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宗良

《喉科指掌》~ 卷之六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六 (1)

1. 卷之六

2. 小舌門第七

(五症圖說)

白話文:

【小舌門第七】這部分的內容,根據五種症狀的圖解說明:

【關於扁桃腺的討論,這是第七章】本章節根據五種不同症狀的圖解來進行詳細的說明。

但因為原始的中醫古代文字並未提供,以上是根據標題【小舌門第七】和「五症圖說」四字所做的現代化解讀。"小舌門"可能是指扁桃腺相關的病症,而"五症圖說"則可能是描述五種不同的症狀或疾病狀態,並配以圖解說明。

3. 胃火小舌

此症因脾家火毒郁久而發。小舌白點爛,胃脈浮洪。治用六味湯加:生石膏(四兩),酒炒黃芩(二錢),花粉(三錢),葛根(二錢),山梔(一錢),一二服無有不愈。吹金不換藥,兼服柏枝汁法。此乃多食炙煿醇酒厚味,或魚骨刺傷。非結毒之比也。惟胗脈之時,胃部浮洪者火症,沉實者毒,須明辨之。

白話文:

這個病症是因為脾臟部位的火毒鬱積太久所導致。小舌頭上出現白色的斑點並開始潰爛,胃部的脈象呈現浮動且洪大的特徵。治療方面,會使用六味湯,並且添加:生石膏(160克),用酒炒過的黃芩(6克),花粉(9克),葛根(6克),山梔(3克)。通常服用一兩劑後,病狀都會好轉。

另外,還可以配合使用吹金不換藥,以及同時服用柏枝汁的方法。這種情況通常是因為過量食用燒烤、油炸食物、濃烈的酒,或是魚刺傷害所致。這並不是一般的毒素堆積。在診斷脈象的時候,如果胃部脈象呈現浮動且洪大,那就是火氣過盛;如果脈象沉實,則可能是有毒素,這兩者必須要清楚分辨。

4. 胃毒小舌

此症因毒結胃家。發於小舌、形如前症。胃脈沉而洪大者,真結毒也,臨症者不可忽之。亦有紅腫爛者,治法亦同。用十八味神藥同玉樞丹,每日一錢。土茯苓每日用四兩,煎湯代水,多吃為貴。服一月後,如不愈,合結毒紫金丹一料,沖玉樞丹同服,亦用土茯苓湯下。早晚各三錢收功。

白話文:

這個病症是因為毒素在胃部積聚所導致。病徵會出現在小舌頭上,其外觀特徵與前述的病症相似。如果胃部的脈象呈現沉且洪大的現象,這就是真正的毒素積結,臨牀醫師不可輕忽這種情況。另外,也有患者的小舌頭會出現紅腫並潰爛的情況,治療方法相同。

應使用十八味神藥加上玉樞丹,每日服用一錢。土茯苓每日要使用四兩,煮湯代替飲用水,多喝對病情有益。服用一個月後,若病情仍未見好轉,則需配合結毒紫金丹一劑,與玉樞丹一同服用,同樣用土茯苓湯送服。早晚各服用三錢,以達致療效。

以上是對此病症的一個治療方案,但請記得,具體的治療方法應由專業醫生根據病患的實際情況來決定。

5. 積熱小舌

此症因肝胃二經火毒飛騰。所以小舌長硬,白衣裹滿,咽物不下,右關之脈浮大者也。用六味湯加:山梔(一錢),連翹(二錢),酒炒黃芩(二錢),黃柏(錢八分),生石膏(三錢),滑石(二錢),赤芍(一錢),葛根(一錢),木通(一錢),河車(二錢)。吹金不換,後服玉樞丹,二、三服無有不愈。

白話文:

這個病症是因為肝和胃這兩條經絡中的火毒過盛,導致小舌(扁桃腺)腫脹且硬化,表面被一層白色物質覆蓋,吞嚥食物困難。這可從右手關節部位脈搏跳動強而有力來判斷。治療上,使用六味湯並加入以下藥材:山梔一錢,連翹二錢,用酒炒過的黃芩二錢,黃柏錢八分,生石膏三錢,滑石二錢,赤芍一錢,葛根一錢,木通一錢,河車二錢。這種療法效果卓著,之後再服用玉樞丹,一般二到三劑後,病狀都會得到改善。

6. 純白小舌

此症因胃家積毒,小舌忽變白色,軟大而痛。右關之脈洪沉。先用玉樞丹,每服七分,十服或五服。再用土茯苓煎湯代水,後用廣瘡藥二十一服,銀花湯送下。如胃脈不沉,反浮洪者,作火症治。

用六味湯加:生石膏(三錢),酒炒黃芩(二錢),山梔(一錢),車前子(二錢),木通(一錢),滑石(二錢),葛根(二錢二分),天花粉(一錢五分),山豆根(二錢二分),二三服。即此一症,兩治之法也。臨症必詳脈理,然後下藥為妥。

白話文:

這個病症是因為胃部積聚了毒素,導致小舌突然變成白色,並且變得軟大且疼痛。在診脈時,右關部位的脈象呈現洪沉狀。首先使用玉樞丹治療,每次服用七分,需服用十次或五次。接著用土茯苓煎煮成湯來替代飲用水,之後再使用廣瘡藥共二十一服,用銀花湯一同服用。如果胃部的脈象不是沉脈,反而呈現浮洪的狀態,應當按照火熱病症來處理。

可以使用六味湯加上以下藥材:生石膏(三錢),酒炒黃芩(二錢),山梔(一錢),車前子(二錢),木通(一錢),滑石(二錢),葛根(二錢二分),天花粉(一錢五分),山豆根(二錢二分),服用二到三次。這就是針對同一個病症的兩種治療方法。在實際診療時,必須詳細地判斷脈象,才能恰當地下藥。

7. 懸旗小舌

懸旗風,生於小舌下垂,尖頭變圓粗,如桂圓核大,紅如櫻桃。此因多食厚味燥酒,以致胃火鬱盛而發。用六味湯加:甘草(五分),枳椇子(二錢),赤芍(一錢八分),河車(二錢),二服乃痊。或腫處出血,吹金不換亦好。胃脈浮洪者是。

白話文:

【懸旗小舌】

這是一種稱為懸旗風的病症,特徵是小舌下垂,其尖端變得圓且粗大,形狀大小猶如桂圓的果核,顏色鮮紅如同櫻桃。這種病症通常是由於過度食用濃厚和辛辣的食物,以及飲用烈酒,導致胃部火氣旺盛所引發。

治療方法為服用六味湯,並在其中添加以下藥材:甘草五分,枳椇子二錢,赤芍一錢八分,河車二錢,服用兩次後病情可望得到緩解。

或者在腫脹部位進行放血療法,再使用「金不換」藥粉吹拂患處,也能取得良好的療效。如果胃部的脈象呈現浮洪的狀態,即表示適合這種療法。

8. 雜喉門第八

(七症圖說)

白話文:

【第八章:各種咽喉疾病】

(七種咽喉病症圖解說明)

這部分的內容詳細解釋了七種不同的咽喉疾病的特徵。很遺憾,具體的病症名稱和描述並未在請求中提供,但其意旨是用現代語言描述古文中的咽喉疾病的特徵、症狀以及可能的治療方式。每種疾病都配有一張圖,以便更直觀地理解病情。

9. 松子喉疔

松子疔,生於關內、小舌兩旁或左或右,形如松子,淡紅而硬,大痛艱食,背寒身熱,兩寸關脈緊盛,乃風火鬱積之症也。用六味湯加:蘇葉,羌活,赤芍,連翹,山甲,河車(各二錢),明日去羌活,蘇葉二味,再加乳香(三分),玉樞丹(一錢),研細,藥水沖服,二日而愈。吹金不換藥亦可。

白話文:

【松子喉疔】

這是一種名為松子疔的病症,它通常發生在咽喉內部,也就是扁桃腺兩側,可能左邊也可能右邊,形狀看起來像松子,顏色是淡紅色且質地堅硬。患者會感到極大的疼痛,吞嚥困難,背部有寒冷感,身體發燒,脈搏緊繃強烈,這是因為風火在體內積聚所導致的病徵。

治療上,可以使用六味湯,並添加以下草藥:紫蘇葉,羌活,赤芍,連翹,穿山甲,胎盤(各約6克)。隔天則去掉羌活和紫蘇葉,再加入乳香(約1克)以及玉樞丹(約3克),研磨成細粉,用藥水沖服,通常兩天後就能痊癒。另一種選擇是使用吹金不換藥,也能達到治療效果。

10. 走馬牙疳

此症因脾胃積受熱毒太重,初起牙肉先腫,日久腐爛,此為急症。齒落肉黑者不治,脈浮洪者生、沉細者死。如脈大有力,尚可用重劑救之,脈遲虛細,藥石難投。故臨症須詳脈治之。初起未爛者,即針腫處出血,搽金不換。

已爛者,不必行針,搽藥照上,用川連,葛根,連翹,犀角,生地(各二錢),白蘚皮,甘草,象貝母,天花粉(各錢半),生石膏(一兩),草河車(一兩),入大鍋內,煎服三四碗,連服三劑。如脈數、便結加:生大黃(五錢),生石膏(一兩),或者有救,遲則不治。

白話文:

這個病症是因為脾胃長期累積過多的熱毒所導致,剛開始時牙齦會先腫脹,日子久了就會開始腐爛,這是一種急性的病症。如果牙齒脫落且牙齦變黑的情況,基本上就無法治療了。脈搏浮而大的人有可能康復,脈搏沉而細的人則預後不良。若脈搏大而有力,還可以使用強效的藥物來救治;但若是脈搏遲緩、虛弱且細微,就連藥物也難以奏效。所以,在診斷時必須詳細地觀察脈象來治療。在牙齦尚未腐爛的初期,應立即在腫脹部位針刺放血,然後塗抹金不換。

如果已經開始腐爛,就不必再針刺,直接塗藥,按照上述方法。使用的藥材包括黃連、葛根、連翹、犀角、生地(各二錢)、白蘚皮、甘草、象貝母、天花粉(各錢半)、生石膏(一兩)、草河車(一兩),放入大鍋中熬煮,服用三到四碗,連續服用三劑。如果脈搏頻率快、有便祕的情況,可增加生大黃(五錢)、生石膏(一兩)的份量,這樣可能還有機會救治,但如果拖延時間,就無法治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