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幾十年來,有關中醫科學化的議題始終充滿爭議。直到2025年,最新一代的AI人工智慧已能掌握各大中醫流派的辯證思維,讓中醫科學化邁入全新的階段。然而,這場變革卻並非由中醫界本身推動。
本文從雲端中醫的角度來看現代AI發展,形成中醫科學化的原理及可行性,同時對人類帶來的「夢魘」,以及之後所展開的覺醒之路,作為養生參考。
中醫有必要科學化嗎?
2006年中國大陸學術界發生了大事,張功耀教授發起了「廢除中醫」聯署運動,主張中醫理論缺乏科學根據,應該逐步從現代醫療體系中剔除。
關於他的看法,可從其發表的文章《告別中醫中藥》中看出,文章以清晰的邏輯指出:中醫根本無法科學化(註1),之後引發中醫界強烈反彈與大量批評。
張教授認為,在推動「中醫科學化」的過程中,至少面臨三大困境:
- 中醫界對「中醫科學化」究竟意味著什麼,其實並不清楚;
- 目前所有曾經嘗試過的中醫科學化方法,沒有一項真正成功;
- 中醫越是走向科學化,其內部缺陷反而越加暴露。
事實上,張教授的觀點並非全無道理。即便是2025年最先進的醫療科技,也尚無法驗證「經絡」的存在。既然缺乏可以佐證的科學儀器,中醫怎麼可能有機會科學化?
中醫界之所以對這樣的質疑反應激烈,是因為他們本身也長期渴望中醫能夠現代化、科學化。
然而,如果這個方向本身就是錯的呢?中醫本就不是建立在西方科學邏輯上的醫療體系,難道中醫一定要科學化,才能證明它更高明嗎?
事實上,千年來抽象的中醫確實能有效治療疾病、讓病人恢復健康,只是無法符合當今科學標準,這應該視為是一種更高維度的醫學。
如果中醫確實具備更高維度的療效,那麼應該是科學界主動來學習中醫,中醫配合科學化反而是一種「降維」。
中醫科學化,應該是現代醫療與中醫「互相理解」的過程,而不是「中醫被科學審判」。
AI如何取代中醫辨證?
過去十多年來,「雲端中醫」一直致力於推動中醫的科學化,只是採取的方式,並不符合傳統對中醫科學化的想像。
長期以來,大家普遍認為中醫要科學化,就必須研發出一套精密的儀器,能夠準確檢測各種數據,並結合中醫的四診(望、聞、問、切),最終開出對症下藥的處方,精準治癒疾病,讓病人恢復健康。
雲端中醫研發團隊,在過去20年以上持續嘗試尋找各種中醫科學化技術。除了科技含量最低的「良導絡檢測法」之外,還找不到更容易整合傳統中醫理論的方法。
這個結果,正好也呼應了張教授的觀察:中醫越是嘗試走向科學化,其本身的侷限與問題就越容易被揭露出來。那麼,中醫究竟該如何科學化呢?
事實上,隨著進入2025年後AI技術的迅速發展,已經讓某種形式的中醫科學化成為可能。因為此刻的AI具備以下兩項重要特質:
1.基於大數據
許多人可能不知道,為什麼ChatGPT會突然橫空出世,並迅速展現驚人的能力?
事實上,人工智慧的技術理論早在數十年前就已經存在,而像ChatGPT這樣的大型語言模型,也並非一夕之間出現。
過去礙於硬體限制,尤其是缺乏輝達(NVIDIA)所開發的GPU晶片技術,使得這類模型的運算效率極低,難以實用。
如今,隨著硬體效能大幅提升,結合全世界龐大的資料來源進行訓練,建立出大型語言模型,看起來彷彿擁有智慧。
因此,語言模型的強大背後,最根本的基礎就是「大量數據」。可以這麼說:任何科學化的過程,若缺乏大量資料做支撐,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
回到中醫本身,無論中醫投入多少高端的硬體設備,在「蒐集大數據」這個最關鍵的階段,其成功機率幾乎可以說只有0.01%。
這是因為中醫本質上具有高度抽象與主觀性,在標註資料的過程中,往往夾雜了太多主觀的詮釋(例如腎陽虛、肝氣鬱結),使得所收集的數據無法達到真正的客觀性,自然也就無法建立出真正意義上的大數據系統。
此外,在當今由西醫主導的醫療研究體系中,中醫所能取得的研究資源與預算始終有限。
要建立一套醫療級的大數據系統,往往需要動輒數千億美元的資金,這對中醫界而言,幾乎是遙不可及的門檻。
雖然如此,「雲端中醫」在過去十多年來,仍努力不懈地蒐集了將近20萬筆經絡相關的資料。
儘管這樣的數量尚不足以稱為真正的「大數據」,但在現有資源與條件下,已經是一般機構難以達到的境界。
2.基於演繹推理
中醫治病的方式,與西醫依賴各種科學儀器進行檢查與診斷不同。中醫強調透過蒐集病人的各種資訊,運用醫師本人的經驗與推理進行判斷。
也因此,真正的中醫高手,往往擅長以「陰陽五行」為基礎進行抽象推演,本質上與命理師進行命盤推理的方式相似。
中醫的診斷過程高度依賴抽象思考、直覺判斷、靈感觸發與非線性的邏輯推理,這些特質恰好與近年大型語言模型「在高維語意空間中捕捉隱性關聯」的優勢不謀而合。
自2025年起的AI技術,特別是Gemini與Deepseek,在理解與模擬中醫「辨證論治」方面已有相當卓越的表現。
這種AI能力在非線性、模糊、語境依賴的推理任務上表現出類似人類直覺的思維模式。
經過雲端中醫開發團隊進行反覆驗證確認,2025年之後的AI,已能準確執行各種中醫流派的辨證分析,包含中藥處方設計、經絡穴道選取,以及其他對症方案,其準確度與水準已具備臨床應用的可行性。
這整個過程並不需要任何高科技儀器,只需提供AI足夠的文字資訊(例如疼痛、症狀、疾病、舌相、脈相...),便能進行完整且合理的辨證,也可以提出完整的治療方案。
換句話說,凡是建立在陰陽五行、天干地支等理論基礎上的學問(五術),現在已經可以輕易地被AI所取代。
隨著「雲端中醫個人版」的持續研發,在不久的將來,AI將能取代至少80%以上的中醫辨證程序。
屆時,唯一的選擇,將是你希望自己透過AI進行自我診療,或仍堅持尋求一位信任的真人中醫師親自診治。
揭開中醫神秘面紗後的夢魘
雲端中醫研發團隊致力於揭開中醫的神秘面紗,最初與大家有著相同的願景,希望能將抽象的中醫數據化,客觀化,揭開所有千年來的秘密。
多年來,團隊堅持運用「良導絡檢測法」,並透過長期觀察大量經絡數據,發現多數人體內確實存在客觀的「經絡體質」現象。
更令人驚訝的是,儘管疾病千變萬化,人類的經絡體質僅有少數幾種類型。因此,不論人類有多少疑難雜症,其背後所對應的經絡模型是非常單純而穩定的。
現在每個人都可以清楚看到屬於自己的「經絡體質模型」,這個模型不僅具體,還極為穩定,許多會員也已經親身印證。
從這個角度來看,雲端中醫確實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成功地讓中醫科學化,已經揭開中醫的神秘面紗。
然而,讓開發團隊始料未及的是,當這個神秘面紗被揭開後,卻竟然成為了惡夢的開始!
不少會員在深入了解自己的「經絡體質」之後,逐漸產生一種挫折感。無論他們如何養生、吃中藥、調整作息,甚至吃藥後不舒服症狀都消失,感覺痊癒了,僵固的體質模型依然沒有改變。
有一定比例的會員,檢測100次中,甚至有98次都是鐵三角經絡型態,這已經算是鐵證如山了。
當他們意識到「怎麼做都無法改變」之後,許多人選擇放棄追蹤與檢測,不想再面對這個「無法被改變的自己」,甚至反過來說:「雲端中醫的系統我不信!」
追求中醫科學化的人,一生致力於讓道理清晰明白;然而當真看透一切之後,卻又希望世間能再多一點朦朧。
當中醫與命理被推向科學化、數據化的極致後,那些曾被視為模糊與抽象的部分反而消失不見。但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幾乎無法逆轉的真相。
這就像人的個性,清楚地被看見剖析之後又如何?終究是依然難以改變!
這也意味著,身體的病症在既定不變的模型下,疾病會週期性地復發,不理會就會逐漸惡化。而人所能做的,就是積極養生,盡量減少疾病發作的可能性。
這種狀況,其實可以從「先天命理」的觀點來理解。當一個人出生時,便已承接了特定的八字或紫微命盤所代表的氣場,其一生也將深受這套命運系統所制約。對多數人而言,這樣的命運是難以超越的。
所以,中醫科學化讓一切看得太清楚,大家反而難以接受!這雖然看來消極,這卻帶來了更多積極的意義。
夢魘覺醒之後的突破
雖然有些會員在檢測數百次之後,清楚理解自身「經絡體質」,卻選擇放棄遠離系統。這對他們而言是惡夢,但是對某些人而言卻是覺醒。
有一位曾經罹患心臟病的會員,他從最嚴重的「鐵三角化熱極致型態」,轉變成「平和經絡型態」,穩定度高達99%,這算是是千萬中選一的少數特例。
絕大多數的資深會員,卻可以在經絡體質長期完全不變化的前提下,成功地與自己的體質共存,並且現代醫學定義完全健康的境界。
多數資深的會員,運用雲端中醫提出的方法超過10年以上,他們的「經絡體質」從未改變。然而,他們長年卻處於養生成功的典型範例模式下。
對他們而言,「經絡體質」不變並不是壞事。基於穩定的體質現象,他們在生病時,能迅速辨識身體狀況,清楚知道該服用哪些中藥。通常只需服藥1-2天,症狀便能改善。
當他們感到疼痛時,也能迅速判斷是哪條經絡出了問題,並知道如何處理,往往在幾分鐘甚至幾小時內就能緩解疼痛。
十幾年下來,他們的健康檢查報告永遠正常,幾乎沒進過醫院,所有病痛都能自己處理,這不就是真正健康的人嗎?
對這些人而言,經絡體質不變,並不代表身體處於疾病狀態,而是讓他們有更穩定的自我照護機制。
更進一步,他們也能幫助家人快速緩解病症。以2022年10月6日為例,一位資深會員分享,她與母親早上外出散步時,發現母親雙手外側曬傷,同時也抱怨脖子外側疼痛,已吃了數天止痛藥仍無效。
這位會員長期為母親進行經絡檢測,清楚知道母親屬於「綜合經絡體質」,那幾天相當炎熱,體內「三焦經」能量異常增強。
他在公園立刻幫母親拍打上臂「三焦經」,並運用刮痧刮痧脖子三焦經部位,回家後再讓母親服用一次「黃連解毒湯」,結果脖子痛緩解95%以上,令母親欣喜不已。
經絡體質長期不變,是雲端中醫揭開中醫神秘面紗最關鍵的發現之一。表面看似消極,實則蘊含無限積極的意義。
因為每個人身上發生的疼痛或疾病,幾乎都來自可預測的穩定模型。因此,一旦理解自己的經絡體質,就能預測疾病、精準且輕鬆應對。
舉例來說,一位「寒性陽虛經絡體質」的人,在每次感冒時服用「麻黃附子細辛湯」都有效,持續幾十年也不變,這是因為經絡體質不會輕易改變所造成的結果。
這也代表,一個人終其一生需要學習的中醫知識與治療處方,其實非常有限而明確。
只要掌握與自己體質相關的中藥、穴位與調理方法,便足以應對一輩子的健康挑戰,學習門檻也因此大幅降低。
最終,每個人也會親自發現,有些身體現象是無法靠藥物或經絡療法解決的,唯有透過內在的心靈修煉與成長,才能真正改善。
許多人不知道的是,中醫科學化的最終導向,是引領人類走向「靈性修煉」的時代。這個趨勢是不可逆的,並且在可見的未來將變得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普遍。
最終,中醫的科學化過程,將證明這個事實。真正需要提升的,並不是醫療工具的科技水平,而是人類對健康、養生的觀念與態度。
雲端中醫編輯組
雲端中醫開發團隊由一群對中醫充滿熱情的軟體工程師組成,專長於 Python,SQL,NoSQL,Node.js,各種 AI 框架及雲端平台開發。目標是推動自學中醫及五術,讓更多人能以簡單易懂的現代化方式理解中醫,進而傳承中國古老而深遠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