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經絡理解脾胃虛寒與肺病的關係,春季可提升免疫力!

- 最後更新:2025-02-06首次發表:

每年冬末初春之際天氣陰寒,許多人容易感冒,進而引發各類肺部疾病。從中醫五行與經絡的角度來看,這是可以理解的。

早在漢朝,醫聖張仲景便提出「甘草乾薑湯」可用於預防和治療肺氣虛弱,從脾胃虛寒的理論出發,這種療法具有充分的理論依據,提供給對於中醫養生有興趣的人作為參考。

肺部與脾胃相互影響

早在千年以前,古代的中國人就深深地清楚意識到,人體的肺臟與脾胃是有密切關係的,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來理解:

1.五行關係

自古以來,脾胃與肺臟之間就具備五行的關係,因為脾胃屬土,肺臟屬金,五行具備「土生金」 (脾胃生養肺臟)關聯。

所以脾胃虛弱時,會導致 氣血生成不足,造成 肺氣虧虛。所以古人在臨床治療中,經常考慮脾肺之間的相互關係。

基於五行理論,脾胃土可以生肺金
基於五行理論,脾胃土可以生肺金

常用方法如:「健脾化痰法」、「培土生金法」...等,都是基於脾肺之間的五行關係所產生的。

2.經絡關係

古人認為「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 脾胃負責運化水穀,將飲食轉化為水穀精微,生成氣血,並將其上輸於肺臟。

這種抽象的概念,從經絡的角度來看是最容易理解的,因為「脾經」與「胃經」的運行路線,最後都是會通過「肺臟」,從下圖就可以輕易看出來這兩條經絡的路線。

脾經與胃經運行路線中,會通過肺臟
脾經與胃經運行路線中,會通過肺臟

古人將12經絡分類,「太陰經」指的是肺經與脾經,所以也代表這是一組經絡,可見肺經與脾經是相互影響的。

而事實上,不是只有脾經、胃經通過肺臟,大腸經、膽經、腎經、肝經、小腸經...等等也通過肺臟,而這些都與脾胃消化系統有關聯。

2025年初的時候,有一位會員分享,他說每次只要他吃太飽就會咳嗽,可見咳嗽不一定是感冒所引起的,脾胃不健康的人經常會咳嗽

現代醫學也經常發現,有一些人長期咳嗽有痰以為是肺病,但怎麼治都治不好,最後被檢查出胃癌。

肺病與脾胃陽虛的關係

當一個人的脾經和胃經出現短暫異常時,可能會引發咳嗽的症狀。而若脾經和胃經長期異常,則很有可能導致慢性的肺部疾病。

脾胃經絡長期異常的原因主要有兩種:一是長期陽虛,二是長期火熱,其中最常見的情況是「陽虛」。

要驗證脾胃陽虛與肺病之間的關聯其實並不困難,只需觀察一位患有肺部疾病的人,確認其是否存在陽虛的體質即可。

而觀察剛出生的嬰兒,則能提供最純粹的經絡模型作為參考。

有一位會員加入會員是因為他的小孩在出生後經常咳嗽,並被醫生診斷為肺病,需長期依賴類固醇進行治療。經過長期檢測,發現該嬰兒的經絡型態皆呈現「陽虛」的特點。

以下這3張經絡圖是該嬰兒反覆出現的經絡型態,從中可以觀察到手三陰經偶爾出現虛證,並伴隨小腸經虛證的現象。這些特徵是胸部經絡氣血阻塞且虛寒的典型表現。

出生後出現肺病的嬰兒,長期觀察出現的經絡型態
出生後出現肺病的嬰兒,長期觀察出現的經絡型態

嬰兒最常出現的是「一派陽虛」經絡型態,有時候也會出現「手三陽經」虛證的經絡型態,以上三種經絡型態,都是屬於體內陽虛的典型經絡型態。

由於父母反覆幫這位嬰兒檢測,已經初步確認,這應該是體內寒氣太重所產生出來的疾病,已經確認基本模型。

除了這位嬰兒之外,雲端中醫的資料庫由有大量肺病與陽虛經絡型態的數據,可以說脾胃陽虛與肺病有極大的關聯。

從甘草乾薑湯理解肺病

從經絡數據發現的現象,也可以印證古人的想法,遠從漢朝的《傷寒雜病論》(金匱要略)中就提到:「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遺尿,小便數,所以然者,以上虛不能制下故也。此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乾薑湯以溫之。」

現代白話文的理解是:肺痿(肺部功能衰弱),如果患者吐出涎沫但不咳嗽,且不感到口渴,但會出現遺尿和小便頻繁的症狀,這是因為上焦(指胸腔部分,特別是肺)虛弱,無法無法控制下焦(指下腹部,特別是膀胱)的功能。

這種情況表明肺部寒冷,患者會感到頭暈,唾液和涎沫分泌增多。治療的方法是使用「甘草乾薑湯」來溫暖肺部。

後代普遍認為這兩藥合用,一補脾胃之虛,恢復中焦之陽氣,共同起到益氣、溫陽、化痰、止血的功效。

此方藥簡力宏,有「培土生金」之妙,是現代臨床治療肺痿、哮喘、眩暈、尿頻、肝膽脾胃等病證常用的基本方,是歷代名方的基本藥對(註1)。

運用甘草乾薑湯,可以溫暖脾胃與肺臟
運用甘草乾薑湯,可以溫暖脾胃與肺臟

中國大陸名中醫師懶兔子(化名),在其著作《醫目瞭然》中提到:甘草乾薑湯又被稱為「復陰湯」,可見它生津液的功能很強。

等津液補充充足了,身體的溫度自然就會降下來,就好像是爐子上的鍋都快燒乾了,你往裡面加了冷水一樣。

他建議每個有兒童的家庭,家中最好常備「炙甘草」和「乾薑」兩味中藥,小兒高熱時只要出現手腳冰涼,飲用效果立見。

這兩味中藥偏向於熱,卻常用用來改善喉嚨乾燥。當代暢銷書《我在東漢末年學中醫的日子:另辟蹊徑讀》中提到,治療咽中乾燥,張仲景用的就是甘草乾薑湯。

書中的神醫師父說,這是反復驗證過的,雖然不是百分百,但十有七八的咽乾有用,認為治咽乾是乾薑的作用。

運用此藥對可以解除脾胃的虛寒,順勢解除肺部的疾病,以及口乾舌燥並生津,所以這個中藥有效的原理,是因為服用的人脾胃是虛寒的才會有效,由於脾胃虛寒的人居多,所以有效的機率才會很高。

事實上,甘草乾薑湯現在很火紅,因為自從中央電視台報導了河南許通縣中醫院,使用甘草乾薑湯預防新冠肺炎的新聞之後,這個不起眼的中醫小方子突然引起了人們的注意。


總結:每年的冬季末期至初春這段期間,是多數人體內內最陰寒,也是最容易感冒的季節,如果能夠運用「甘草乾薑湯」的概念來養生,就可以增強免疫力,預防疾病與無形之間。

當然,這只適合脾胃虛寒的人,所以一定要進行經絡檢測,確定自己是陽虛經絡體質,就可以運用這種養生方法。

註1:孟偉亭,劉現磊,紀秋如,等.甘草乾姜湯古今組方用藥規律分析[J].藥物評價研究,2024.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