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節水氣病系列四:四肢關節炎、各種皮膚病

- 最後更新:2024-09-19首次發表:

從大量現代人的經絡數據中發現,脾經與膀胱經異常的情況,在關節疼痛患者中出現的機率較高。這兩條經絡的能量密切連動,與水氣病息息相關。

此外,難以治癒的各類皮膚病也與體內的水氣失衡有關。因此,當這兩條經絡出現異常時,往往會伴隨難治的皮膚病。

這些疾病與現代醫學所提到的「自體免疫系統」有密切關聯,說明水氣病可能會引發免疫系統疾病,提供給中醫養生人士參考。

1.全身四肢關節腫痛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且持續惡化的發炎性關節疾病,可能影響全身的關節。

現代醫學認為,這種疾病的發生是由於免疫系統異常,導致產生自體抗體和發炎物質,這些物質會攻擊身體的組織與其他器官(肝臟、脾臟、心臟、肺臟,以及血液系統、神經系統和淋巴系統)。

像這種那麼奇怪且難治癒的疾病,有沒有可能與水氣病有關係呢?

遠從漢朝就開始探討所謂的「歷節病」,這就是指全身關節紅腫、劇烈疼痛、不能屈伸的疾病。

中醫師宋柏杉在《知行合醫:直擊臨床講金匱》書中提出解釋:當一個人出了大汗,跳到河裏或者井裏洗澡的時候,因爲汗爲心之液,毛孔是張開的,這種「寒水之氣」就會直接順着汗孔侵害人的心脈。

寒邪侵害到人體,有兩種後果出現,第一種侵犯了經絡和皮膚,就會出黃汗;另一種是順着經絡進了筋骨,就會出現歷節病

古代農村種田的男人,很容易得到歷節病
古代農村種田的男人,很容易得到歷節病

這種類風溼關節炎,在以前古代農村男人很容易得到,他們每年到4-5月份開始插秧、育苗,很寒冷的河水,他們要下河,挽起褲腿來久了腳就麻木了,就沒知覺了。

《聖濟總錄》裏面提到:「歷節風者,由血氣衰弱,爲風寒所侵,血氣凝澀,不得流通關節,筋無以滋養,真邪相搏,所歷之節,悉皆疼痛,故爲歷節風也」

這句話的白話文解釋是,如果他們身體氣血虛弱(肝腎不足),受到風寒的侵襲,導致氣血凝滯,不能在關節中順暢流通,筋骨得不到充分的滋養,就會出現歷節風

所以從水氣病的角度來看「關節痛」,是因為寒氣、濕氣瀦留在體內,會阻滯經絡的運行,導致氣血不通,從而引起關節腫痛。

當寒水之氣長期停留在關節部位,會侵蝕關節,導致關節疼痛、腫脹、活動受限等症狀,常常不明原因就出現關節腫痛。

現代醫學發現,女性罹患風濕性關節炎機率是男性的三倍?有一種可能性,是因為現代女性長期穿短裙、短褲,裸露身體視為習慣,這卻是很容易讓寒氣入侵體內的過程。

女性罹患風濕性關節炎機率是男性的三倍
女性罹患風濕性關節炎機率是男性的三倍

女性如果再加上心情鬱悶、熬夜,體內的脾經與膀胱經一定會異常,長久下來就完美塑造出關節炎的經絡模型。

脾經與脾臟相關,主運化水液,膀胱經與腎臟、膀胱相關,也主運化水液,所以體內脾經+膀胱經異常的人,很容易出現水氣病

除了這兩條經絡異常之外,通常還要再加上體內寒氣深重的經絡現象,最常見的就是膽經+胃經+腎經虛證。

雲端中醫的資料庫中,關於類風濕關節炎,四肢關節疼痛的經絡數據非常多,多數是「鐵三角經絡型態」,或是「綜合經絡型態」(上實下虛)。

這裡提出一個非常經典的代表案例,某位會員的朋友罹患類風濕關節炎30年以上,他在2023年12月期間,幫這位女性朋友進行了一次經絡檢測。

這位朋友每天嚴重腰痛、肩頸痛、四肢關節痛,身形已經變成駝背,她的膝蓋痛主要是位於內側與後側,就是脾經與膀胱經的運行路線。

30年以上的類風濕關節炎病史的經絡型態
30年以上的類風濕關節炎病史的經絡型態

從上圖可以清楚看到,她的膽經、胃經與腎經虛證,這是體內有寒氣、濕氣的現象。上半身的三焦經卻是實證,就是體內有火熱的現象。

所以,這就是「越婢加朮湯」可以改善關節炎基本原理,要去除體內的寒氣、濕氣,還要去除火氣。

林大棟博士在其書《佛州漢唐跟診日誌:師從倪海廈先生見聞錄》中,歸納當代名醫倪海廈治療濕氣引起的關節炎重要心法,列之如下:

  1. 濕在皮膚表面上:麻黃加朮湯。
  2. 濕進入肌肉:麻杏薏甘湯、白朮附子湯。
  3. 濕進入關節:甘草附子湯。濕嚴重且造成關節變形:烏頭湯、烏頭桂枝湯。
  4. 濕進入血脈、血管的外圍:防己黃耆湯。
  5. 濕進入血管裡面:桂枝芍藥知母湯。

依照過去幾年來雲端中醫不少會員實際的運用,確實多數的難治的關節炎,都離不開這些中藥方,一定要學習起來。

大家千萬別看這些中藥方劑裡面的成分非常簡單,多數的時候,只要服用幾天之後就會改善一大半,原理卻不是現代醫學可以理解的領域。

2.各種皮膚病

儘管是已經到醫學發達的2024年,對於皮膚病的治療,依然主要是塗抹各式各樣的藥膏,有沒有可能皮膚病也是體內水氣異常造成的?

遠從漢朝的醫聖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就提到:「皮水為病,四肢腫,水氣在皮膚中,四肢聶動聶者,防己茯苓湯主之。」

當代中醫大師劉渡舟在《劉渡舟論醫話100則》中提到,當表皮表防禦機能運行不暢,影響到水分代謝時,濕氣就會滯留在肌肉之間,導致身體或者腿部浮腫,肢體感覺沉重,不想活動。

古人提到一種「皮水」的概念,這會導致四肢浮腫,水分積聚在皮膚中,使得四肢出現顫動的情況。古人運用「防己茯苓湯」來治療。

體內水氣不調容易產生皮膚病
體內水氣不調容易產生皮膚病

水濕之邪是皮膚瘙癢的重要因素,當身體無法正常代謝水分時,多餘的濕氣就只好透過「皮膚」來排出,出現皮膚搔癢、發紅、濕疹、汗皰疹等皮膚症狀。

所以嚴格說起來,皮膚病在最原始的時候,應該只是一種單純的感冒傷寒的現象

2024年9月中有一位會員就分享,有一天他的女兒突然間全身發癢,不知道是什麼原因?

他就跟女兒說:「我看雲端中醫文章提到"桂枝麻黃各半湯"可以改善,但是家裡沒有這個藥,你就試一下類似的"葛根湯"吧?」結果女兒才服用了一次科學中藥,隔天發癢就消失了。

如果這個女兒沒有當天服用葛根湯,也不知道這個是感冒傷寒造成的,就這樣一直抓癢,或是單純擦止癢藥膏,有一天難治型的皮膚病就會發作了。

如果從經絡來觀察「水氣病」與「皮膚病」的關係,那依然不能脫離脾經與膀胱經。

如果將系統中出現「皮膚搔癢」的經絡數據進行分析,在第一次看到時確實感到很吃驚:「這是同一個人的經絡數據嗎?」

下面這四張圖都是全身搔癢當下的經絡型態,可以看到有3張都是脾經與膀胱經虛證,有1張是脾經與膀胱經實證,都是這兩條經絡連動異常的現象。

皮膚搔癢常見的經絡型態
皮膚搔癢常見的經絡型態

你很難不相信,當這兩條經絡同步異常的時候,就會出現皮膚搔癢。所以,要預防皮膚病的人,只要長期看到這兩條經絡異常,就要有心理準備,未來有一天就會出現皮膚病。

這也難怪過去幾年來,不少會員都回報牛皮癬、異位性皮膚炎,就是呈現鐵三角經絡型態。

《金匱要略》中還提到一個重要觀念:「風強則為癮疹,身體為痒,痒為泄風,久為痂癩」。

當風邪和濕邪相互侵犯,風邪偏重則會出現蕁麻疹,患者全身會感到瘙癢,瘙癢是風邪外散的表現,時間久了皮膚上出現鱗屑或硬結,這就是典型的皮膚病。

2024年進秋季之後,陸續有會員都分享,夏季天氣炎熱,待在冷氣房之後很容易感冒,身體一直發癢,之後皮膚確實留下殘留現象,似乎不容易根本治癒?這還是要從根本解決「皮水」現象。

根本言之,現代人長期困擾的各種皮膚病,很有可能就是在過去某一年、某段期間體內水氣循環障礙異常,最終沒有改善所遺留下的後遺症

而這種後遺症,可以透過觀察經絡數據,從脾經與膀胱經的異常,結合相關症狀,就可以推斷體內是否出現水氣病,疏通經絡,運用中藥調整,就可以預防皮膚病與無形之間。

由上面兩個症狀可以知道,所謂的自體免疫的疾病,從經絡來理解是那麼簡單且清楚,再也不會那麼的抽象了。

只要長期觀察自己的經絡體質,透過養生改變它、鬆動它,就可以預防自體免疫疾病與無形之間!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