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喉條辨

《白喉條辨》:一部確立燥火病因的喉科專著

清代醫家陳葆善所著的《白喉條辨》,是中國中醫學史上關於白喉這一急性傳染病的重要里程碑式著作。此書一卷,於光緒十三年(1887年)刊印,後又有多個版本流傳。它不僅系統地總結了陳氏對白喉的認識與治療經驗,更在中醫理論層面,特別是關於「燥氣」致病機理的探討上,有所創新和深化。

白喉在中醫古籍中並未得到詳盡的描述,其病因、病機與治療方法長期處於摸索階段。在陳葆善之前,雖有醫家零星涉及,或將其歸入一般的喉症範疇,或對其病因認識不清,治療效果不彰,導致這種惡性傳染病死亡率居高不下。陳氏有感於此病的危害及其當時醫界認識的不足,結合自身痛苦的經歷(曾痛失愛子於白喉)與深入的研究實踐,最終寫成了這部專著。

本書原名為《白喉訂正論》,後應學堂主講「蟄廬」的建議,仿效吳鞠通《溫病條辨》的體例,將其刪繁就簡,改為十五條,條理清晰,綱舉目張,是為《白喉條辨》。這十五條涵蓋了白喉從病因、診斷、治療到善後、禁忌等各個方面,內容體系比較完整。具體條目包括病原、所中經絡、辨脈、辨色,以及手太陰、手少陽、手少陰三經的病證與治療,還有救誤、善後、外治、禁忌等,可見其論述的周全性。

從作者的自序和本書的首條「辨病源第一」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陳氏對白喉病因病機的核心觀點及其理論淵源。他明確指出白喉「悉屬燥火」,並將其與季節、氣候、經絡緊密聯繫起來。陳氏認為,白喉的發生與「陽明燥令司天之年」,或秋冬之交、天久不雨導致「燥氣盛行」有關。這種燥氣侵犯肺臟,潛伏後化為火邪。待到初春雨水驟至或春寒外加時(甚至夏季尤重),體內少陽相火和少陰君火受到影響,不能正常條達或潛藏,便與潛伏的燥火相互激盪,循經脈上衝咽喉清竅,導致白塊或白點的出現,形成白喉。這種病邪具有傳染性,故能「互相傳染」。

在確立「燥火」為主要病因的過程中,陳氏對前代醫家關於白喉的論述進行了深入的分析與批判。他提到道光年間湖南的陳雨春、張善吾的《白喉捷要》,認為張氏將白喉歸於足三陰受病傳肺,已失其「本來面目」,且用藥未脫離風火喉痹的範疇,與「手太陰燥火」無關。手太陰肺經與燥氣關係密切,陳氏強調其在白喉發病中的關鍵作用,這與將病位籠統歸於足三陰或僅言火熱的觀點形成了鮮明對比。他也評價了鄭梅澗的《重樓玉鑰》,認為鄭氏雖然提及白喉與「燥氣流行」有關,用藥以「清肺養陰為主」,「頗為中的」,但論述「語焉不詳,得失參半」,尤其是在用藥上,既主張養陰清肺,又推薦含有辛溫發散藥物的紫正散,顯得矛盾不一,未能「洞徹源流」。對於稍晚於他的耐修子所著《白喉治法忌表抉微》,陳氏雖肯定其選擇簡要,但認為其並非專業醫者,對病源、經絡、藥性缺乏真知灼見,論述「多不根」。

陳氏的白喉理論,並非空穴來風,而是基於對經典的重新認識和豐富的臨床實踐,尤其是其個人的切身體驗。他在自序中詳細描述了癸巳年(1883年)一家四人患白喉,長女起初用張氏之法幾至不治,後改用「大辛涼合甘鹹寒法」得以痊癒;而少子雖用養陰法卻不幸夭折,這令他產生了深刻的疑團。隨後,甲午年(1884年)小女罹患類似白喉的危症,他大膽採用「大辛涼法」並加入西洋參、石膏,症狀迅速緩解。這次成功的治療經歷使他「恍然於白喉病之標本傳變」,過去醫治的得失也變得「瞭如指掌」。正是這些痛苦的教訓和寶貴的經驗,促使他潛心研究,將「眾長」與「經誼」、個人「閱歷」相參證,最終確立了白喉「燥火」為本的病因學說。

序文作者陳虯志(與陳葆善同為「吾院」——可能指天津紫竹林醫院)在序中對陳葆善的著作給予了高度評價,稱其為「白喉家正法眼藏」。陳虯志也藉此擴展討論了「燥證」在中醫理論中的地位。他認為,《素問》關於秋傷於燥的論述有脫漏,導致後人對燥氣致病認識不足。雖然沈自南、喻嘉言、吳鞠通等醫家對燥證有所闡發,但仍有不足。陳虯志特別批判了吳鞠通關於燥氣「化氣為濕,復氣為火」的論斷,認為其不全面,未能認識到燥氣還能「化氣為風」(如「歲金太過,肝木受邪」等表現)。他藉此說明,釐清「燥氣」的傳變機理,對於理解六淫致病乃至百病皆有啟發,鼓勵讀者「舉一反三,貴會其通」。這篇序文不僅肯定了陳氏《白喉條辨》在白喉治療上的價值,也將其提升到了對中醫基礎理論(六氣學說)有所貢獻的高度。

《白喉條辨》中關於手太陰、手少陽、手少陰三經病證治的論述,是其治療體系的核心。既然認為白喉病機為「燥火」上衝,侵犯咽喉清竅,肺為手太陰經所屬,且「燥氣邪客於肺,伏而化火」,故手太陰肺經在白喉發病中居於重要地位。肺主氣,開竅於鼻,其華在毛,與咽喉相連。燥火傷肺,可導致肺失清肅,影響呼吸功能,症見聲嘶、咳嗽、喘憋等。手少陽三焦經和手少陰心經的參與,則可能與白喉的發熱、傳變、以及毒素對心臟等全身系統的影響有關。相火(少陽)與君火(少陰)挾持燥火上衝,也解釋了病情的危重和多變。本書根據不同階段、不同經絡的病變,提供了具體的辨證論治方法。雖然提供的文本未包含具體的治法內容,但從作者強調的「大辛涼合甘鹹寒法」、使用西洋參、石膏等藥物,以及對前人溫燥、養陰、發散等方法的取捨來看,其治療思路當是以清解燥火、養陰生津、涼血解毒為主,並可能兼顧他經的病變。

陳氏在書中還闡述了白喉在成人和小兒治療上的差異。他認為病性本身並無不同,主要的難點在於小兒因年幼,「未識人事,看驗服藥,處處不能如法」,導致治療較難。這反映了臨床治療不僅要考慮疾病本身的病機,也要兼顧患者個體的差異和具體條件。救誤、善後、外治、禁忌等條目,則顯示了本書內容的全面性,不僅關注疾病的急性期治療,也涵蓋了併發症的處理、恢復期的調養以及應注意的事項,這對於指導臨床實踐具有重要的價值。外治法如用藥塗抹喉部、吹喉等,是喉科治療的常用手段,在白喉的局部病變中可能發揮緩解症狀的作用。禁忌則可能涉及飲食、護理等方面,以避免加重病情。

儘管現代醫學已明確白喉是由白喉桿菌引起的傳染病,並有特效的抗生素和疫苗進行防治,但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中醫對白喉的認識與治療具有其時代價值。《白喉條辨》作為一部系統論述白喉的專著,首次在中醫理論體系中明確將其病因歸結為「燥火」,並結合經絡、時令進行辨證論治,這不僅是對前人經驗的彙集與發展,更是陳葆善個人臨床實踐和理論創新的結晶。本書的問世,為當時以及其後的中醫醫家治療白喉提供了重要的指導,有效提高了對此病的認識和療效,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白喉對人民健康的威脅。其後多次再版,也證明了本書的影響力和學術價值。

總而言之,《白喉條辨》是清代醫家陳葆善集自身慘痛教訓、潛心研究和豐富臨床經驗於大成的著作。它在中醫喉科史上具有承前啟後的意義,特別是其對白喉病因「燥火」的確立,對燥氣致病機理的探討,以及系統化的辨證論治體系,為後世醫家認識和治療白喉奠定了重要基礎。雖然時代變遷,醫學發展,但本書所體現的中醫對疾病發生發展規律的探索精神,以及綜合運用理論和實踐解決臨床問題的方法,仍然值得今人學習和借鑒。本書不僅是一部關於白喉的治療專著,更是研究清代中醫溫病學、喉科學以及燥氣學說發展的重要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