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喉條辨》~ 辨手少陽標病第六 (1)
辨手少陽標病第六 (1)
1. 辨手少陽標病第六
白喉病症如前。喉間紅腫而痛,甚則頸項亦腫。初起輒多痰涎,此太陰燥火挾有少陽相火也。白虎青龍湯主之,間用青黃散,不時吹入喉間,以消腫去涎。若輕者可用張氏神功辟邪散,去葛根、青果、馬勃、殭蠶。此太陰燥火挾少陽相火為病也。發白雖為肺經伏火,亦往往挾少陽風熱而發。
經言一陽之脈,本主手少陽三焦而言。獨本篇少氣善咳之條,王注謂通主膽及三焦,是三焦與膽同司相火,其病故每相牽涉。唯膽火之動,中必挾風。膽者寄位於肝,火熾而風未嘗不動也。此條正屬風火交煽,循經絡而上,與外感時邪相搏,不得驟發,鬱於喉間而成紅腫,甚則連頸項亦腫。
火熱上逼,其勢有升而無降,則痰涎遂從上行。此皆少陽標病,故治法須參苦泄,唯處處護防燥火,不致治標而礙本,方為合度。白虎青龍湯以石膏為君,仍重本病,佐以板藍,直降少陽。銀花、連翹,善解上焦之結熱。蟬蛻、桑葉,兼清風熱而下行。貝母降氣逆能消痰,冬地保肺液而潤燥。
牛蒡泄少陽蘊釀之熱,青芩達三焦越上之邪,故二味皆在不忌。此為少陽太陰通治法也。勢既陡發,痰腫則消腫豁痰吹喉之法,亦不可緩。唯不得輒加苦燥。若輕者風熱既淺,標病自輕,即加減神功辟邪散,亦足中病。雖無石膏涼入本經,而冬地甘寒,已得潤燥。唯葛根溫升陽明,
青果酸斂厥陰,尋常溫熱,已在所忌,況燥氣膹郁乎。馬勃、殭蠶皆能助燥,故並去之。
白話文:
白喉病的症狀和前面說的一樣。喉嚨紅腫疼痛,嚴重時連脖子也會腫起來。剛開始發病時,通常會有許多痰液,這是因為太陰燥火夾雜著少陽的相火造成的。治療可以用白虎青龍湯為主,搭配青黃散,隨時吹入喉嚨,以消除腫脹和痰液。如果病情較輕微,可以使用張氏神功辟邪散,但要去除葛根、青果、馬勃和殭蠶。這也是因為太陰燥火夾雜少陽相火所引起的疾病。長白斑雖然是肺經的潛伏火氣所致,但也常常夾雜著少陽的風熱而發作。
經書上說,一陽之脈,主要指手少陽三焦。但本篇提到少氣、容易咳嗽的條文,王注認為這也通指膽和三焦,表示三焦和膽都掌管相火,所以它們的疾病常常互相牽連。只是膽火發動時,一定會夾帶風。膽寄居在肝臟,火氣旺盛時,風氣也一定會跟著動。這段文字描述的病症正是風火相互煽動,沿著經絡向上蔓延,與外感邪氣相搏,無法立刻發作,鬱積在喉嚨而形成紅腫,嚴重時甚至連脖子也腫起來。
火熱之氣向上逼迫,有上升而沒有下降的趨勢,痰液就跟著向上湧。這些都是少陽的表症,所以治療方法必須考慮苦味藥來宣洩,但同時要處處注意保護肺的燥氣,不能只治標而忽略根本,這樣才算合適。白虎青龍湯以石膏為主藥,仍然重視根本病因,佐以板藍根,直接降泄少陽的火氣。銀花、連翹,擅長解上焦的鬱結熱氣。蟬蛻、桑葉,兼能清除風熱並使之下降。貝母能降逆氣、消除痰液,冬地黃則能保護肺液、滋潤乾燥。
牛蒡能宣洩少陽蘊積的熱氣,青芩能通達三焦、驅散上部的邪氣,所以這兩味藥都適合使用。這是少陽太陰同時治療的方法。病情既然突然發作,出現痰液和腫脹,那麼消腫化痰、吹喉嚨的治療方法,也不能拖延。但絕對不能隨便使用苦燥的藥物。如果病情較輕微,風熱之氣較淺,表症自然也較輕,那麼使用加減過的神功辟邪散,也足以對症下藥。雖然沒有石膏來涼潤本經,但冬地黃的甘寒之性,已經能達到潤燥的效果。只是葛根會溫升陽明之氣,
青果酸斂厥陰之氣,平常的溫熱藥物都已經不適合使用了,更何況是燥氣鬱積的情況呢?馬勃、殭蠶都能助長燥氣,所以都應該去除不用。
2. 白虎青龍湯
生石膏,木通,貝母(去心杵),桑葉(生用),連翹,牛蒡子(生用杵),板藍根,銀花,蟬蛻(去足翅),麥冬(去心),生地,鼠尾青芩
上藥十二味。清水煎。二服。日再劑。或三。太陰本病盛。少陽標症輕者。去黃芩牛蒡子。加西洋參。倍石膏地冬。標症獨盛者。以黃芩易龍膽草。痰涎壅盛者。仍用牛蒡子。或衝入鮮萊菔汁牛黃。減冬地加杏仁旋覆蔞皮。
白話文:
將以上十二味藥材,用清水煎煮。服用兩次,一天可以服用兩劑,或三次。如果主要病症是太陰病(指脾胃虛寒),次要病症是少陽病(指半表半裡之邪),就去掉黃芩和牛蒡子,加入西洋參,並將石膏和麥門冬的劑量加倍。如果次要病症特別嚴重,就用龍膽草取代黃芩。如果痰液過多,仍然使用牛蒡子,或者加入新鮮蘿蔔汁和牛黃一同服用。減少麥門冬和生地,加入杏仁和旋覆花、蔞皮。
3. 吹喉青黃散
飛青黛,西牛黃,老式大坭冰(少許新式者切不可用),西瓜霜,西月石,濂珠
上藥研極細。用竹管吹入。若咽燥者用上白蜜調敷。或鮮嫩側柏葉搗汁調亦可。燥甚者不得用吹喉法。
白話文:
飛青黛、西牛黃、老式大塊冰片(少量,新式的絕對不能用)、西瓜霜、西月石、濂珠,以上這些藥材磨成極細的粉末。用竹管將藥粉吹入喉嚨。如果喉嚨乾燥,可以用上等白蜂蜜調和藥粉後塗抹。或者也可以用新鮮嫩側柏葉搗汁調和藥粉使用。如果喉嚨非常乾燥,就不能使用吹喉的方法。
4. 加減張氏神功辟邪散
生地,貝母,麥冬(去心用),鼠尾青芩,連翹甲,木通,銀花,蟬蛻(去翅足),牛蒡子(生用杵)
上藥九味。水五杯煎取三杯。分二次溫服。日再劑。
白話文:
生地、貝母、麥門冬(去掉中間的芯)、鼠尾草、黃芩、連翹、木通、金銀花、蟬蛻(去掉翅膀和腳)、牛蒡子(生的,搗碎)。
以上這九味藥材,用水五杯煎煮至剩三杯。分成兩次溫服,一天服用兩劑。