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經絡理解夏天不只怕中暑,還要小心「水氣病」發作!

- 最後更新:2025-06-24首次發表:

每到冬季,雲端中醫都會提醒寒性體質的人,要特別注意預防「水氣病」。其實進入夏季後,「鐵三角體質」的人也同樣需要小心這類問題。

本文從經絡的角度出發,探討夏季水氣病的成因,進而找出有效的預防方法,提供關心中醫養生的讀者作為參考。

水氣病何時容易出現?

「水氣病」是中醫特有的病理概念,指的是人體水液代謝失調,導致水濕在體內停滯、泛濫於肌膚,引發以頭面、眼瞼、四肢或全身浮腫、胸悶、身體沉重疲倦、腹脹、消化不良...等為主要症狀的一類疾病。

每年進入秋冬季節時,雲端中醫都會提醒大眾特別注意水氣病的問題,並發表多篇文章進行詳細說明。

這是因為有相當比例的會員,體內原本就帶有寒氣,使得這類體質在秋冬時節特別容易發病。

不過,並不是所有會員的寒氣都很重。有些長期屬於「鐵三角經絡型」體質的人,反而是在夏季過後容易出現水氣病。

而某些屬於寒性體質的人,只要在夏季堅持排寒,水氣病反而會自行好轉,不易發作。

因此,不同體質的人在不同季節容易發病,這一點透過實際數據可以被驗證,也有助於疾病的預測與預防。

夏季其實也是水氣病的高發季節,尤其集中在「鐵三角經絡體質」的人身上

不過,屬於「寒性陽虛經絡體質」的族群,也不容掉以輕心,依然需要提高警覺,注意養生與調理。

夏季出現水氣病原因

夏季同樣也是水氣病的高發季節,有以下原因:

1.外感濕邪盛行

夏季暑濕當令,濕熱交蒸,濕邪易從肌表或口鼻侵入,困阻脾陽,導致水濕內停。例如梅雨季節或颱風天後,環境濕度驟增,醫院水腫患者經常會增多。

通常面對濕氣,體內只要不是脾虛的人,都不容易發病,偏偏進入炎熱夏季之後,50%以上的人脾經都虛證尤其是鐵三教經絡體質的人,進入夏季之後更嚴重。

2.陽氣外浮,內虛不固

夏季人體陽氣趨向體表以散熱,內部臟腑(尤其脾腎)陽氣相對不足,氣化水液能力下降。例如夏季過度貪涼(如空調、冷飲)直接損傷脾腎陽氣,誘發下肢浮腫。

並不是每一個人在空調影響下會誘發浮腫的。通常是這種人平時「脾經」與「腎經」都虛證,才有可能被誘發的

3.飲食生冷傷脾

從中醫的角度來看,現代人夏季喜歡喝冰鎮飲料,且瓜果攝取過量,容易讓寒濕之氣直接侵襲脾胃,導致脾失健運,進而引發水濕停滯、泛濫於體內,出現水腫等症狀。

現代醫學也觀察到,有些患者夏季長時間待在冷氣房,傍晚時下肢就容易出現水腫。

這類人往往有晚睡、熬夜的習慣,甚至喜歡在深夜飲酒、吃鹽酥雞等重口味食物,結果隔天早晨起床時,眼皮與手指的水腫情況會更明顯。

夏季不良的生活習慣,容易誘發水氣病
夏季不良的生活習慣,容易誘發水氣病

從經絡的觀點來看,這種情況其實很好解釋。即便不進行經絡檢測,也很容易判斷這類人多屬於「鐵三角經絡型態」,也就是脾經與膀胱經皆呈虛證的體質。

而在炎熱的夏季,這兩條經絡的虛弱會進一步加重,水氣病與水腫也就自然發生。

2025年6月底,有一位會員分享他的親身經驗。他本身屬於一年四季脾經與膀胱經皆虛的體質,平時非常重視「飯水分離」原則,也就是吃飯期間與飯後一小時內不喝任何湯水。

不過,因為夏季天氣炎熱,他有幾次在吃飯時忍不住,邊吃邊喝含冰塊的汽水。

結果他發現,每當飯後騎腳踏車回家時,途中必定感到胸悶、氣喘,甚至要嘔吐一番才會稍感舒緩。

經過這幾次的經驗後,他深刻體會到「飯水分離」對他來說的重要性,特別是在夏季更是必須嚴格遵守。他分享當月份常見的經絡圖如下:

夏季沒有進行飯水分離,容易出現水氣病
夏季沒有進行飯水分離,容易出現水氣病

4.大汗耗氣傷津

現代人很多時間都待在冷氣房裡,不太容易流汗。但還是有一些人像是從事體力勞動或在戶外工作的人,他們沒辦法待在冷氣房,特別是在夏天天氣很熱的時候,會流非常多的汗。

從中醫的觀點來看,夏天的高溫會讓人出汗,如果汗流太多,體內的水分(中醫說的「津液」)會被帶走。

而且汗水流得過多,也會把身體的「氣」一起消耗掉。氣變得虛弱了,就會導致身體推動水分循環的能力變差,結果水分無法順利排出,反而會停在體內,出現水腫的情況。

5.濕熱壅滯三焦

在傳統中醫的理論裡,夏天的「暑熱」經常會跟「濕氣」結合在一起,這兩種邪氣黏在一起後,會阻塞身體內部的「三焦」通道。

三焦是中醫所說主管水液運行的一個系統,當三焦的水道被濕熱堵住時,水分就無法正常流通,容易累積在體內。

夏季濕熱壅滯三焦,三焦經容易嚴重實證
夏季濕熱壅滯三焦,三焦經容易嚴重實證

這種情況就會表現在身體上,例如:全身浮腫、皮膚緊繃發亮,這在中醫裡叫作「陽水」的一種表現。

而這個現象其實很容易觀察到,每到夏天之後,常常會看經絡圖上出現「三焦經」的能量異常升高,彷彿能量衝上了天一樣。

這正好印證了傳統中醫所說「濕熱壅滯三焦」的理論,也說明為什麼夏天很多人會出現水腫或濕熱相關的不舒服。

預防夏季水氣病方法

寒性體質的人在進入夏季後,只要持續排寒,避免長時間待在冷氣房,以及不食用寒涼食物,其實整個夏季反而較不容易出現「水氣病」。

這篇文章主要針對一年四季脾經與膀胱經都偏虛的「鐵三角經絡體質」者所撰寫。

這類型體質的人,其實預防夏季水氣病的方法很簡單:只要了解究竟是哪些行為,會加重脾經與膀胱經的虛證,加以避免就可預防。

夏季期間鐵三角經絡型態,有機會出現水氣病
夏季期間鐵三角經絡型態,有機會出現水氣病

以前述案例來說,這種體質的人在夏季的深夜,特別要避免喝寒涼飲料或吃寒性食物,也不要熬夜,否則會加重脾經與膀胱經的虛弱。只要能避免這些習慣,就能預防隔天早上眼睛腫脹的情況。

此外,不論是哪一種經絡體質,夏季晚上睡覺時都不建議整夜開冷氣,並穿著短袖短褲,因為容易讓寒氣入侵體內,反而增加水氣病發生的風險。

白天若能儘量不長時間待在冷氣房,並維持整天輕度流汗的狀態,對改善與預防水氣病會有很大的幫助

如果能在夏季經常拍打脾經以及背部整條膀胱經,不僅能預防中暑,也有助於預防水氣病。方法真的很簡單。

另外,夏季也可以經常飲用「紅豆薏仁湯」,這對於排除體內多餘的水氣與濕氣也非常有效。

最後探討中藥,效果都是快速且明確的,可以從以下分類來加以運用:

  • 解表宣肺利水:風水運用「越婢加朮湯」、「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依照不少會員回報,效果非常快速。
  • 清熱利濕消腫:濕熱壅盛運用「八正散」,現代中醫診所經常在夏季運用。
  • 健脾化濕利水:脾虛濕困運用「五苓散」合「五皮飲」、「防己黃芪湯」,適合慢性水腫體質。
  • 溫腎助陽利水:腎陽虛衰,運用「真武湯」、「濟生腎氣丸」,寒性體質的人運用效果明顯。
  • 疏利三焦:運用「小柴胡湯」合「五苓散」,適合一般現代人在夏季臨時出現水腫現象。

面對夏季的水氣病,改善的方法很多且有效,關鍵就在認識自己的經絡體質,在特定季節疏通相對應的經絡,配合適當的中藥或養生法,都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改善水氣病的相關症狀。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