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有會員反映自己很容易上火,經常服用降火氣的中藥,但反覆進行經絡檢測之後,竟然是屬於「寒性陽虛經絡體質」,這種現象常常令他們感到困惑?
本文將從經絡體質的角度出發,深入分析近百年來中醫「寒涼派」盛行的可能原因,並探討如何從根本上調理體內火氣,為容易上火的人提供養生的參考建議。
中醫流派演變的奇特現象
中醫在過去幾千年的發展中,出現了一個有趣而值得深思的現象。自漢朝《傷寒論》問世以來,外感傷寒(即寒氣引發的疾病)的治療方法就成為中醫研究的重點。
按照書中的理論,為了驅寒,治療主要以溫熱性中藥為主。這種觀點延續了大約一千年,並且因為張仲景的成就和貢獻,他被尊奉為「醫聖」,地位極其崇高,後人也一直沿襲他的學說。
然而,隨著歷史的發展,到了金元明清之後醫學界開始出現不同的聲音。
有中醫師逐漸推翻了傳統的治療方法,改而提倡使用"寒涼性質"的中藥進行治療,形成了完全相反的治療理論(註1)。這種新觀點至今(2024年)仍在中醫界占據主導地位。
要驗證這種現象並不困難。例如,在雲端中醫的會員中,有一些人長期四處看病。他們對中藥的使用非常謹慎,通常會將決定權完全交給中醫師。
然而,當這些屬於「寒性陽虛經絡體質」的會員分享他們的中藥處方時,支援團隊卻經常發現,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寒涼性中藥。
這一現象顯示了現代中醫對寒涼藥物的廣泛依賴,背後究竟是什麼原因,實在是值得深層思考。
雲端中醫曾經寫了一篇文章,從歷史氣候的角度來探討這種轉變的原因,有興趣的可以閱讀這篇文章。
而更深層的原因,必須要從人類的體質現象來進行觀察。
寒涼派主導中醫界的原因
近百年來,關於傷寒派與溫病派(寒涼派)之間的爭論從未間斷。時至今日,中醫界以溫病派(寒涼派)為主導,這也表明這種觀點已成為主流。
既然能成為主流,說明近代中醫師普遍認為,大多數人體內存在火熱現象,使用寒涼性的中藥療效顯著,因此得以廣泛採用。
雲端中醫通過持續觀察大量現代人的經絡數據,從「經絡體質」的角度完全驗證了這一現象。
然而,即使確認每個人體內存在火熱,這並不代表「寒涼派」的處置方法是絕對正確的。
自2019年至今,許多會員已進行了長期的經絡檢測,並建立了個人的「經絡體質」模型。根據這些數據,可以歸納出以下3種類型的主要經絡體質,依序分析如下:
1.鐵三角經絡體質
如果要說,一個人體內化熱的話,最有可能的就是「鐵三角經絡體質」,這種體質就是典型的「肝鬱化火」或是「陰虛火旺」,這種火氣是從體內自己冒出來的。
這種經絡體質的「寒熱指數」,永遠都會是「上下皆熱」或是輕微「上熱下寒」。
要創造這種「肝鬱化火」類型的火氣很容易,只要經常熬夜,經常生氣罵人霸凌別人,每天用腦過度看手機電腦,感到疲累了也不休息,沒有多久之後,體內就累積深厚的火氣。
若分析雲端中醫的會員經絡數據,直至2024年期間,主要族群都是那些四處求醫,卻看病無效的會員。
沒想到在觀察了幾年下來,他們的經絡體質竟然50%以上都是屬於這種「鐵三角化火熱」體質。
面對這種體質,體內永遠都會有冒不完火氣,當然服用降火氣、滋陰的寒涼性中藥或食物是會很有效的,聰明的讀者們,請問這是根本的處置方法嗎?
2.寒性陽虛經絡體質
所謂的「寒性陽虛經絡體質」,包含「綜合經絡體質(上實下虛)」以及「一派陽虛經絡體質」(倒鐵三角)。
理論上,這兩種經絡體質應該是最常見的。這類經絡體質的「寒熱指數」通常表現為「上熱下寒」或「上下皆寒」。
雲端中醫不會因為系統中會員有一半以上屬於「鐵三角經絡體質化熱」的類型,就假設所有人類都符合這種體質模式。
真正的數據真相,必須透過多年觀察,並結合更多相對健康的人群,長期監測自身經絡數據,建立個人的經絡模型後,才能得出具體結論。
觀察寒性體質的體內火熱現象其實並不困難,每個人都可以自行驗證。
例如,有一位會員屬於典型的「一派陽虛經絡體質」。每年冬季或春寒來襲時,他的「手三陰經」(肺經、心包經與心經)會出現嚴重的實證,這正是他火氣的主要來源。
對他而言,反而進入夏季的火氣沒那麼大,因為夏季的時候,「手三陰經」不會出現實證,手三陽經轉實證也不嚴重(因為他是陽虛體質)。
「上實下虛」經絡體質的人更不用說,到了寒冷的季節下半身更虛,上半身更實,所以火氣就更大。
而這兩種經絡體質,發展到最後,全部都會嚴重化熱,而且火熱的程度更高。
基於此,雲端中醫在2024年,就判斷出另外一種叫做「寒性陽虛化熱」的經絡型態,這種型態竟然也是佔多數。
面對這種體質,體內也是有冒不完火氣,短暫服用降火氣的寒涼性中藥或食物也會很有效的。再問聰明的讀者們,這是根本的處置方法嗎?
3.上虛下實經絡體質
「上虛下實」的經絡體質,自疫情以來,逐漸成為一種普遍現象。
這種體質的人,特別是在冬季來臨後,原本的「手三陰經」(肺經、心包經、心經)虛證持續不變,同時「手三陽經」(小腸經、三焦經、大腸經)也加入虛證的行列。
當「手三陰經」和「手三陽經」皆呈虛證時,從《黃帝內經》的「經絡辨證」角度來看,這種體質表現為胸部和腹部完全呈現陰寒的狀態。
然而,為什麼這些人仍然會感到火熱呢?關鍵在於陰陽平衡的原理。當一個人出現「上虛」時,往往伴隨著「下實」的狀態。
他們的肝經和胃經通常呈現嚴重的實證,連帶膽經也會受影響。
因此,這些人的肝火和胃火都非常旺盛,即便整體經絡表現為「上虛下實」,他們仍會感到火氣大。這種現象正是陰陽失衡的典型表現。
2024年冬季期間,陸續都有會員回報他們的火氣大案例,結果一看,竟然有不少都是這種「上虛下實」的現象。
面對這種體質,體內依然也是有冒不完火氣,最後再問聰明的讀者們,這是根本的處置方法嗎?
從根本面對體內的火熱現象
以上的經絡體質現象,涵蓋了95%以上的人。即使你尚未建立自己的「經絡體質」模型,也可以假設你的體內存在火熱現象。
此時,如果你去找中醫師把脈,他們多半也會感覺到你體內的火氣(左右手,寸關位弦數脈),並自然地開立寒涼性的中藥。
服用寒涼中藥後,你可能會感覺:「咦,真的舒服多了!」「有效,那就繼續吃藥啊!一直吃到斷根為止!」
正因為如此,寒涼派的觀念得以在中醫界廣泛盛行,使其逐漸成為中醫界的主流觀點,這很可能就是真正的原因。
除非所有人從現在開始建立自己的「經絡體質」,掌握自己的體質數據揭開真相,否則在可見的未來,寒涼派很可能依然可以主導未來中醫數百年以上。
以某位會員為例,她屬於典型的「鐵三角經絡體質」,即使在寒冷的冬季也不會出現陽虛的經絡型態,經常感到體內很熱。
然而,即便是她這種體質的人,也無法長期服用寒性的中藥。只要連續服用超過2天,就會感到不適,更不用說那些屬於「寒性陽虛經絡體質」的人。
另一位會員曾回報,他的體質屬於「上虛下實」,經常被中醫師診斷為因肝熱導致失眠。然而,在長期服用降肝火的藥後,雖然肝經仍呈現實證狀態,但睡眠問題卻愈加嚴重。
對於想要認真養生的人,必須從根本上解決火氣問題,深入了解體內火氣的真正來源,而不是一味地降火。
更白話的說:一個人努力地「排寒」養生,才是從根本降火。每天不要累積過度疲勞、不要生氣,才是根本降火之法。
從「自學中醫」的角度來看,追求事實的真相尤為重要。經常服用寒涼性的中藥,絕對不是治本之法,反而可能在本質上對身體造成另一種程度的傷害。
因此,寒涼性的中藥只能作為短期使用之選。所謂短期,最佳使用時間不宜超過3天。這樣才能既緩解症狀,又避免對身體造成長期負面影響。
若要知道自己吃的中藥有沒有屬於寒性?這很簡單,只要搜尋雲端中的中藥方劑資料庫,查看「寒熱指數」,就可以清楚知道了這個中藥究竟是寒還是不寒了?
註1:戚瑜清,and鄭洪."從《傷寒論》研究“經學化”再視清代醫學的寒溫之爭."中醫藥文化19.03(2024)
雲端中醫編輯組
雲端中醫開發團隊由一群熱愛研究中醫的軟體工程師所組成,專長: Python,T-SQL,NOSQL,Node.JS,TensorFlow,Pytorch,各種Javascript框架,各種雲端架構AWS,Google,Azure,立志推廣中醫及五術科學化,以延續傳統中國人博大高深之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