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陰寒與鬱火的交界:厥陰體質的療癒之路!

- 最後更新:2025-07-22首次發表:

在經過長時間的觀察後,初步確認現代人的經絡體質,最終容易塑造成形成「厥陰體質」。

厥陰病是歷代醫家研究《傷寒論》的難點,被稱為是「千古疑案」。名醫余秋平認為,許多世界性的疑難雜症之所以難以治癒,是因為對厥陰病病機規律缺乏深刻認識。

也因此,這種體質的人不論去看中醫、西醫效果都不好的,最終只能自救。

透過這篇文章都提出所有自救的方法,願意吃中藥的人,也提出中藥開方的思路,作為養生參考。

最簡易的改善方法

依照厥陰病的成因,可分為外感厥陰病(例如傷寒、中風、溫病)和內傷厥陰病(例如情志致病)。

所以,若要改善厥陰體質,平時除了要妥善處理好傷寒,還要兼顧情緒平衡。

這種體質通常在特定的狀態下長期塑造而成,只要依照以下簡單的方法,就一定可以以預防或改善厥陰體質。沒辦法真正做到的人,就請繼續參考本文下方的中藥解決方案。

1.改善食物習慣

厥陰體質的人體內上熱下寒,所以一定要遠離破壞性飲食。例如:冰品冷飲、寒性食物加重加重下寒,辛辣炸烤,誘發上熱。過度甜膩食物,阻滯氣機,一定要避免。

透過養生改善上熱下寒的狀態
透過養生改善上熱下寒的狀態

可經常運用簡易食療如菊花茶、綠豆湯清上熱,餐後喝薑棗茶(乾薑、紅棗)去下寒。常吃平性食物,例如:大米、山藥、南瓜、甘藍、蓮子、蘋果。

2.改善生活習慣

余醫師提到,厥陰病,就是厥陰肝的病。厥陰體質的人可以說,就是中醫的肝臟不好

這種人完全沒有本錢可以熬夜,嚴格在22:30前入睡,厥陰經旺於深夜1-3點,早睡助肝血修復。當然,有睡眠障礙的人一定要先解決。

睡前可用溫水泡腳,加上艾葉或花椒引火下行。平時保護後腦、腹部、腰部、腳踝,不要讓寒氣入侵,少待在冷氣房。

厥陰體質者,一定要嚴格注意防寒,持續溫暖下肢
厥陰體質者,一定要嚴格注意防寒,持續溫暖下肢

用餐定時,每天至少吃兩餐,早餐7-9點(胃經旺),再加上另一餐(下午或晚上),每餐不要吃太飽,用餐期間不要喝湯水。

3.改善心靈狀態

厥陰體質的人往往長期受到情緒壓力困擾,容易陷入「肝氣鬱結轉化為火」或「情緒鬱悶導致氣逆」的惡性循環,彷彿進入無止境的煎熬之中。

這種情況可能源自個性特質,或是過去累積的能量與靈性干擾,因此需要透過修煉與調整才能化解。

透過心靈修煉,徹底改善肝鬱化火現象
透過心靈修煉,徹底改善肝鬱化火現象

建議可透過心理諮商,或參與宗教活動、瑜伽、氣功、太極拳等團體,從內在深處釋放壓抑已久的情緒,讓身心獲得真正的放鬆與療癒。

中醫師劉力紅在其名著《思考中醫》中提到一位王鳳儀,他完全從心靈層面著手,竟能透過「講病」的方式治癒許多人的疾病,可見情緒與靈性對健康的影響確實不容忽視。

4.疏通經絡

從「六經辨證」的理論來看,厥陰病屬於較為抽象且難以理解的病證,但若從經絡的角度切入,則會顯得單純許多。

所謂的「厥陰經」,主要指的是心包經與肝經這兩條經絡。由於經絡之間具有能量連動的特性,當心包經出現虛證時,往往會連動到心經與肺經;而肝經若為實證,則常會牽動胃經的實證反應。

進一步來看,當胃經呈現實證時,又可能導致三焦經與大腸經出現實證。而肝經實證的情況下,亦常伴隨脾經與膀胱經的虛證,形成所謂的「鐵三角」經絡型態。

厥陰體質的人,必須長期堅持疏通異常經絡
厥陰體質的人,必須長期堅持疏通異常經絡

因此,真正的厥陰病的經絡模型,其實相當多異常經絡,常見於「上實下虛」或「鐵三角經絡型態化熱」這兩種類型的體質。尤其是「上實下虛」,幾乎可以說是全身的經絡都異常。

一旦找出身體中異常的經絡區域,無論是透過針灸、推拿、刮痧、拔罐、電療、或艾灸等方式,都應針對這些經絡進行治療。持續疏通經絡,有助於改善與厥陰病相關的經絡異常,進而延緩其他疾病的發展。

若情況允許,建議每天可以自己進行艾灸煙燻,尤其針對肚臍或腹部部位,有助於從根本上驅除體內陰寒,達到更深層的療癒效果。

5.服藥原則

對於厥陰體質的人來說,應盡量避免服用化學藥物,因為現代多數化學藥品屬性陰寒,可能加重體內的「陰實」狀態,使原本體內的陰寒更加深重。

此外,這類體質者也不宜長期使用具有清熱或寒涼性的中藥。雖然厥陰體質常會感到明顯的燥熱與不適,服用寒涼藥物後可能暫時緩解症狀,但這往往只是表面上的舒緩,長期反而容易陷入一種惡性循環。

另一方面,熱性中藥如附子、乾薑等,對厥陰體質來說也不適合。所以,沒有一種中西藥物是可以穩定服用的,除非找到有緣的中醫師,不斷在服藥後反覆且有耐心地換藥,否則運用中藥效果不彰

運用中藥的思路

千萬不要小看厥陰體質,從雲端中醫的會員回報,或是現代中醫師的觀察,許多慢性疾病,包括癌症、心衰、心梗、肺動脈高壓等危重疾病,以及風濕免疫疾病、慢性腎衰、高血壓、糖尿病等疑難疾病,都與厥陰體質相關。

既然厥陰病是《傷寒論》提出來的概念,運用中藥治療會是常態。以下的內容不適合沒學過中藥理論的人,如果看不懂的話,可以找中醫師一起討論。

要找出中藥的解決方案,必須要先找出厥陰病的核心病機,是相當複雜的,名醫余秋平歸納出以下四點:

  1. 肝陰虧虛,風火易動:肝體陰而用陽,若肝腎陰虛,則肝氣易鬱、肝陽易亢、肝風易動。這是厥陰病的基本特點。
  2. 脾腎陽虛:外感邪氣內陷三陰經,往往需要脾腎陽虛的內因。這也導致厥陰病常伴有下寒證。
  3. 肝氣鬱結:風寒外邪內陷入厥陰肝經後,容易導致肝氣內鬱,出現風火內鬱、風火妄動之證。
  4. 寒熱錯雜、上熱下寒:這是厥陰病最常見的病機特點,因半表半里病位的特殊性,邪無出路,鬱久化熱,火性炎上表現為上熱,而寒性趨下表現為下寒。這種狀態類似少陽病的鬱熱,但結合下焦虛寒,使得其治療需要寒熱並用。
厥陰體質體內的狀態相當複雜
厥陰體質體內的狀態相當複雜

簡單說,「厥陰體質」是長期處於少陽病狀態,結合少陰病的延伸。中醫師馬家駒,在其著作《經方半表半里證:少陽病與厥陰病》中提到一個很重要的概念。

他認為,六經辨證的關鍵是「半表半里」,少陽病的本質是半表半里的陽證,厥陰病的本質是半表半里的陰證。所以,要改善厥陰病,一定要從改善「少陽病」為起始點

基於此,治療原則是「和法」,因為厥陰病位於半表半里,非表非裡,既不可汗,也不可吐下。和法本質是調和陰陽、寒熱、虛實。

半表半里證本身就存在氣血不足的特點,治療需要顧護正氣,在扶正的基礎上祛邪。厥陰病是陰證,需要溫陽來扶正,同時配合清上熱。

依照上述的原則,列出改善厥陰體質的主要方劑,並提出相關的經驗分享:

1.烏梅丸

烏梅丸是千年以來改善厥陰病的基本中藥,許多人都認為這個是去蛔蟲的,事實上沒這麼單純。

現代醫學運用此方改善慢性胃炎、胃潰瘍、膽囊炎、高血壓、竇性心動過緩、更年期綜合症...等等效果顯著。

不過依照許多會員長期私下的回報發現,有一定比例人覺得這個中藥還是太燥熱或太陰寒,服用的過程不會太順利。

只要是厥陰體質的人,例如「上實下虛」、「鐵三角經絡型態化熱極致」、「一派陽虛化熱極致」,都可以買一罐烏梅丸當作養生,每隔一陣子服用幾天。

2.柴胡桂枝乾薑湯

中醫師馬家駒認為,柴胡桂枝乾薑湯方證是厥陰病的代表方證,需要結合小柴胡湯方證來理解學習。

此中藥改善半表半里陰證,上熱下寒,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口渴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

現代醫學臨床應用發現,這比起小柴胡湯在臨床更常見,依照會員長期的觀察,凡事有鐵三角經絡體質化熱的人,包含上實下虛,都非常適合服用這個中藥方劑。

2025年期間,就有會員分享,他自從買了一罐「柴胡桂枝乾薑湯」科學中藥之後,每天睡前都服用一次,感覺特別的舒服。

他覺得,這個就是屬於屬於他的中藥。而他的經絡體質正是「綜合經絡體質」(鐵三角+陽虛)。

3.半夏瀉心湯類方

傷寒中的瀉心湯,包含半夏瀉心湯、生姜瀉心湯、甘草瀉心湯、黃連湯、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等等。

這專門來改善厥陰體質的脾胃疾病,包含胃虛、水飲內停、寒熱錯雜於心下(痞滿)...等等。

現代醫學臨床應用此方改善消化系統疾病(慢性胃炎、幽門螺桿菌、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食管反流病、消化性潰瘍、腸易激綜合症、潰瘍性結腸炎、慢性膽囊炎、復發性口腔潰瘍(首選甘草瀉心湯)、白塞氏病、小兒輪狀病毒腸炎(伴嘔吐腹瀉)、焦慮/抑鬱伴功能性胃腸病(腦腸軸紊亂)、神經性嘔吐...等等,運用相當廣泛。

4.吳茱萸湯

中醫師余秋平指出,只有當一個人的「脾腎陽虛」時,外來的風寒之邪才有機會趁虛而入,侵入體內深層,進入「三陰經」。

例如,風寒之邪侵入太陰經,表示身體原本就有太陰脾虛的問題;風寒進入少陰經,表示體內本來就有少陰腎虛的體質;同樣地,如果風寒侵入厥陰經,表示身體有厥陰肝虛的內在狀況。

從大量現代人的經絡數據來看,最常見的「綜合經絡型態」(或上實下虛),就是典型的「脾腎陽虛」,所以這種體質很容易出現厥陰病。

簡單來說,就是外邪要深入體內,通常是因為身體本來就虛弱,特別是脾、腎、肝方面的陽氣不足,才讓病邪有機可乘。

因為肝寒而鬱,胃虛停飲,肝氣夾痰飲上逆,就是用吳茱萸湯。主治:乾嘔、吐涎沫、頭痛。可見於胃痛、咳嗽、哮喘、頭暈、耳鳴、青光眼、高血壓...等。

厥陰體質的人有一個現象,肝經在冬季容易虛證,夏季偶爾也會出現,這很可能就是肝寒現象。

依照一些會員的觀察,這種厥陰體質的煩躁不安,運用「吳茱萸湯」的效果簡直是不可思議。

所以,只要是厥陰體質的人,家裡都要準備一罐科學中藥吳茱萸湯,只要出現頭痛,噁心想吐,心裡煩躁不安,服用下去都會很快緩解,每一個這種體質的人,都請親身驗證。

體內寒氣深重的人,可以再加上「當歸四逆湯」,現代醫學用於改善雷諾病、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凍傷、痛經等因寒凝血氣導致的肢體末梢循環不良。

5.四逆散、逍遙散

不少人曾經提問,四逆散裡面看起來都沒有熱藥,為什麼可以治療手腳冰冷?肝鬱的人也會手腳冰冷,這並不是寒氣造成的。

中醫師余秋平提到,雜病當中最容易出現手腳冰冷的,常常是那些肝氣鬱結的人。在臨床上,大多數女性手腳冰冷的情況,並不是因為身體陽氣太弱、無法溫暖四肢,而是因為肝氣鬱結,導致陽氣無法順暢流通到手腳,所以才會覺得冷

用這個來解釋鐵三角經絡型態的手腳冰冷,是最容易解釋的,這種經絡圖上看不出任何陽虛的現象,但是卻會感到怕冷。

四逆散的病機,就是解決肝氣內鬱,導致陽氣鬱而不達,出現四肢厥冷或全身怕冷。

四逆散的臨床應用非常廣泛,例如冠心病心絞痛、膽囊炎、胃炎、乳腺增生、甲狀腺結節、生殖器慢性炎症...等。由此延伸的方具包含逍遙散、加味逍遙散,還有各種養肝丸。

6.其他:瀉下、化瘀、去濕、滋陰

厥陰體質的人,通常體內的消化障礙,腹部累積很多的宿便,經常要運用「大柴胡湯」之類的方劑瀉下,這也是改善的一個重要方劑。

厥陰體質發展到後來,由於體內的異常經絡持續太久,絕對會「氣滯血瘀」,所以有一些中醫師會運用「血府逐瘀湯」、「當歸芍藥散」來化解身體的瘀滯。

這種體質發展到後來,都會是陰虛火旺,所以有些中醫師會運用「一貫煎」、「酸棗仁湯」之類的滋陰中藥。

這類體質通常伴隨濕熱,所以在炎熱夏季很可能會短暫運用「龍膽瀉肝湯」、「三妙散」、「黃連解毒湯」之類化解症狀。

由於厥陰體質的複雜性,以上提出的中藥還不夠應付各式各樣的特殊狀況,還需要依照症狀進行加減,以符合其複雜及矛盾本質。

厥陰體質的形成絕非一朝一夕所致,而是長期受到多種複雜因素,所逐漸塑造出的矛盾性體質。因此,在改善上也相對不易,往往需要較長的時間與多方面的調整,不能只有單純依賴中藥。

只要有耐心,持之以恆地疏通經絡、驅除體內寒氣、調和五臟六腑的功能,同時提升心靈層次,逐步調整身心狀態,就能在某個時間點明顯感受到身心合一的舒暢感,每個人都可以親身驗證。

在可見的未來,雲端中醫還會花費大量的時間繼續研究這個厥陰病,原因無他,因為中醫界如果不能深刻認識這個議題,就難以解決現代人的疾病困擾。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