儀認為一切病源自內在過失,如欺瞞、爭理、不認錯。轉「爭理」為「爭不是」,才是真正的療癒起點。
「爭理」指的是人執著於自己的對錯,堅持己見,好勝好辯,或指責他人不是的心態和行為。
這種「爭理」的稟性與負面情緒(即「五毒」:恨、怨、惱、怒、煩)緊密相連,是導致疾病和人生苦惱的直接原因。
當人「爭理」時,無論是對內尋思他人不對,或是對外動怒發脾氣,都會在心性中產生「氣」與「火」,這些負面能量長期鬱積,便會導致各種身心疾病。
王鳳儀強調:「心裡尋思人家不對為心病,性裡動脾氣為性病,心病就動性,性動身子就病」。這說明「爭理」是從心開始,影響性情,最終導致身體生病。

「爭不是」的本質是自我省察、承認錯誤、反求諸己。它要求人放下自我中心和執著,去「認自己的不是,找他人的好處」,這是王鳳儀性理療病的核心方法。
當一個人真心承認自己的過失時,內心的「陰氣」得以釋放,煩惱與鬱結隨之消散,心性便能逐漸清明,生出智慧的「真水」。
當一個人不再執著於他人的缺點,而是去發掘其優點時,內心會生出「義氣的真金」,使心靈溫暖,氣血調和。
轉換心性的療癒機制
絕大多數的人一輩子都在爭理,塑造出無限的痛苦。王鳳儀透過談話找到「病根」,運用「勸病」來化解疾病。
直接點出病患的「過失」,鼓勵他們「認不是」(承認自己的錯誤)和「找好處」(尋找他人的優點),以此來化解內心的氣與火。
透過這種治病的機制,人體會發生深層次的生理和心理轉化,原理如下:
1.化解「氣」與「火」
當人真心「認不是」時,內在的怨氣、怒火等負面能量便會消散。例如,王鳳儀的經驗是透過「悔過」來治癒瘡癆。當人放下「爭理」的心,氣血不再瘀滯,身體的自癒能力就能發揮作用。
事實上,生氣造成肝經實證,心包經虛證,同時身體快速感到不舒服的現象,這在過去10幾年來,有非常多會員都回報過。
2.化除「稟性」,恢復「天性」,引導懺悔
王鳳儀教導人們要「去習性、化稟性、復天性」。「爭理」正是「稟性」的突出表現。透過不斷地「認不是」,人就能逐漸化除剛強、好勝、自私等「稟性」中的陰面,使人回歸到本善的「天性」,達到「性如如不動」的境界。
教導將負面情緒轉化為正向力量,怨轉化成感恩,恨轉化成寬容,怒轉化成柔和。
他在勸病過程中,會引導人進行懺悔,病人需真誠認錯,內心或當面懺悔。釋放情緒(如痛哭)有助「排陰氣」。
3.促進五行平衡與順轉
在王鳳儀的五行學說中,疾病往往是因五行之氣偏頗、相剋或逆行所致,對應五行與臟腑。
簡單說,日常生活中與人產生爭執的時候,要去看破背後的五行力量,在運用正確的五行來化解。
例如,當一個人「愚而自用」、「不知查找原因,只顧生回頭氣,越尋思越痛苦」時,屬於「土克水」,這正是「爭理」後內耗的表現。

要化解這種土剋水情況,就需要找出通關秘訣,「生出真金,找他人好處」,使五行形成「土生金,金生水」,疾病自然痊癒。
通過「認不是」和「找好處」,以及「虛心讓步」、「立起主意」等自我調整,可以將相剋關係轉化為相生,達到「五行推轉」的健康狀態。
4.修復倫常,建立和諧家庭
「認不是」不僅是個人療癒之道,更是維繫家庭和睦的基石。王鳳儀先生多次強調,家庭中的爭執和苦惱,尤其是婆媳之間、夫妻之間的矛盾最常見。
當家人願意放下「爭理」,承認自己的不足,並看到對方的優點時,關係便能化解僵局,重歸和諧。
他的案例之中有很多都是家庭的夫妻或是婆媳關係,透過「認不是」來化解因爭理而引起的各種疾病,各種病痛立即見好,完全印證心念可以治療疾病。
5.止宿命、消陰命、長天命
王鳳儀將人的命運分為「天命、宿命、陰命」三種,透過「止宿命、消陰命、長天命」的修養過程來轉化,分述如下:
- 止宿命:指停止因果報應所帶來的苦難,通過轉化因果,例如透過「認因果」來產生信實的真土,停止怨氣。
- 消陰命:指消除那些由於自身錯誤行為和負面情緒(如氣、火、五毒)造成的苦難,如透過「認不是」產生智慧的真水,洗滌陰氣。
- 長天命:指培養與天地同流的善良本性,如透過「達天時」明理達時,產生真火,消除無明。

「爭理」和由此產生的負面情緒與行為屬於「陰命」的範疇,會帶來苦難和疾病。
透過「認不是」和「找好處」,能夠有效地「消陰命」,停止因果報應帶來的苦難,進而培養與天地同流的「天命」,實現人生更高的價值。
命運這種抽象的概念,儘管在2025年的高科技時代,依然有非常多人相信,因為人世間有太多的現象,完全沒有辦法用科學來解釋,相信背後有一種神秘的力量。
以上的內容,含有濃厚的中國傳統文化色彩,可以說是王鳳儀在那個時代下的產物。不過他提出的理論核心精神,與現代心理學,各種西方療法釋放創傷、壓力與業力的原理是一致的。
任何累積在心裡深深的情緒壓力,會反映在經絡的型態上,也會延伸出相對應的疾病,從內心根本解決,才是治病的核心之道,也是改善厥陰體質的最關鍵核心方法。
備註:對王鳳儀思想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王鳳儀年譜與語錄》以及許多相關書籍。

雲端中醫編輯組
雲端中醫開發團隊由一群對中醫充滿熱情的軟體工程師組成,專長於 Python,SQL,NoSQL,Node.js,各種 AI 框架及雲端平台開發。目標是推動自學中醫及五術,讓更多人能以簡單易懂的現代化方式理解中醫,進而傳承中國古老而深遠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