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喉條辨》~ 辨耐修藥表並藥忌第十五
辨耐修藥表並藥忌第十五
1. 辨耐修藥表並藥忌第十五
白喉病辨症既明,首講用藥。耐修所列正將、猛將、次將四層藥表,并用藥禁忌,抉擇頗為簡當,然選藥不多,未免印定後人眼目,且議論多不根於經典,尤難津逮後學。茲取其意而詳辨之。
耐修之言曰:「治之之法,唯有以厚重之藥鎮其上層,以清涼之藥潤其次層。」即此二語,便覺大錯。大凡醫家用藥,病在上焦宜輕清,病在下焦宜重濁,故上焦分兩須輕宜於散,下焦分兩須重宜於丸。上焦藥宜輕煎頻服,下焦藥宜濃煎頓服,豈有以厚重鎮上層,清涼潤下層之理?
此稍涉醫學者,無不明析,不待精博群書也。唯所收上層藥中,如冬地為滋陰必用之藥,石膏為燥火專門對症之藥,膽草為足少陽泄實火之藥,川柏為手少陰瀉實火之藥,犀角為手少陰清虛火之專藥,暗與病合,亦非如伊之所謂鎮也。如以為鎮,則次將中之粉葛,極能升胃陽,行胃陰,為白喉最忌之品,何鎮之有?其次層藥中如婁貝、丹皮、板藍、桑葉、枇杷葉、梔子、木通等味,為此症標本疏通經隧之要藥,亦非如伊之所謂潤也。倘以為潤,則婁皮、木通、梔子、兜鈴皆苦能助燥,何潤之有?其中層下層之枳樸、神麯、查肉、陳皮,或因平素脾胃濕痰蘊滯,或因驟服寒涼膩藥,中氣不能健運,故亦可用,非常法也。否則炒麥芽亦能升發火勢,何可輕投?至硝黃更不易用,必須腸胃間積有實熱,如古人所謂痞滿燥實堅痛諸候者,方可酌用,萬不可輕易一試也。
鄙意此症於初起時,或經誤治,或已傳變,必須認明病源(或燥火獨病,或風火兼病),詳別經絡(或手太陰獨病,或少陽少陰兼病),對症用藥,自能絲絲入扣,不可模糊籠統,以寥寥數語,印定後人眼目也。
白話文:
這篇討論白喉病用藥的文章,主要在批評前人耐修所提出的藥物分類和用藥禁忌。耐修將藥物分為正將、猛將、次將四層,並提出「用厚重藥鎮上層,清涼藥潤下層」的治療原則,作者認為這觀念大錯特錯。
作者指出,一般中醫用藥原則是「上焦宜輕清,下焦宜重濁」,也就是說上部疾病用藥應輕而發散,下部疾病用藥則應厚重。上部病藥宜輕煎多次服用,下部病藥宜濃煎一次服用。怎麼會有用厚重藥鎮上部,清涼藥潤下部的道理?
作者認為,耐修所列的上層藥物中,如冬地(滋陰)、石膏(對治燥火)、膽草(瀉少陽實火)、川柏(瀉少陰實火)、犀角(清少陰虛火)等,其實與病症相符,並非如耐修所說的「鎮」。而次層的粉葛反而會升提胃陽,是白喉大忌,哪有「鎮」的作用?其次層藥如婁貝、丹皮、板藍等,是疏通經絡的要藥,並非如耐修所說的「潤」。其中,婁皮、木通等藥性苦,反倒會助長乾燥,何來「潤」?
至於中層下層的枳樸、神麯等,偶爾可用於平素脾胃虛弱或因寒涼藥導致中氣不暢的情況,但非慣用藥。炒麥芽會升發火氣,硝黃更要慎用,除非腸胃有積熱,否則不可輕易嘗試。
作者認為,治療白喉病必須辨明病因(是燥火還是風火引起),辨明經絡(是手太陰獨病還是少陽少陰兼病),對症下藥,才能精準有效。不能像耐修一樣,僅用簡單幾句話就侷限後人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