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是一個適合觀察「陽虛」經絡變化的好時機。雖然初秋天氣仍然炎熱,但許多人已經開始出現陽虛的經絡型態。
特別是那些「寒性陽虛經絡體質」的人,如果能從現在開始重視養生,就能有效預防並改善接下來幾個月可能出現的疾病,這是非常精確的養生程序。
實際感受秋天的沉降寒涼
古代中醫經典《黃帝內經.素問》提到:「夫四時之氣,各有所據,故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此氣之常也」
這句話指出,一年四季都有特殊的氣場變化,春夏是向上「生長」,秋冬是向下「收藏」,每個人都可以親身觀察這個過程。
秋季是個很特殊的季節,在白天時可以感受到夏季的炎熱,你依然還是想要穿短袖、短褲,而且依然還會流很多汗。
然而,在午後傍晚風吹到你身上時,有時候你就會覺得涼涼的,比較敏感的人,已經開始感受到寒氣入侵體內。
可惜的是,絕大多數人是不夠敏感的,在路上可以輕易地看到穿著清涼的男女,他們以為依然還是炎熱的夏天!
嚴格說起來,秋季可以區分前、中、後三段,進入「立秋」節氣後的第一個月,可以說依然還是夏季(長夏),中間還有「處暑」的節氣。

到了「白露」之後就比較像秋天了,晝夜溫差開始拉大,早晚涼爽。涼性(本質屬寒)的氣場,已經在悄悄地影響著人們體內的經絡,只是多數人還是沒感覺。
俗話說:「處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意思就是,處暑還是會感到熱,每天都要用一盆水洗澡,這樣持續十八天之後,白露就到來了,氣溫下降,就不要將肢體裸露在外,避免自己着涼生病。
到了「寒露」之後,也就是深秋的第3個月,晝夜溫差更大,早晚有霜,天氣已經明顯轉冷,這時候才會開始意識到冬天已經即將來臨。
整個秋季的上半身的火氣依然還是很大,因為你的腦子就處於上半身,所以你不會感覺「寒氣」對你有什麼影響?
然而,這種秋季的氣場,從物理現象的角度來看,已經悄悄地拉低陽經能量,秋季的本身就是一種沉降寒涼的過程。
有一定比例的人,體內的經絡就會不知不覺地轉變成「陽虛」的狀態,這是一年之中非常巨大的轉變階段。
從經絡觀察秋季轉變陽虛
雲端中醫所定義的「陽虛」,是指體內的陽經能量不足的現象,可以參考這篇文章:
每年的秋季是人體從陽氣旺盛轉變成陽虛的關鍵季節,每個人都可以在秋季實際觀察這種物理現象,每年只有一次,錯過了就要等明年!
依照許多會員長達數年間的觀察,秋季體內轉變成陽虛,通常會經歷以下2個過程:
1.初秋多數人無感
如果說,一年之中最熱的時間點在何時?答案就是初秋,秋老虎確實熱熱的驚人。
運用「寒熱指數」可以清楚發現,秋季的時候「上半身寒熱指數」很熱的,比起夏季還熱,關鍵就在於三焦經、大腸經的能量提升到極點。
由於人的腦部位於上半身,所以以「上半身寒熱指數」很高時,會覺得身體非常的燥熱。
然而,進入秋季之後儘管天氣依然非常的炎熱,你也感受到非常熱,有一定比例的人,會發「下半身寒熱指數」變成寒的,也就是觀察膽經、胃經出現虛證現象。
大家可以去查看膽經與胃經的圓運動數據(開啟頁面),可以清楚看到9月期間膽經、胃經能量大幅下降,尤其是胃經更加明顯。
絕大多數人,感受不到這個差異,在下半身初步轉成為陽虛的時候,多數人是沒有明顯感覺的,也不會有太多症狀。
這時候,多數人還是會吹電風扇、吹冷氣,因為上半身還是感覺很熱,有些人在晚上的時候睡到一半會被冷醒。
2025年9月進入「白露」之後,某會員就分享,有一天他感到很熱,鑽入冷氣房沒多久之後,卻感到特別冷。
他覺得很奇怪,為什麼天氣一樣燥熱,他現在卻沒辦法待在冷氣房,後來他離開冷氣房,檢測經絡發現下半身的膽經與胃經已經開始出現虛證。而他的體能數值,也明顯比夏季還要降低一些。
夏天的時候很容易都保持在70~80以上,結果現在降到40。

上圖可以清楚看到,他的三焦經能量依然是非常的旺盛,但是膽經已經開始出現了虛證,除了感到有點頭暈暈之外,並沒有什麼明顯的不舒服。
他發現自己的兩腿有變冷的感覺,尤其在冷氣房食,膽經與胃經的路線非常冷。
2025年9月的白露期間台灣地區依然很熱,也有另一位會員分享,晚上被熱醒,嚴重口渴且舌尖刺痛,起床吃降火中藥才改善。這位會員在2024年9月也一樣發生這個現象,非常有趣。
所以,雖然白露前後天氣依然炎熱,無形中的氣場已經開始影響到身體,寒性陽虛經絡體質的人,體內的膽經、胃經能量就會開始降低。
白露之後,大氣逐漸轉涼,晝夜溫差慢慢變大,大氣忽冷忽熱,出現了非常明顯的「秋八月,亂穿衣」的現象,所以很容易感冒或生病。
2.秋季中期多數人逐漸陽虛
名醫黃元御在《四聖心源》書中提到,人體的氣血運行會隨著時間變化而升降浮沉。原本浮在表面的脈象,到了秋冬就可能隱沒在深處,人體經歷沉降的過程。
2023年9月期間某位「寒性陽虛經絡體質」的會員回報,他自從進入節氣「白露」之後,之後連續2天都發現自己感到不明原因地特別疲累。
面對同樣的工作內容,以前都可以輕鬆勝任,這個兩天卻覺得腦力好像不堪負荷的感覺。
他嘗試著比較比較早睡,而且多睡一點,試了兩天也沒有改善,隔天起床之後精神還是感到疲累,有兩眼無神的感覺。
當時他進行經絡檢測呈現下圖,這是典型的「綜合經絡型態」,體內呈現上實下虛。尤其在進入秋季之後,這種經絡型態出現機率大幅提升。

2024年9月白露當天,北台灣地區在下午之後竟然下了暴雨,某會員分享她在當天雨太大,在雨中撐傘依然淋到雨,竟然出現冬季的寒冷感。
回到家開始流鼻涕,進行經絡檢測呈現下圖,可以清楚看到膽經與胃經能量低下,腎經也是能量低下,這是冬季常見的經絡型態。

民間諺語總說「一場秋雨一場寒,十場秋雨穿上棉」這句話完全是真的。而這個現象在2025年一樣重複出現,可見白露之後確實對身體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秋季是由夏到冬的過渡時期,並且每場秋雨會伴隨氣溫下降,最終十場秋雨後,寒冷的冬季即將到來,人們需要穿上棉衣禦寒而進入冬季,每個人都可以仔細觀察。
白露之後的養生策略
尤其是「寒性陽虛經絡體質」的人,如果要預防接下來可能出現的疾病,一定要從白露之後開始注意養生,列出以下簡單方法:
1.持續溫暖腳部
經過雲端中醫長期的推廣,許多會員家中都有一台「遠紅外線烘腳機」,這幾乎是進入秋季之後要拿出來的必備工具。
相關的實驗與及紀錄,在許多文章中都有提到,依照不少會員的實際觀察,在溫暖腳部之後,頭部的能量會提升,精神會逐步轉好。關鍵就在於膽經與胃經能量提升。
某位員就觀察「個人版」的經絡3D模式,發現溫暖腳部之後,頭部都是經絡阻塞現象大幅度改善,所以精神也明顯改善,每個人都可以親自觀察自己的經絡現象。

經絡陽虛現象對於頭部的影響最直接,而腦部的狀態,就會進一步影響到全身的健康狀態。同時膽經、胃經的氣血能量不足,也會影響到身體其他的部位。
事實上,你也不一定需要遠紅外線烘腳,用熱水泡腳、洗熱水半身浴,各種進行下半身的溫熱療法,甚至服用熱性的中藥,都可以快速改善秋季的陽虛現象。
因為在秋季的時候,大氣中的陽氣依然是很旺盛的,所以你只要輕易地運用各種溫陽的方法,就可以改善體內陽虛的狀態。

基於膽經、胃經虛證的各種陽虛經絡型態,奠定了接下來冬季及初春發病的基礎,這都是源自於秋季經絡型態的變化過程。
在白露之後,要執行「薄衣禦寒」養生法,古人說「薄衣之法,當從秋習之」,意思就是在秋天添加衣服不宜過早,先穿輕薄的衣服防禦寒氣。
如果一個人從白露之後,就開始溫暖下半身,改善陽虛經絡現象,就可以精確地預防接下來深秋以及冬天即將出現的疾病。
2.閉目養神,收攝心念
上面提到進入秋季之後,通往大腦的經絡能量不足,《黃帝內經》所提到的:「秋收冬藏」包含心念收攝的養生,也可以改善各種疾病。
近代名家徐文兵、梁冬在《黃帝內經.上古天真》一書中的對話中提到,梁冬說「閉目養神...嗜慾不能勞其目,意思是說不能縱慾,不能讓你的神從眼睛裏跑掉了」。
徐文兵說:「這句話對我們現代人有極其重大的現買意義...那些一直盯看電視、電腦屏幕的人,其買都處於一種半瘋的狀態」
每年進到秋季之後,就會有人分享,開始覺得自己腦部比較容易疲累,眼睛非常酸澀,思考力下降,動力不足且精神不振。

這時候,每個人都可以練習一種養生法,就是閉目養神,減少閱讀電腦和手機上的信息。
2025年9月期間有會員分享,他設定蕃茄鐘,每一個小時就定時站樁10分鐘,或者是直接坐在椅子上小睡10分鐘。
透過這樣的轉變,幾乎多數的人都會發現自己的頭腦變得更清晰,精神狀態也有了明顯的改善,這是改善秋季之後神經衰弱最簡單的方法,也可以提升自身能量。
名醫黃元御在《四聖懸樞》書中提到,天地相應,天地間的寒氣和寒水氣無法斂藏,人體也會受到影響,產生寒氣和疫病,所以秋冬季節容易生病。
秋天是每個人體內轉向陽虛的關鍵過程,只要你可以延緩這個過程,就可以延緩、延遲疾病發作的時間,讓整個冬天呈現健康的狀態。

只要你理解其中的原理,就可以加以改善,精確地預防疾病,也可以改善已經出現的疾病,秋季確實是每個人都應該親自去觀察「陽虛」經絡現象的好機會。

雲端中醫編輯組
雲端中醫開發團隊由一群對中醫充滿熱情的軟體工程師組成,專長於 Python,SQL,NoSQL,Node.js,各種 AI 框架及雲端平台開發。目標是推動自學中醫及五術,讓更多人能以簡單易懂的現代化方式理解中醫,進而傳承中國古老而深遠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