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科指掌

《喉科指掌》,乃清代張宗良醫師所撰的一部重要的咽喉科專著,成書並刊刻於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此書六卷,內容豐富而系統,分門別類地論述了多種咽喉病證,並集理論、診法、方藥、製藥法及實用操作技巧於一體,堪稱清代中期喉科醫學發展水平的一個重要標誌。

本書開篇的〈敘〉,即點明咽喉科的特殊地位與其治療的難度。「咽以納食,喉以納氣」,二者功能雖異,卻皆為性命攸關之處。文中將咽歸屬胃(土化),喉歸屬肺(金化),並以此解釋病變特性:金性燥變為澀,澀則閉塞,故喉病稱「痹」;土性濕變為泥,泥則壅脹,故咽病稱「腫」。這寥寥數語,便將複雜的生理病理變化與臟腑、五行理論相結合,奠定了本書的理論基礎。〈敘〉中強調了咽喉病診治的精微與困難,指出辨別虛實寒熱、攻補升降,猶如毫芒之析、銖黍之差,稍有不慎即謬以千里。這對醫者提出了極高的要求,需「聆音切脈、辨氣察形」。作者張宗良先生被譽為「素精醫理」,尤其「於咽喉一科,究心益深且久」,其著作「條例詳細,裒集成編」,將複雜的咽喉疾病診治梳理得「瞭然指掌」,如「燈取影,百無一失」,足見其理論造詣與臨床經驗之深厚。此序由賜進士彭啟豐拜撰,亦側面佐證了本書在當時醫學界的地位與受到的肯定。

卷一作為總論,是全書理論與診治原則的綱要。〈咽喉大綱論〉進一步細化了咽屬胃、喉屬肺的觀點,並指出咽喉作為「一身之總要,百節之關防」,其病變可源於風、寒、火、濕、毒、虛等多种因素,且變幻不測。診斷上,除了觀察病灶的形色(漫腫、淡白、紫色、紅腫、爛),更強調脈診的重要性,詳細列舉了左右手寸關尺各部脈象(洪緊、浮數、沉遲、沉數、細數、細遲)與相應的臟腑病變關係(肺、大腸、脾、胃、命門、三焦、心、小腸、肝、膽、腎、膀胱),並指出這是診斷的「大略」。但對於凶險病症,仍需結合脈、形、受病之源與起病之端,才能精準用藥。這一節體現了中醫整體觀念在專科疾病診斷中的應用,即便是專科,仍需從全身氣血臟腑辨證論治。

〈喉舌分經說〉則更細緻地闡述了咽喉及舌體與各經絡臟腑的聯繫。除了咽、喉、上下齶的基本歸屬,還將舌的不同部位與心、脾、心經、肝經關聯起來,尤其提及小舌(帝丁)屬胃,以及喉之左右通舌根處屬肝經、耳垂下屬肝經等。這為後續具體病證的辨證和治療提供了經絡學依據。舌苔的診斷是中醫望診的重要內容,本節特別指出白苔屬寒、黃苔屬熱(程度不同有焦黃、黑之分),並提出了一個重要的臨床警示:若舌苔黃焦黑而摸之滑潤有津液,並非真熱,不可濫用涼藥,應考慮「引火歸原」之法。這顯示了作者對複雜舌象的精細辨識能力,以及避免誤診誤治的謹慎態度。

〈咽喉看治法總要〉是本書最具臨床實用價值的篇章之一,共列十四條。這些條目幾乎涵蓋了當時喉科臨床實踐的方方面面,從用藥原則(如氣血壯盛與否對涼藥應用的影響)、初步診斷(區分癰與蛾,初起先用六味湯、金不換)、重要部位處理(帝丁動刀針的風險)、夜間急症處理(細照、暫用六味湯待明)、開口困難的解決方法(灸頰車、通關散吹鼻)、特定治療手段(針舌下青筋的預後判斷)、藥物準備與煎煮規範(道地藥材、細末、泡服或速煎),到特殊病症處理(時疫喉風「鰻鯉瘟」)、針灸工具與方法(銀針、針頭灸、三稜針點刺)、乃至治療器械的改進(喉槍的設計理念),以及最重要的,對醫者心態和患者態度的告誡(勿疑峻藥、勿聽人言)。這些條目條條都是臨床經驗的結晶,不僅傳承了經典理論,更融入了作者豐富的實踐智慧,對後世醫者具有極大的指導意義。例如對「鰻鯉瘟」(很可能指當時流行的某種急性傳染性咽喉病)的辨證(少陽經)與治療方劑,反映了當時對傳染病的認識與應對。對喉槍的描述,顯示了當時醫者對手術器械的改進嘗試,以提高安全性。對針舌下青筋出血顏色與預後的判斷,更是高度實用且帶有經驗色彩的內容。

緊隨其後的〈十六絕症〉和〈又四絕症〉,則列出了多種凶險異常、預後極差甚至難以挽救的病症。這些絕症的描述,如「舌卷囊縮,油汗如珠」、「啞喉嗆食」、「聲如鋸錯」、「鼻搧唇青」、「角弓反張」、「十指無血」、「天柱倒折」等,皆是臨終或危篤之際的典型症候,讀之令人觸目驚心。作者明確指出,若出現這些症狀,或「不吐、不瀉、針之無血、藥不能入」,往往「俱為不治」。這部分內容體現了醫者對疾病轉歸的深刻認識,並為醫者提供了重要的預後判斷依據,避免了無謂的治療嘗試,同時也提醒患者家屬可能面臨的最壞情況。

卷一還附有〈右手圖〉、〈左手圖〉和〈針穴圖〉。脈圖部分是對〈咽喉大綱論〉中脈診內容的補充和圖解,再次強調了左右手寸關尺對應的臟腑及其正常與病理脈象的區別。針穴圖則標示了在喉科治療中常用的六個重要穴位:頰車、少商、商陽、中衝、關衝、少衝,並註明其經絡歸屬和應用。這顯示了針灸療法在當時喉科治療中的地位,這些穴位多位於頭面部、手部,且多為井穴或與咽喉密切相關的穴位,符合急症治療的取穴原則。

卷二開始進入方藥部分。〈精選應用諸方〉列出作者精選的常用方劑,首列的「漱咽喉七十二症總方——六味湯」及其組成藥物(荊芥穗、薄荷、炒殭蠶等),並說明其應用範圍(「一切咽喉不論紅白,初起之時,漱一服可愈」)及用法(漱嚥),顯示了此方的重要性與廣泛適用性,體現了喉科治療常用局部用藥或以漱代服的特點。

卷三至卷六則涵蓋了本書的核心內容——具體病證的分類論治。按照基本介紹所言,這四卷詳細描述了咽喉、乳蛾、喉痹、喉風、喉癰、大舌、小舌、雜喉等八大類共七十三種具體疾病的「證治圖說」。雖然提供的內容片段未能包含這部分,但從其結構安排和總數(73病)來看,這應是全書最為詳盡、體現作者臨床經驗和學術思想集大成之處。每一病證的「證治圖說」,預計會包含症狀描述(圖說可能配有圖示)、病因病機分析、具體治療方法(方藥、針灸或其他療法)和預後判斷。這種分門別類、證病結合的論述方式,使得讀者可以針對具體的疾病查找相應的內容,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八門的分類基本上涵蓋了當時喉部的常見病、多發病及一些疑難病證,例如「乳蛾」即現代醫學的扁桃體疾病,「喉痹」、「喉風」、「喉癰」則分別對應不同性質的咽喉炎症、痙攣性病變和化膿性病變,「大舌」、「小舌」則專門論述舌體和懸雍垂的病變,顯示了當時喉科已將相關部位納入診治範圍。

總體而言,《喉科指掌》是一部理論與實踐並重、系統性與實用性兼備的喉科專著。它不僅總結了清代中期以前咽喉科醫學的成就,將咽喉病變與臟腑經絡緊密聯繫,建立了一套較為完整的理論體系;更在診斷、治療、用藥、工具等方面提供了大量極具價值的臨床經驗和操作細節,尤其是〈咽喉看治法總要〉部分,充分展現了作者深厚的臨床功底和對病機變化的細微觀察。書中所列的十六及四種絕症,體現了對預後判斷的重視。卷三至卷六對具體病證的分類論述,形成了清晰的疾病譜和治療規範。書中提及的《喉科杓指》在本書基礎上的增補和改動,也說明了《喉科指掌》的學術影響力。儘管歷史久遠,部分內容可能需要結合現代醫學知識加以理解和批判性繼承,但作為一部古代喉科專著,《喉科指掌》對於研究中醫喉科的歷史發展、理論演變以及臨床經驗的傳承,具有不可忽視的價值,至今仍是相關領域學習和研究的重要參考文獻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